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手段(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手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手段(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手段

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3月第19卷第3期

通信作者:王华庆,安志杰

《儿童呼吸在线》主编申昆玲

1 前 言

肺炎球菌性疾病(pneumococcaldisease,PD)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Spn)是引起儿童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严重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也是引起急性中耳炎(acuteotitismedia,AOM)和鼻窦炎等的常见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估算,2008年全球约有880万名<5岁儿童死亡,其中约47.6万名死于Spn感染,且发展中国家Spn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工业化国家,其中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和亚洲[1]。Spn也是引起中国婴幼儿和老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全球<5岁儿童PD病例数最高的10个国家全部位于非洲和亚洲,占全球总病例数的66%,而中国位列第二,占全球总病例数的12%。WHO将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进行分级,其中PD和疟疾为需“极高度优先(veryhighpriorities)”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本文在WHO关于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2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PD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通过PD相关知识的全面系统介绍,提高专业人员PD防控水平;在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与科学使用疫苗方面为预防保健和预防接种人员提供相关证据。

2 病原学

1881年,Sternberg和Pasteur分离并培养出肺炎球菌,1886年,Fraenkel将其命名为肺炎球菌(pneumococcus)。1920年,命名为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pneumoniae)。1974年,正式命名为肺炎链球菌(Spn)。

2.1 生物学性状 Spn呈矛头状,有单个存在,或成双或短链状排列。有荚膜,革兰染色阳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高,在含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Spn的抗原主要有荚膜多糖和C多糖(即M蛋白)两种菌体抗原,荚膜多糖为重要的毒力因子。根据荚膜多糖的组成差异,Spn可分为多种血清型,目前有丹麦血清分型系统和美国血清分型系统。丹麦血清分型系统基于不同型别菌株之间的交叉反应,所以具有血清型交叉反应的型别归类为共同的血清群,同一血清群不同的血清型用数字后面的字母表示,目前共发现有90多个血清型。而美国血清分型系统中,血清型是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命名的。Spn抵抗力较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荚膜菌株在干痰中可存活1~2个月。

2.2 致病机理 Spn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寄生在健康人鼻咽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寄生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麻疹、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后,或营养不良、老年体弱等情况下,Spn将透过黏膜防御体系发生侵袭性感染,可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炎,可穿过血脑屏障引起细菌性脑膜炎,也可穿过肺泡上皮细胞、侵袭血管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还可从鼻咽部移行进入鼻窦,引起鼻窦炎,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Spn致病过程包括黏附、炎症反应、细菌产物的细胞毒作用。研究表明,Spn的荚膜多糖是致病主要毒力因子,不同荚膜血清型的Spn存活能力及致病力也不同,这与补体成分在荚膜上的沉积、降解以及巨噬细胞的清除作用相关。荚膜一方面允许补体C3b的沉积,阻止其降解为C3d,而易被巨噬细胞上的C3b受体捕获而被迅速吞噬清除,只能引起较弱的免疫反应。另一方面C3b降解为C3d,C3d不被巨噬细胞上的C3b受体捕获,从而诱导较强的抗体反应。

此外,Spn的一些蛋白质作为炎症介质或直接攻击宿主组织而在致病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如溶血素、自溶酶、Spn表面蛋白A、Spn表面黏附素A、神经氨酸酶等。Spn侵袭宿主细胞的信号传导、自然转化等机制在致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相关调查也表明,大气污染、暴露于吸烟环境、病毒感染等因素,也与Spn的致病有密切关系。抗荚膜多糖的抗体具有保护作用。Spn感染后,可建立型特异性免疫。自然康复取决于机体产生荚膜多糖型特异性抗体,发病后5~6d就可形成。荚膜与相应抗体结合后易被吞噬,某些型别荚膜能激活补体,对杀灭细菌有意义。

2.3 实验室检查 通过Spn培养进行实验室诊断。主要应用荚膜肿胀试验、胆汁溶解实验和奥普托欣实验来鉴定菌株,分子分型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 lectrophoresis,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 locussequencetyping,MLST)、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 locusvariablenum bertandemrepeatanalysis,MLVA)等。血清分型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和体外调理吞噬试验(opsonophagocyticassay,OPA)方法。

