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化的三大特质(君子人格与道德实践)
作者: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冯晨,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君子文化的三大特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君子文化的三大特质
作者: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冯晨
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其中“君子”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如“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等,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人修养,都体现出对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与强调。
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校把陶养学生君子人格作为重要的校本育人目标。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君子人格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孔子赋予君子近乎完美的人格意义
“君”,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本意是发布命令。“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合称,是对贵族统治者的尊称。
“君子”较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除《尚书》外,《易经》《诗经》中也有关于“君子”的记述。
在这些典籍中,君子一词已经涉及仁、义、礼等概念,但此时君子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不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的内涵。
完成君子内涵的建构并设定其人格特征的是孔子。孔子对君子做了品德、情感、行为甚至生活情态等多方面的界定,赋予君子以近乎完美的人格意义。此后,君子成为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并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和道德实践的标准。
通过分析儒家君子人格的特点可以发现,儒家君子人格有内在的道德自觉和社会核心价值,同时具有道德修养的提升空间。所以,君子人格具有完整的道德发生和实现机制,具有很强的道德实践意义。梳理儒家对君子人格的界定及其实践机制,对于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君子人格的内在性、超越性和实践性
君子人格首先表现为内在品德。此品德主要是以儒家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等为内容。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否则,品德即为单纯认知而不能促动行为。道德自觉是道德发生的起点,保证道德判断和道德事实的完成。在儒家看来,道德自觉是生命本身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爱”,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道德情感基础上,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与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君子人格构成的基本条件。
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这一点体现在孔子对仁的追求中。因为仁的发生基于个体的道德情感,体现道德自觉,所以《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应该发挥自我能动性,彰显自我的道德主体地位。所以《论语·述而》中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求仁之法重在持之以恒地追求仁,只要自己有志于仁,仁就会至于其身。仁的道德自觉并非只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天命是君子人格中体现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论语·尧曰》中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认为,不懂得命运,不可能成为君子。知命是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因为知命是体会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并为之奋发自强的基础。所以,儒家的个人奋斗目标总是和社会条件紧密结合的。在儒家的世界里,理想和现实自然形成一种张力,尤其是当社会现实不能符合儒家理想的时候,作为君子,其人格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就表现得更强烈。君子把个体置于社会人伦、天地之间所自然形成的谨慎、忧患、悲悯等复杂情感,体现君子对自我所负使命的虔敬,称之为“畏”。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荣格在《人格的发展》一书中说,“真正有人格的人总是具有使命感”。儒家认为,这种使命感就是求仁、复礼。君子由仁爱到敬畏,不断向着天下归仁的目标进取,其间体现出的是一种人格力量。
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把道德自觉根据现实状况转化为恰当的道德行为,儒家把这种能力称之为中庸或絜矩之道。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认知,还有应对具体事务的能力,保证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儒家君子人格具有一个稳定的结构,以体仁为发源,以天命为责任,以道德规范为指导,形成一个完整的、彰显生命活力的道德发生系统。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孔子一方面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固然会身处逆境,但仍安守心中的操守。小人遭遇困顿,就会胡作非为了。另一方面又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按照朱熹的解释,这句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没有专主的,没有不肯的,合义是从。
再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境界。君子人格是人生修养所至一定境界的表现。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按照朱熹的解释,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汙下。“上达”为提升生命境界提供了空间。君子通过“修己”“安人”的实践功夫,让自然生命逐步纯化为德性生命。
可见,儒家的君子人格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在性。儒家的道德自觉是一种内在直觉,自身具有能动性。二是实践性,儒家的道不仅是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有效的实践方式,因此体现出儒家道德实践既可以发明个体本心,又可以彰显人间道义。三是超越性。儒家的道虽然实现在伦理之间,但发源于天人之际,使儒家的君子人格必然能够通过道德实践而得到升华。
君子人格激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生命高度
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内外兼修。“内”是注重自我省察,确立道德根本。《孟子·告子上》中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如何“立其大”?孟子教我们要“求放心”,即运用良知,发明本心,具体有效的方法是“慎独”。儒家要求做人要时刻检点内心,保留善念,消除恶念,使“克、伐、怨、欲不行焉”,然后,本心自显。“外”则是遵循礼仪规范,形成良好品行。如《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参照杨伯峻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以道义为原则,依礼节去实行,用谦逊言语去表达,用诚实的态度去完成。或从《庄子·天下》中的观点:“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庄子主张用仁的原则施惠于人,用义的精神分明事理,用礼数引导陶冶人的行为,用音乐来和顺人的性情,蔼然慈祥,这样的人就叫作君子。内外兼修追求的目标是“知行合一”,所呈现的气象是“文质彬彬”。
二是下学上达。《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为“反己自修,循环渐进”。“下学”可以不断扩充生命的广度和厚度,为人生意义的显发提供条件。“上达”则是在这一条件基础上,以超越的方式打破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与天地精神的内在统一。
如何学?《论语·学而》说道,“学而时习之”。与“习”相结合的“学”是由儒家“学”的内容决定的。儒家之学是做人之学,是“为己”之学,因此,“学”不仅需要通过“习”巩固,也需要通过“习”进行实践检验。正因为如此,才有《论语·公冶长》中子路“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感受。学习不仅扩充了生命内容,也精炼了生命的意义,让生命不断在反思中发现自我。
因此,儒家之生命超越是仁心的感通,实现的路径是让自我的仁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逐步扩充到爱天地万物。如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认为,君子关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当生命在不断地学习与磨炼中渐至成熟,以“爱”惠泽,具有天下情怀和“载物”“成物”的德性后,就达到程颢在《定性书》中提到的“心普万物而无心”的境界以及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到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感受。
所以说,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以超越的方式提升生命的高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