谁设计出了五星红旗(曾联松设计出五星红旗)
每当朝霞染红东方,庄严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我们心中无不洋溢着骄傲自豪的爱国热情。可是您是否知道:是谁设计了这面庄严、美丽、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
很多人会觉得:五星红旗的图案,一定是出自闻名遐迩才华横溢的美术大师之手!其实不然。她的设计者是一位默默无闻、从事财务工作的普通职员,他的名字叫曾联松。
1917年,曾联松出生在浙江瑞安。他在瑞安初级中学读书时,受美术老师、画家金作镐的熏陶,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6年,曾联松考取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在学校期间,他选修了美术,经常去听宗白华教授的美学理论课。这为他以后设计五星红旗,奠定了坚实的美学理论基础。
学生时代的曾联松是一个热血青年,在中央大学就读时,他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学生抗日联合会”。在“一二·九”运动中,他又和同学走上南京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活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南京的中央大学不得不迁往重庆,曾联松悲愤不已,写下了一首诗《负笈入蜀》:
国破山河异,人亡四海忧。
烽烟燃大地,血泪染卢沟。
天下兴亡责,匹夫赴同仇。
溯江正负笈,直上险滩头。
曾联松
1938年5月,在中央大学法学院政治系的同级同学黄大明的介绍下,曾联松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沙磁区宣传委员、中央大学的党支部书记。1947年,根据组织安排,他几经辗转,进入上海,在“现代经济通讯社”任专职秘书,为中共收集国统区的经济情报。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曾联松和上海人民一样,感到欢欣鼓舞。这年7月中旬的一天,曾联松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了一则启事:新政协筹备会向海内外征集国旗、国徽、国歌。他心潮澎湃,将启事的要求反复仔细研读了数十遍,考虑到自己的美术基础也不错,他决心自己设计出一面国旗,向新中国献礼。
《解放日报》征集国旗、国徽、国歌的启示
曾联松首先找自己的学生借了一个圆规,然后去一家纸张店买来了一大捆彩色油光纸,抱了个满怀,兴冲冲地回了家。家里住房条件差,只有一个小阁楼,提一桶水都得到楼下。曾联松踏着木楼梯上去,便开始闷头做自己的事。
曾联松的妻子项佩琴后来回忆说:“那时上海刚解放不久,夏天很热,他晚上就钻到阁楼上写写画画,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每天早晨,我从楼上都扫出一堆剪得很乱的油光纸,有红色的、有黄色的。他这个人不愿吭声……直到后来中央来信了,证明了国旗是他设计的,我才知道那些日子他是在阁楼上画国旗。”
曾联松一开始的设计并不顺利,如何按征集启事的规定,在三与二之比的长方形上,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地域特点等要求的国旗图案呢?他苦思冥想,却始终没有灵感。作品总是画了又撕、撕了又画……
曾联松旧居
有一天,一阵委婉深情的沪剧唱腔从窗外飘来:“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中国共产党……”“星星,星星……”曾联松反复默念,终于找到了灵感。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大救星,这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得出的结论。
于是,一个闪亮的创意产生了:以一颗大五角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着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再把五角星设计成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闪闪,色简而庄严,并且还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那么该设计几个小五角星呢?曾联松又想到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于是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
曾联松起初设计的是五颗星由大星领头,其余四颗星从左上角到右下角排成一线。设计好以后,他专门请好友张公度来看,张公度看后却说:“这不成了领带了吗?一点也不像国旗!”