3 临床学

3.1 肺炎球菌性疾病 根据Spn感染部位不同,可将PD分为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invasivepneumococcaldisease,IPD)和非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noninvasivepneumococcaldisease,NIPD)两大类。IPD是指Spn侵入原本无菌的部位和组织所引发的感染,主要包括脑膜炎、菌血症和菌血症性肺炎等[21]。NIPD即Spn感染到原本与外环境相通的部位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AOM、鼻窦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等。Taylor和Sanoers回顾文献显示,Spn可以导致95种少见的IPD感染,包括骨髓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腹膜炎、化脓性关节炎、胰腺脓肿、肝脓肿、牙龈感染、腹股沟淋巴结炎、卵巢脓肿、睾丸脓肿、坏死性筋膜炎、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ure micsyndrome)等。华 佛氏综合征(waterhouse friederichsensyndrome)也可由Spn感染引起。21世纪初,由Spn导致的儿童坏死性肺炎病例有增多现象。

3.2 临床诊断 PD的临床诊断依据主要是从感染部位分离出Spn,但获得确定的病原学依据较为困难,其原因包括:抗生素广泛使用造成病原菌的分离率大大降低;NIPD不伴有菌血症,血液培养难有阳性结果;由于Spn常在上呼吸道定殖,因此呼吸道样本的细菌培养结果容易受到干扰,虽然深部呼吸道样本的细菌培养可以确诊,但需要侵入性操作(如肺穿刺等),患儿或家长难以接受。此外,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病原菌培养和分离所需的条件,也使得PD的临床诊断难度加大。从临床感染类型或症状体征无法准确区Spn与其他细菌感染。

3.3 治疗 PD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选择敏感抗生素,开始抗生素治疗前,应尽可能采集血样本等进行病原学检查。但Spn对常用抗生素可产生耐药性,且部分地区Spn耐药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使得临床治疗难度大大增加。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治疗PD时应考虑临床感染类型、给药途径和耐药性流行特点。

3.4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目前PD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抗生素治疗是首选。然而,Spn对常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和复方新诺明等,可产生明显的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严峻问题。随着大规模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的引进,在部分发达地区Spn耐药菌株已有所减少,但在抗生素广泛应用、耐药克隆大量传播而结合疫苗应用较少的许多亚洲国家,Spn的耐药现象仍很严重。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儿科Spn耐药性日益严峻。2006-2007年,从全国4家儿童医院<5岁肺炎住院患儿中分离到的Spn,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为86%,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的不敏感率分别为24.7%和81.0%,其相对于2000-2002年研究中的不敏感率显著增加。浙江省一项研究对2011-2015年下呼吸道感染学龄前儿童痰样本分离出的Spn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Spn对青霉素G、红霉素、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逐年增长趋势。2010-2011年,我国10个城市13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Spn的耐药性研究显示,从≤5岁儿童中分离的Spn对口服青霉素、注射用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克洛、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为73.0%、89.3%、47.5%、88.5%、36.9%、88.5%、73.7%,Spn对≤5岁儿童组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重庆市一项研究,将儿童侵袭性Spn耐药性与非侵袭性Spn耐药性进行对比,发现侵袭性菌株对红霉素、青霉素、美罗培南、头孢噻肟、克林霉素等的不敏感率显著高于非侵袭性菌株。北京儿童医院发现,PCV覆盖的菌株耐药性比非PCV覆盖的菌株耐药性高,19A的耐药性最高。

此外,我国Spn对常用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发生率高。2012年亚太地区病原体耐药监测网络数据显示,Spn在亚洲地区总体多重耐药比例为59.3%,而在中国的多重耐药比例高达83.3%。2013-2014年,北京儿童医院一项研究发现,住院患儿Spn对3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率为12.8%,对4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率为78.1%,对5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率为2.1%,总体多重耐药比例达93.0%。

