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出名国宝大熊猫(国宝中的美人秦岭大熊猫)

国家最出名国宝大熊猫(国宝中的美人秦岭大熊猫)(1)

“年龄赛盘古,举止犹天真,结庐在岷山,五洲慕憨容”。

提起大熊猫,人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黑白相间、圆圆滚滚、憨态可掬的可爱形象。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中华国宝、友谊使者”。

秦岭是我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全世界唯一一只棕色大熊猫“七仔”便生活在此。

大熊猫秦岭亚种

秦岭是中国大熊猫纬度最高的分布区,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秦岭大熊猫是大熊猫的重要种群,具有独特的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史。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方面,秦岭大熊猫与四川、甘肃的大熊猫之间有着明显差异,是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被命名为大熊猫秦岭亚种。

通过DNA检测发现,秦岭大熊猫在距今约1万-1.2万年即与其他山系大熊猫分开,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遗传群体,其头骨、牙齿等与其他山系大熊猫有显著差异,主要特征:体形较大,头圆脸胖,雍容可爱,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种群数量

经过长期保护,秦岭大熊猫生存状况不断改善,种群数量不断提升。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生存着345只野生大熊猫,占大熊猫总数的18.5%。种群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了217%,增幅为全国最高。

分布区域

据介绍,秦岭大熊猫主要分布在秦岭中段的南坡区域,范围包括汉中、安康、商洛、宝鸡、西安5市的11个县。人类活动的影响,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被分割在青木川、太白河、牛尾河桑园坝、兴隆岭、天华山锦鸡梁、平河梁等6个区域。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密度和野外偶见率均居全国之首,平均每百平方公里至少有10只大熊猫。

形体特点

大熊猫秦岭亚种体形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尾长100-120m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在形态上已经形成了明显差异,秦岭亚种个体略大,四川亚种的头长近似熊,秦岭亚种的头圆更像猫,且具有较小头骨、较大牙齿。秦岭大熊猫胸斑为暗棕色、腹毛为棕色,四川大熊猫胸斑为黑色、腹毛为白色。秦岭大熊猫鼻骨比四川大熊猫短五分之一,所以脸部更圆,使它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态可掬。

栖息环境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米至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摄氏度。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

生活习性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到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它们非常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进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此外,野生大熊猫还偶食一些动物尸体或其他植物。

繁殖方式

大熊猫妊娠期为83-200天,幼仔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

大熊猫繁育最奇特的一点是它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发育相当不成熟,体重仅仅是它母亲体重的0.1%,初生幼仔体重很轻,初生重平均为145克左右,最轻的为51克,最重的为225克。照顾孩子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通常历时18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两年,直到她的下一个孩子出生。

刚出生的大熊猫皮肤是粉红色的,带有稀疏的白毛。在1到2周后,长黑毛的地方开始变深。在一个月内,它们慢慢长出黑色的耳朵、眼眶、腿和肩带,变得更像妈妈了。当幼仔6到8周大时,它们可以睁眼了,并开始长牙;三个月后就可以慢慢爬动了。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综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