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bc拍的电影有哪些(豆瓣9.3都给低了)
说起「偶像」,
我们总会自动联想到那些流量明星,
以及为他们嘶吼呐喊的粉丝们。
他们创造了文化新潮流,却也在见证着时代走向娱乐至死。
时间穿梭回100年前,那个时候,有「偶像」存在吗?
那个时候的「偶像」,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近新播的一部纪录片,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面孔:20世纪传奇人物
Icons
导演: 乔·迈尔斯科夫
主演: 克莱尔·巴尔丁 / 桑吉夫·巴哈斯卡
/ 莉莉·科尔
首播: 2019-01-08(英国)
片名很直接——ICONS,说的就是20世纪的「偶像」们。
豆瓣9.3,BBC出品,人物传记片,一共有8集。
每一集都是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持人,涉及的领域也互不相干。
这些「偶像」之间唯一的相同点,在于——改变了20世纪。
与其称呼他们为「偶像」,其实更应该尊称他们为「伟人」。
区别于教科书及以往伟人传记片,《面孔》把重点放在了人类领域。
不再强调他们的壮举,不再放大他们的发明,而是聚焦于「偶像」本人。
简而言之,不管他们再怎么伟大、怎么改变了世界,他们也依然是活生生的人。
8集的纪录片中,最触动我的,当属第一集——科学家。
不管是社会活动家、领导人或是体育明星、演艺明星,这些人都切实地生活在我们的认知中。
唯独科学家,是最陌生、最遥远、又最密切的存在。
片中当选为20世纪传奇人物的四位科学家,却也是是众多伟大科学家中,最特别的存在。
一、
第一位,居里夫人。
我们再熟悉不过。
但除了教科书上的发现“镭”之外,我们知道的还有多少呢?
1891年,波兰移民玛利亚·斯科沃多夫斯卡·居里坐上了开往巴黎的火车。她所寻觅的,是一所能够接纳女性进行科学学习研究的大学。
波兰的大学不能接收女性,她跑遍整个欧洲,屡屡被拒,最后终于能到索邦大学念书。
在上学期间,玛利亚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灵魂伴侣,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
从这时开始,她不再是玛利亚,而是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居里夫人”。
在普遍的认知中,“铀”是当时唯一一种已知的放射性元素。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大自然,居里夫妇开始展开了研究。
1898年,居里夫妇先后发现了“钋”和“镭”,这无疑是科学的一大进步。但对于人类来说,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还将发挥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发现了“镭”元素的居里夫人,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方式——放射性治疗(简称“放疗”),通过辐射杀死有害的癌细胞。
在发现新元素的同时,居里夫人还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猜测——世界上存在比原子还小的东西。
在一战爆发之后,居里夫人投身了救死扶伤的第一线,用X光(放射性治疗)找出受伤士兵们的伤口位置,协助指导手术治疗。
由于当时的社会性别歧视影响,很多时候居里夫人都不能进入手术室,只能在门口提醒医生们伤口在何处。
直到1918年,被命名为“小居里”的移动x光车拯救了约90万人的生命。
从此,放射科治疗不仅运用于军事医疗,而是出现在各大普通医院中。
没有居里夫人,就没有现在的X光治疗检查。
再伟大的科学家,也有生而为人的一面。
1906年,居里夫人的灵魂伴侣不幸去世,失去了丈夫的她成为了寡妇。
在五年之后,身为科学家的居里夫人却再度登上八卦新闻头条——
她与已婚科学家保罗·郎之万之间的情书被公开,成为了众人唾弃的小三。
巴黎社会的抛弃,媒体的诽谤,民众的斥责,甚至连诺贝尔奖委员会都因此禁止她参加颁奖典礼。
这段八卦新闻,成为了居里夫人一生最大的污点。
居里夫人一生中都备受此新闻的折磨,多次接受心理咨询治疗。
1934年,居里夫人因白血病而去世,这与她生前过多接触放射性物质及在法国战场暴露在x光下有关。
直至1995年,法国政府才给予这位饱受流言蜚语的女性科学家应有的肯定,将她的遗体移至先贤祠,这也是法国第一位以自己的名义享受“国葬”待遇的女性。
二、
第二位科学家,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近期备受讨论的“黑洞”照片,就与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密切相关。
作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量子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他提出的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除了天才物理学家的身份之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和平家。
与众多窝在家中做研究的科学家不同,逃出纳粹德国的犹太难民爱因斯坦,时常在公众场合发表反战宣讲。
在接受采访时,爱因斯坦大声称赞裁军,并呼吁人们拒绝服兵役,还加入了民权运动。
一向宣扬“反战”的民主人士爱因斯坦,却在1931年做出了,或许是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在长岛休假的爱因斯坦,听到了同样从纳粹德国逃亡而出的科学家利奥·西拉德的紧急消息——
希特勒可能利用爱因斯坦的科学原理,去制造一种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炸弹,也就是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为了最大程度的制止希特勒,爱因斯坦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呼吁美国美国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几个月后,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诞生。
实际上,爱因斯坦并未受邀参与该计划,也从未参与过原子弹的制作过程。
1945年,爱因斯坦意识到希特勒必败的现实,“曼哈顿计划”也俨然成为了威胁民众生命安全的存在。
他又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希望停止制造原子弹。
但此时的阻止,已经晚了。
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去世。这封爱因斯坦写给罗斯福的信,也被放在办公桌上未被开启过。