4 流行病学

4.1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Spn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类是其唯一宿主。Spn常临时定殖于人类鼻咽部[33],婴幼儿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在中国<5岁健康或上呼吸道感染儿童中,鼻咽拭子Spn分离率可达20%~40%。Spn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一般经由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由定殖菌导致自体感染。Spn感染的危险性随年龄、基础疾病、生活环境等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婴幼儿和老年人感染的危险性相对较高。儿童易感人群和危险因素包括:(1)年龄<2岁,其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据2012年WHO立场文件报道,平均75%的IPD病例和83%的Spn脑膜炎病例发生在<2岁儿童,<2岁儿童不同年龄组的病例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8.7%~52.4%的肺炎病例发生于<6月龄的婴儿。丹麦一项研究住院率与围产期风险因素关系时发现,在<2岁儿童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童或具有出生缺陷的儿童PD住院率最高。(2)处于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3)患有镰状细胞病(sicklecelldisease,SC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慢性心肺病等。(4)人工耳蜗植入者或脑脊液漏。(5)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缺少母乳喂养、营养缺乏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等。(6)暴露于吸烟环境及多子女的家庭是健康儿童IPD的危险因素。成人易感人群和危险因素包括:(1)年龄>65岁;(2)年龄在19~64岁同时伴有①慢性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和哮喘患者罹患IPD的风险更高;慢性心脏病,并随心脏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糖尿病、血糖水平越高,Spn的感染危险越高,同时糖尿病也是Spn感染进展为菌血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②免疫功能受损者(HIV感染,血液肿瘤、泛发性恶性肿瘤,功能性或解剖性无脾者、脾功能障碍、器官和骨髓移植受者)和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再发的IPD在健康人群中并不常见,但处在严重免疫缺陷状态者则可能随时发生。③人工耳蜗植入者或脑脊液漏。④吸烟酗酒,吸烟可能是具有免疫能力的成年IPD患者最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吸烟可能导致口腔产生Spn定殖,随着年吸烟量的增加IPD风险也增加。⑤反复发作呼吸道感染、吞咽障碍、咳嗽反射减退。⑥医源性因素,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鼻饲管和H2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的不合理应用等。⑦近期感染流感病毒以及其他呼吸道病毒。流感及大气污染也与PD的感染率具有相关性,研究发现流感季节成人IPD发生率明显增高,且临床表现显著加重;大气污染(如臭氧、一氧化氮)与IPD感染情况呈显著的相关性。季节性流感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之间的关系不清楚,但有报告指出肺炎是大流行性流感的常见并发症。

4.2 疾病负担情况 在疫苗使用前,PD是<5岁儿童和>65岁老人以及有基础疾病人群的常见疾病,也是导致这些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WHO把PD和疟疾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4.2.1 全球疾病负担 据WHO估计,2002年全球<5岁儿童疫苗可预防死因中PD占28%,位居首位。2008年全球<5岁儿童死亡中5%归因于Spn。2010年全球<5岁儿童肺炎病例中,Spn肺炎258.5万例(18.3%),死亡41.1万例(32.7%);西太区<5岁儿童肺炎病例中,Spn肺炎26.3万例(18.4%),死亡2万例(32.8%)。

全球疾病负担工作组估计,2016年全球Spn脑膜炎死亡23100例(95%犆犐:18700~30900例),死亡率为0.3/10万(95%犆犐:0.3/10万~0.4/10万),损失生命年126.84万(95%犆犐:99.62万~172.15万)。

IPD全球分布,疫苗接种前时代,欧洲<2岁儿童PD发病率为44.4/10万。非洲国家<2岁儿童PD发病率范围在60/10万~797/10万,发病率高于欧洲。IPD有年龄相关的易感性,主要侵犯6月龄~2岁的儿童。在美国引入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7 valentpneumococcalconjugatevaccine,PCV7)之前,<5岁儿童中,Spn每年导致大约1.7万例IPD,包括700例脑膜炎和200名儿童死亡。6~11月龄儿童IPD的发病率最高,为235/10万,2~4岁下降为35.2/10万,5~17岁年龄儿童发病率最低(3.9/10万)[46]。加拿大报道的各年龄段发病率与美国大体相同,最年幼儿童发病率相对较低,而6~17月龄发病率最高,达到161.2/10万[62]。在欧洲,<2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其中7月龄~1岁最高),2岁以后发病率稳步下降。

Spn肺炎也是成人肺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欧洲和美国,约30%~50%成人CAP住院病例与Spn感染有关。无明确感染部位的菌血症是美国<2岁儿童中最常见的IPD,约占70%。在<2岁儿童IPD中,有菌血症的肺炎占12%~16%。欧美国家研究显示,50%~90%的菌血症是由Spn引起的。WHO估计,2015年全球下呼吸道感染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lifeyear,DALY)占总疾病负担的5.34%,在各病因中位列第二;脑膜炎DALY占总疾病负担的0.8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Spn肺炎和Spn脑膜炎DALY在下呼吸道感染和脑膜炎中约占四分之一。

伴随着疾病负担的是因健康和生产力损失而造成的沉重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例如,美国2010年研究估计,≥50岁的美国成人中,每年由PD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总成本分别为37亿美元和18亿美元[72];加拿大2003年研究估计,6月龄~9岁儿童的PD带来的社会总成本为1.25亿加元,其中84%来自中耳炎。

