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究竟治理的是哪条河(大禹治水治理的是哪条河)
据消息知,受持续强降雨和长江上游来水影响,7月12日15时,长江湖口站水位22.4米,超警戒线水位2.94米。图为九江市湖口县一万余名干群正在加固长江干堤,确保安全度汛。
说到九江,按中国文化的观念,仅从这两个字就能意会到此地乃多河多江,河流众多之地,河流多,水源就丰富,也就容易积水成涝。九江这一地在历史上也是洪水内涝多发区。而且此处我就想到,
“大禹治水”治的究竟是哪条河?是不是这里呢?按一些史料记载,不是说,大禹疏通了九江吗?大禹所疏通的九江是不是今天江西九江这个地方,或说这个地名的由来呢?
一般现在比较常见的说法认为“大禹治水”治的是指黄河。
但通过司马迁的《史记·八书·河渠书》的记载看,可以分析得出的是长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是司马迁进行了实地考察,司马迁说他自己曾经登上庐山,观看了大禹疏通九江的遗迹,随后到会稽太湟,上姑苏台,眺望五湖。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闚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史记·八书·河渠书》
可以肯定的是,这里司马迁所说的“庐山”也就是今天江西境内的庐山,位于九江市,“会稽汰潢”会稽是浙江省的,汰潢,一说是太湖是江苏省的,姑苏是江苏省的。这些是长江流域的,都不是黄河流域的。
而今天的九江市素有九江之地的说法,至少在司马迁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论是司马迁听闻此处是大禹治水的遗迹在此后,于是实地去考察;还是通过史料分析得知(存在错误分析的可能)而亲自到此一览胜迹,可以说明的是九江的这个说法在当时江西九江这个地方是已经有了。在司马迁的眼中大禹治水治的就是指长江,具体地点就是九江一带。“九”这里当是指多的意思,九江就是江河众多之意。另,据应劭《汉书集解音义》:“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而得名九江。这里是把九作为具体的数字九而言的。
近些年来江浙这一带良渚遗址及良渚文化有关于治水的活动遗迹的发现,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关于“大禹治水”的现有观念。有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天的考古越来越多的发现,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要早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龙山文化,现在一般也把大禹治水归于是龙山文化的活动,大禹治理的是黄河,可是,良渚遗址发现的关于治水活动的遗迹是不是与大禹治水有些许联系呢?良渚文化的突然消失又作何解?
央视播出的关于良渚遗址的治水记录片
而据现有的史料看,九江作为地名最是起于秦朝,秦朝一统天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九江郡是其一。汉时称为九江亭,隋复置九江郡,明为九江府,1914年设九江县。
总之,“九江”作为地名是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朝是可以肯定的。据《尚书.禹贡》有关九江的记载,说明“九江”一词至少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尚书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人士所作。
《史记.夏本纪》、《孟子》、《山海经》、《吕氏春秋》、《尚书》都有关于大禹治水的简短记载,较大的共同点是都记载了大禹娶涂山氏,为了治水居外,过家门而不入的内容。且都神话性质浓厚。
关于治理的是哪条河的哪条江的水,都没有提到,只是笼统的说到大禹治水。关于娶涂山氏为妻,涂山氏在哪,在《华阳国志·巴志》有所提到,
:“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这里说到“江州涂山”,江州是今天江西境内的。大禹的家及涂山氏是不是也就是今天的江州呢?因提到这点的只是《华阳国志·巴志》,别的文献并未说到。不能完全肯定,毕竟《华阳国志》是三国后的蜀地人所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嫌疑。
但无论如何说,我觉得大禹治水文化的出现不会是空穴来风,它是一定社会的反映,只不过夸大些,歪曲些的反映而已。不会是绝对孤立的纯粹凭空虚构的故事。不论大禹治水精神究竟是龙山文化还是良渚文化的体现,究竟治的是哪条河或哪几条河,但大禹治水这种公而忘私、坚韧不拔、科学智慧的克服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肯定的。
当前南方一些地方洪水肆虐,据统计洪水灾害至少已造成3000多万人受灾,让我们积极发扬大禹治水的精神,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制服洪水的危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