曾联松见张公度反对,自己也摇了摇头,张公度劝慰他说:“这跟进京赶考一样,当不上状元就是落榜。你又不是专攻美术设计的,中国能人太多,你心里要有个数。”
但曾联松并不气馁,他继续对设计进行改良,经过无数次推倒和重来,他最后决定把五颗星都放在旗面的左上角,占旗面四分之一的地位,四颗小星在大星的右侧,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像一张海棠的叶子,这恰恰和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曾联松设计的国旗图案
这样改完以后,整个国旗图案顿觉天地开阔,豁然开朗;金星居高临下,星光灿烂;天地辽阔,大地红霞遍布,山河壮丽。曾联松对此非常满意,他又在大五角星加入了锤头和镰刀,代表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至此曾联松设计的国旗终于成型了!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他精心设计的国旗图案,郑重地寄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当时国旗评选工作是由新政协筹委会第六小组负责的,这个小组由马叙伦、田汉、马寅初、郭沫若等16人组成,马叙伦任组长。应征的国旗图案有3012幅,曾联松的国旗图案在一开始就被国旗审查小组淘汰了。
还好田汉及时发现了这幅作品,也许是心灵感应,他总觉得中国的国旗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在他的推荐下,曾联松的作品终于入围终选。但经过国旗审查小组的讨论,觉得这幅作品的大星中设计有镰刀和锤子,容易给人有模仿苏联国旗之嫌,不如删掉,突出中国特征。
最后国旗审查小组把选出的38幅作品,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供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
在这38幅作品中,有一幅很引人注目,它在红旗的三分之一处,加上一条黄色横条,象征黄河,左上角为一颗五角星,象征党的领导。因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许多人认为这幅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
但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有人认为国旗当中加一横杆,把整幅旗面分割为二,有分裂祖国之嫌,寓意不佳。张治中就直接站起来说:“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中间摆根金箍棒干嘛?”
此时田汉指着曾联松的图案对大家说:“依我看,这幅图案还是不错的,就不一定要那条黄河了吧?”
很多人都表示同意田汉的意见,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四个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将来进入社会主义,国旗不是又要改吗?”
最后毛泽东也说了自己的看法:“那可以把图例说明修改一下,不说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而说五星红旗代表全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就是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
毛泽东
毛泽东的这番话可谓是一锤定音。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站起来了!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曾联松是在《解放日报》上看到公布的国旗图案的。他感到非常激动和惊诧,五星红旗和自己的设计几乎相同,但他又不能确定这就是自己的作品,因为公布的国旗图案里没有自己设计的锤头和镰刀,这让他的心里始终留着一个结。
《解放日报》公布新中国国旗
这个结直到1年后才解开。1950年9月,曾联松因公出差来到北京,他刚在饭店住下,就有人来敲门。来人自我介绍是全国政协的,他们仔细向曾联松询问了关于国旗图案设计的情况和投稿经过,还作了记录。曾联松这才意识到,现在的国旗可能真是自己设计的!
9月27日,回到上海的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公函,作为他是国旗设计者的书面证明,上面写着:
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旧币),分别交邮局及人民银行寄上,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并致深切的敬意,收到希即见复。
此致
敬礼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央办公厅给曾联松的公函
曾联松还收到了中央邀请他参加国庆1周年纪念活动的请柬和1份绸质观礼证。曾联松激动不已,写下了一首《入选吟》:
和璧混沌璞未开,幸有玉人琢剖才。
推敲图案三千幅,五星红旗入选来。
1950年的国庆节,曾联松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亲眼目睹了由他设计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不禁感慨万千……
此后曾联松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他最高的职务到最后也就是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的副经理,1987年,曾联松正式离休。他的生活也一直很简朴,从1949年开始,一直住在总共才2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政协曾想分给他一套新房,他却婉拒说:“上海的住房一直紧张,好房子让给年轻人吧。我已经老了,不用那么讲究了。”
1979年建国30周年时,曾联松再次应邀到北京参加庆祝活动,他说:“五星红旗是无数志士仁人、革命战士一百多年浴血奋斗的伟大成果,而我仅仅表达一点心意,国家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
曾联松和国旗
198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向曾联松征询国旗设计原稿收藏,他立即寄了过去,没要一分钱。有一次,一名商人找到曾联松的小儿子曾一明说:“想借用曾老名字作店招,开一家‘曾联松旗帜商店’,不要曾家投资一分钱,赢利分成。”但曾联松没有同意,这家商店最终也没开成。
1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这一天,曾联松亲笔签名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18天以后,曾联松病逝于上海,享年82岁。
如今,五星红旗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祖国各族儿女,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无数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鲜血染成的红旗。而曾联松作为国旗的设计者,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