4.2.2 中国疾病负担 我国关于PD疾病负担的系统研究较少。根据WHO的估计及其他一些研究,也能反映我国PD的疾病负担较重。WHO最近估计,2015年中国<5岁儿童PD严重病例21万余例,死亡约7000例;其中Spn肺炎严重病例数近20万例,病死率为1%,死亡率为6.43/10万;Spn脑膜炎8000余例,病死率为13%,死亡率为1.35/10万;其他严重病例近万例,病死率为10%,死亡率为1.21/10万。全球疾病负担工作组估计[57],2016年我国Spn脑膜炎死亡606.4例(95%犆犐:445.9~862.2例),病死率为0.04/10万(95%犆犐:0.03/10万~0.06/10万),损失生命年5.23万(95%犆犐:4.15万~6.54万)。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全国肺炎出院人数为187.3万,病死率为0.64%;出院病例中,<5岁儿童占63%,≥60岁老人占16.7%[74]。宁桂军等在甘肃省白银市调查显示,<5岁儿童肺炎发病密度估计为0.074/人年;其中0岁组最低(0.044/人年)、1岁组最高(0.088/人年)。

我国缺少全国性和全人群的PD监测数据,系统评价显示,<5岁儿童肺炎病例中Spn检出率为5.2%~11.0%[76],Spn也是老人肺炎的主要病原。孙谨芳等研究估计,中国2010年<1岁儿童Spn脑膜炎发病率为9.21/10万,病死率为6.23%;1~4岁Spn脑膜炎发病率为5.56/10万,病死率为4.26%。据死因监测系统估计,2013年全国Spn脑膜炎死亡1787例(95%犆犐:1474~2023例)。细菌性脑膜炎幸存者中,15%~30%留有神经后遗症。后遗症包括智力迟钝、脑瘫、听力丧失和惊厥。

根据中国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医疗统和死因统计,2006-2015年<5岁儿童年平均菌血症(住院、门诊和急诊)为4786例,发病率为469/10万,死亡6例,病死率为0.128%。8.5%的儿童菌血症是由Spn引起的。2008-2013年唐山市0~3岁儿童AOM的患病率为56.3%,4~6岁为29.2%。2013年唐山市173例上呼吸道感染并发AOM患儿中,Spn检出率为10.37%[88]。2014年西安市290例儿童AOM分泌物中,Spn检出率为18.73%。我国的下呼吸道感染和脑膜炎疾病负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下呼吸道感染仍位列我国死亡和早死的前10位病因之一。2015年我国下呼吸道感染DALY占总疾病负担的1.40%,脑膜炎DALY占总疾病负担的0.15%;Spn脑膜炎DALY在脑膜炎中约占16.46%(DALY率5.95/10万),占总疾病负担的0.02%;Spn肺炎数据未见报告。

目前,我国PD总体经济负担的研究数据缺乏,但一些研究估计了全因肺炎和脑膜炎的医疗费用,其费用资料多数来自医院诊疗记录或医保记录回顾。这些研究显示,不同地区费用有明显差异,脑膜炎医疗费用远远高于肺炎,且<2岁儿童和>50岁老人费用相对较高。复旦大学根据全国医保中心数据估计,2008-2010年我国全因肺炎的次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7650元、6598元和6545元;不同地区、不同医保支付系统中肺炎治疗费用有明显差距,省会与直辖市的住院总费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8倍。上海市数据显示,2011年肺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3.00d,住院次均总费用为10971元,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费用数据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即<2岁儿童和>50岁的老人的患者例数和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其中,<12月龄儿童住院次均费用为8918元,12~23月龄为7385元,50~64岁为10160元,≥65岁为14520元,而24月龄~34岁均低于7000元。此外,2011年上海市脑膜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22.63d,次均费用为23322元;各年龄段的平均住院日及费用情况都明显高于肺炎患者,而低龄儿童及老人住院费用相对较高,其中<12月龄儿童次均费用为23823元,12~23月龄为28679元,24~35月龄为35651元,≥65岁为34495元。北京市和珠海市的CAP调查结果与上海市有差别,但直接医疗费用均超过万元。北京市东城区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的一项样本医院调查显示,成人CAP病例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为11119.37元,包括本人及家属误工、交通、护工的总费用为12147.97元,费用与年龄呈正相关。珠海市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的一项哨点医院调查显示,CAP患者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为12701.19元,总费用为16091.5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在黑龙江省、河北省、甘肃省和上海市的四个镇开展的社区人群问卷调查显示,<5岁儿童临床诊断肺炎的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为5722元,费用中位数为3549元;其中<12月龄和12~23月龄费用中位数相对较高,分别为3900元和4024元。

