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2)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3)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4)

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Diversityand Inclusion)”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5)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6)

文物里的生僻字

汉字博大精深,日常我们常看到的词语都有很多人弄混,更别说老祖宗留下来的文物,都有自己特殊的名字。

去博物馆中走一走,便会愧疚于学识浅薄。

多元与包容,汉字自古便有多重意思,各种生僻字都有自己的独特含义,一起来走近生僻字,走近博物馆,走近古物。

《轺车出行》拓片·东汉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7)

轺:(读作yáo),国君礼遇宾客的专车。一国国君到另一国访问时,庞大车队一进入访问国国境,便有辆小车开始为车队开道、引路,这小车就是“轺”。现代国事访问场景也是这样,外宾车队前总有一辆警车开道,这辆警车就相当于“轺”。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8)

《畋猎》拓片 ·东汉

畋:(读作tián),畋是会意字,像手中拿棒追打野兽,有打猎的意思。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9)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0)

铜钺·战国时期

钺:(读作yuè)古代一种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1)

兽面纹蝉纹铜觚·宋代

觚:(读作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初现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2)

铁锏· 东汉

锏:(读作jiàn 、jiǎn),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3)

瓷匜· 宋代

:(读作yí),音同仪,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为客人洗手所用。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4)

陶鑑 东汉

鑑:(读作jiàn),为鉴的异体字,指映照的工具——盛了水的大盆,类似于后来的镜子。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5)

陶甑 东汉

甑:(读作zèng),甑是中国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6)

铁钁 东汉

钁:(读作jué),起土用农具。最早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7)

石锛(宝墩遗址出土) 新石器晚期

锛:(读作bēn),磨制石器的一种。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8)

双耳铜釜 汉代

釜:(读作fǔ),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19)

庖厨陶俑· 汉代

庖:(读作páo),本意是厨房,常用词组为庖厨、庖人、庖丁。

陶盂· 东汉

盂:(读作yú),是中国古代一种盛液体的器皿。

西安历史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文物里的生僻字(20)

陶魌头 ·宋代

魌:(读作qī ),是古时民间祭祀用的一种面具。据说扮神者戴着它做法事可以驱邪避疫。后来人们在出丧时以米面做“魌头”撒于道旁,让人捡食,捡食者可避邪疫。由于魌头可以俯拾即是,多数时候等同于占人便宜,谓之“占魌头”、“吃魌头”。

转自:新津旅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