根据继任总统杜鲁门的命令,美国向日本长崎、广岛投放了两枚原子弹,造成20万人丧生。
原子弹已经不再是物理学家们的实验结果,而是军方有力的武器。
为了弥补这本不属于他的过错,爱因斯坦在随后的日子里成为了一位和平活动家,严厉谴责使用核武器。
他所有的科学理论,和对于和平所有的呼吁,不过只为了一个简单的梦想——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三、
第三位科学家,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
他不仅是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还是一名热爱生活的马拉松运动员。
要论聪明才智,图灵是不亚于爱因斯坦的天才少年。
在上学期间,图灵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种能够轻松解决任何可计算问题的机器。
这种机器被称为“图灵机”,也就是现代计算机(电脑)的“祖师爷”。
通用图灵机
天才少年真正发光发热的时候,在二战时期。
1939年,图灵应招来到“布莱切利庄园”工作——英国的情报中心,专门从事破译德军密码的秘密基地。
在当时,德军统一使用恩尼格码密码(Enigma)加密传递情报,恩尼格玛能变换出8万亿个密文字母,如果改动接线,它的变化将超过2.5千万亿亿。战争期间,德军配备了10万多部恩尼格玛,并宣称“谁也不可能把它破解”。
恩尼格码
图灵凭借一台波兰同行们提供的“恩尼格码”,设计制造出一种破译机器,称之为“图灵炸弹”。
这台机器主要由继电器构成,还用了80个电子管,由光电阅读器直接读入密码,每秒可读字符2000个,运行起来咔嚓咔嚓直响。
“图灵炸弹”们统一交给皇家海军的女兵们操作,但没有人知道机器背后的秘密,更没有知道图灵是如何指挥它工作的。
1941 年5 月21 日,破译小组第一次立了大功,因为截获了希特勒给海军上将雷德尔的一封密电,将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厉害的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击沉。
“图灵炸弹”的出现拯救了英国,不仅将战争缩短了两年,还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制造出秘密武器的图灵,实际上患有自闭症。
从小被孤立,同龄人排斥他,他也越来越成为了人群中的异类。
让他被彻底刻上“异类”标签的,是同性恋。
1952年,图灵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报警之后的图灵却反被警方指控为——“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
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是犯法行为,需要接受坐牢或者是荷尔蒙疗法。图灵没有申辩,他选择了后者。
所谓的荷尔蒙疗法,实际上就是进行化学阉割,包括定期注射雌激素,来抑制性冲动。
在持续一年的“治疗”时间里,图灵出现了乳房过度增长,多次情绪抑郁,甚至性无能的情况。
更致命的是,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天才大脑,受到了一定损伤。
不堪重负的图灵,最终选择了自杀。
直到2013年,经过多位科学家和司法大臣的联合请愿,英国女王终于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
2014年,以图灵为原型的传记电影《模仿游戏》上映,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和第72届金球奖的最佳影片提名,并获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四、
最后一位科学家,来自中国,屠呦呦。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成为了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但在2015年之前,屠呦呦是默默无闻的“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
一切,都要从越南战争说起。
在越南战争爆发之后,士兵们发现,打败他们的并非强劲的对手,而是携带者疟疾的蚊子。
被携带疟疾病毒的蚊子叮咬之后,再骁勇善战的士兵都会丧失行动能力。
疟疾的致命性仅次于天花,在20世纪曾夺去大约3亿人的生命,是危害人类的严重疾病之一。
1967年5月,以治疗疟疾为目标的“523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作为中医研究院一员的屠呦呦担当起了救治人类的责任。
屠呦呦测试了近200种化合物,但没有一种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最终,她在一本古代中医典籍中,找了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她决定采取最传统的低温萃取方式提取青蒿化合物,经过实验,所有疟疾细胞都被消除了。
但在活体实验中,青蒿化合物却导致部分动物中毒,能否运用在人体身上依然是个未知数。
在研究进入瓶颈之时,面对可能中毒致死的情况下,屠呦呦毅然决定以身试药。
所幸的是,实验大获成功,屠呦呦也平安无事。
经过多次改良之后,1999年,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基本药物清单,大量投入生产,成为治疗疟疾的关键药物。
在青蒿素被发现40年之后,屠呦呦以及研究团队“以身试药”的故事才被发现,并刊登在了期刊《细胞》上,84岁的屠呦呦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奖。
小三、犹太难民、同性恋数学家、“三无科学家”……
在这些标签之下,却是他们改变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伟大的一生。
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平凡普通、在逆境中成长的人类。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还原了在教科书之外的世界,那些伟人背后的平凡。
除了这四位科学家,《面孔》还呈现了更多他们的另一面。
巴勃罗·毕加索、查理·卓别林、玛丽莲·梦露、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温斯顿·丘吉尔,等等……那些你曾仰望的、不可信的、保持怀疑的,伟人的生活轨迹。
即使前路布满荆棘,即使前途一片黑暗,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在科学、文化、艺术、政治等多个领域,以自己的力量和微光,照亮人类前进的路。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本文作者:阿呆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