我国有两项对实验室确诊的PD的医疗费用研究。复旦大学研究发现,2005-2009年上海市儿童医院共诊断27例18岁以下IPD患者,其中0~1岁患者占48.15%,2~4岁患者占37.04%,≥5岁病例只占14.81%[94]。资料显示,他们的平均住院日为20.48d,平均治疗费用为18517.39元,而Spn败血症、脑膜炎和肺炎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分别为22143.88元、28899.48元和4295.65元[9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脑炎脑膜炎监测研究显示,2006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湖北省宜昌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哨点医院共诊断69例Spn脑膜炎,人均直接医疗费用为4.32万元,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00万元,总直接费用为5.32万元;总间接费用为1.06万元;总费用为6.38万元。中国台湾研究估计,2010年50岁及以上成人中PD的直接医疗费用达34亿新台币,其中肺炎住院费用占比超过90%。

4.3 血清型分布情况 Spn的致病血清型分布在地理区域、年龄和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但是从系统评价研究的结果来看,现有各种疫苗所包含的血清型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各地大多数致病的血清型,其中PCV7覆盖60%左右,10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10 valentpneumococcalconjugatevaccine,PCV10)覆盖约70%,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13 valentpneumococcalconjugatevaccine,PCV13)覆盖约80%,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23 valentpneumococcalpolysaccharidevaccine,PPV23)覆盖85%以上。

4.3.1 全球血清型分布情况 Johnson等的1980-2007年文献的系统回顾表明,Spn致病血清型分布随地理区域、年龄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不同。全球<5岁儿童约70%的IPD是由6~11种血清型所致,最常见血清型是1、5、6A、6B、14、19F和23F。在WHO各区域中,1、5和14型导致的IPD在全球占28%~43%,在20个最贫困国家中约占30%;19F和23F导致的IPD在全球占9%~18%。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18C型也很常见。在纳入各国免疫规划之前,PCV7在全球各区域<5岁儿童IPD中的血清型覆盖率为49%~82%,PCV10为70%~84%,PCV13为74%~88%。

2006-2007年,美国<5岁儿童中63%的IPD是由PCV13中包含但PCV7中不包含的6种血清型引起的。19A血清型的增加尤其必要,因为其似乎已成为美国最常引起IPD的替代血清型(非PCV7血清型)。2010年美国将PCV13纳入儿童常规免疫程序,对8家儿童医院的监测显示,在住院的儿童中因血清型19A导致的IPD减少了58%;但19A仍然是最常分离出的血清型。Iroh等系统评价2000-2015年非洲儿童IPD血清型显示,IPD发病率为62.6/1000人年,PCV10和PCV13覆盖率分别为66.9%和80.6%。

在PCV7上市前,PPV23所包含的23个血清型覆盖了美国和一些工业化国家中约85%~90%的成人IPD。1996-2005年英国的监测显示,在PCV7上市前,>5岁的IPD病例中,PPV23的血清型覆盖率为92%。2000-2006年捷克基于实验室的IPD监测有相似发现,PPV23的血清型覆盖率在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全人群血清型覆

盖率为86.1%。

4.3.2 中国血清型分布情况 1980-2008年中国文献的系统回顾研究认为,14、19A和19F型是我国<5岁儿童肺炎和脑膜炎病例中最常见的血清型,PCV7可覆盖<5岁儿童约79.5%的血清型。韦宁等开展中国PD血清型分布的系统评价显示, ≤18岁人群疫苗血清型覆盖情况为:1996-2004年,PCV7为59.5%,PCV13为75.7%;2005-2013年,PCV7为60.2%,PCV13为84.8%。≤5岁人群侵袭性菌株疫苗血清型覆盖情况为:PCV7为60.2%,PCV13为87.7%,PCV13能提供更高的覆盖率。傅锦坚等系统评价中国内地健康儿童鼻咽部携带Spn及其血清型的分布显示,中国内地健康儿童鼻咽部Spn的携带率为21.7%。PCV7覆盖携带者血清型的47.3%,PCV13为64.1%。Lyu等系统评价2006-2016年中国Spn血清型分布,最主要的血清型为19F、19A、23F、14和6B型。PCV13对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血清型的覆盖率分别为76.2%~95.2%和59.0%~98.8%;PPV23对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血清型的覆盖率分别为84.0%~98.3%和67.9%~99.1%。

编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呼吸科 秦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