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讲的心理学小知识(今日学习发展心理学)

以下内容摘录于聆听安宁育儿课第4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3单元-3 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发展

小学生讲的心理学小知识(今日学习发展心理学)(1)

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之后,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变得更广阔了,但和父母的交往仍然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比例略有下降。

划重点!!

ü 马老师深度解读——一味的强调原生家庭会导致什么问题?

ü 马老师讲解个人经历:从社交焦虑→职业心理咨询师是如何转变的?决定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性格可变,拒绝宿命论!

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常的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满足儿童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童年期的友谊

友谊: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之上的、个体之间持久亲密关系,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高级形式

一个人在小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ta成年之后走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一)小学生交友的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1. 幼儿阶段-小学生阶段择友条件的变化

家庭住址临近、性别相同、一起玩→不伤害自己的人→双方相互尊重、友好

2. 儿童选择朋友的理由:积极人格、志趣是否相投;

3. 儿童先注意到与朋友的相似性,9岁之后逐渐认识到与朋友的差异。

(二)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

1. 3-7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不能算是友谊)

2. 4-9岁:单向帮助关系(要求对方顺从)

3. 6-12岁:双向帮助关系(能够同享福,不能共患难)

4. 9-15岁:亲密而又持久的共享关系(强烈排他)

5. 12岁开始贯穿一生: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一般关系进入到亲密关系(朋友-恋人),人的心理都会产生退行,掌控感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控制欲非常强烈。

★马老师讲解角色转换能力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丈夫-领导-父亲-儿子……你能灵活转换吗?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马老师简介同伴关系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同伴关系的人,在人际关系上会有什么后果?

1. 受到同伴的赞扬和喜爱都能强化儿童的行为;

2. 立福:儿童的不同行为方式会影响同伴顺应自己的概率;

3. 班杜拉:榜样影响他人行为的三种原因(详解)。

(四)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1. 相互接近

2.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兴趣比较接近

3. 人格尊重、心理和谐、相互敬慕

4. 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二、小学儿童的同伴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成年人的交往减少,与同伴交往增多,此外,儿童更多的会与同性别的同伴玩耍。

★马老师详解——为什么说家长和孩子是成不了朋友的?正确的成长路径是什么?

(一)同伴团体的特点

1. 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2. 限制成员的归属感;

3. 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

4. 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统一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二)同伴团体的分类

1. 一般可将集体分为正规集体和自发集体;

2. 小学生的正规集体/有组织的集体——班集体;

3. 有组织的集体的4个特点:

(1) 具有共同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共同行为;

(2) 具有统一的领导;

(3) 具有共同的纪律;

(4) 具有共同舆论,舆论是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4. 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变化

第一阶段:刚入学的儿童并没有对集体形成足够的认识,此时的班集体只是人为拼凑的,一个松散的集合,直到一年级下学期儿童的初步集体意识才刚刚形成;

第二阶段:二年级时的小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班集体内部也开始逐渐的更有凝聚力,班集体内部的成员也开始分化,对集体的凝聚力有了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初步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能够成员做事是为了个人,还是为了集体。

5. 自发团体的组织结构很松散,自发团体有可能是集体的补充(如:读书会),也可能是集体的对立面;

6. 自发团体的分类

(1) 亲社会团体

(2) 非社会团体

(3) 反社会团体

7. 同伴团体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人的社会性属性决定的,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远离群体,会感到孤独、焦虑。

★承宁有话说:关系对人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人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建立关系。

8. 同伴群体形成的阶段性

幼儿期:同伴交往不稳定,对其影响不明显;

学龄期:同伴交往稳定性提高,逐渐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9. 儿童交往的五个时期

(1) 孤立期:没有形成团体,各自探索和谁交朋友;

(2) 水平分化期:空间的接近,儿童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系(一年级到二年级);

(3) 垂直分化期:凭借学习水平和身体强弱,分化成了居统治地位的和被统治地位的孩子(二年级到三年级);

(4) 部分团体形成期: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小集体(三年级到五年级);

(5) 集体合并期:小集体合并成了大集体,出现了统帅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10. 同伴交往的三种关系

(1)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因为游戏兴趣所形成的时期,关系很不牢固;

(2)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初期(2~3人)、中期(3~4人)、后期(各个小集团联合成了班级整体);

(3)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对父母和老师的依从下降,更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

(三)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性/人气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不弱于成年人的复杂程度。

1. 儿童的4种受欢迎程度

(1) 受欢迎型儿童

(2) 不受欢迎型

(3) 受忽略型

(4) 有争论型

评定方法:社会测量法

2. 心理学家道奇的社会实验

(1) 四种类型的儿童的具体行为表现

(2) 影响儿童受欢迎程度的因素(详解)

★马老师重点讲解——

ü 主动&非攻击性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ü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的人格变得完善;

ü 教育者应该如何提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详解)

3. 不受欢迎的孩子最难以适应学校环境

4. 家长老师如何帮助被拒绝的孩子?(具体指导-详解!)

5. 被忽视型的孩子在集体中的心理状态

老师要营造健康的班级气氛——每个成员都是班级的一份子,不抛弃、不放弃。

(四)同伴交往的意义

1. 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如果在同龄伙伴中被孤立,将造成巨大创伤;

2. 促进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的发展;

3. 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 增进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家长打压孩子交朋友会造成什么问题?马老师教你如何正确对待孩子交友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