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本书活动主题(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

共读一本书活动主题(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1)

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

“共读一本书 点亮南北城”中国书业同光互助行动将在4月17日(周五)晚上20:00举行,本期我们很荣幸能邀请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她将带来“《“逃难中的神父看到了什么”——重读格雷厄姆的<权力与荣耀>》 ”的主题分享,只需扫描海报或下文的二维码进去即可参加,名额有限,欢迎读者朋友们踊跃参加。

活动主题

《“逃难中的神父看到了什么”——重读格雷厄姆的<权力与荣耀>》

分享嘉宾

梁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共读一本书活动主题(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2)

活动时间

4月17日(周五)晚上20:00

参与方式

直播群人数已过多,请添加微信邀请您进群

共读一本书活动主题(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3)

活动简介

分享主题:《“逃难中的神父看到了什么”——重读格雷厄姆的<权力与荣耀>》

一个逃难的神父逃向卑微的世俗生活,作者赋予了那些泥淖般的生活以重量和意义。当时,我写了一句话:“痛苦必须被赋予重量,生命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怎么样给痛苦赋予重量?这是作家该琢磨的,单单去哭嚎,去呐喊,可能并不是一种持久的、深沉的、深刻的方式。……对一个作家来说必须要这样,否则,你很难去书写这样巨大的社会事件,很难去把握它对于人的意义是什么,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权力与荣耀英文版导言

共读一本书活动主题(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4)

[英] 格雷厄姆·格林 著,傅惟慈 译

五十年前初版只印了3500册的《权力与荣耀》,一般公认为格雷厄姆·格林的杰作,是他受专家推崇也受读者追捧的小说之一。这是格雷厄姆·格林很不“英国”的一部小说,只有几个次要的英国人物,以作者1938年三、四月在墨西哥度过的两个月经历为基础创作,而这两个月中有五个星期他是独自一人、筋疲力尽地穿梭于南部塔巴斯科和恰帕斯两州。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成功,或许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非英国式的罗马天主教因素,同时又满浸摩尼教式的黑暗和对磨难的忠实描绘,堪称格林具有雄心的作品。创作于《权力与荣耀》先后的三部小说(相对于他的“消遣小说”)——《布赖顿棒糖》(1938)、《问题的核心》(1948)和《恋情的终结》(1951)——均具有对“伟大”的诉求;都宛如判官的严厉逼视般热切、敏锐而又令人惴惴难安。在约瑟夫·康拉德和约翰·巴肯影响下开始学习写作的格雷厄姆·格林,已经将他编织惊悚情节的高超天分与其相当令人愉快的病态敏感熔为一炉,兼具高度智识和激情,而且严谨地展现出他一直未曾厌倦的内心的宗教思考。然而,这三本小说中的罗马天主教,却还隐约附带着某种东西——有一种梦幻般拉长,扭曲的感觉。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少年黑帮头目却坚信地狱的惩罚,还有不断给自己引用唱诗班拉丁文的习惯;那个性情温顺的殖民地警察,竟然因极度的怜悯确信自己非自杀不足以得救赎;那位快乐而又不忠的妻子,却意外接受了一次超凡入圣的精神洗礼,即便在她身后仍创造着奇迹——这都是些道德上的奇谈,只能在另一个世界才能成型;他们拒绝依附于周围的世界——那描写得如此敏锐如此老练的布赖顿、英属西非和伦敦的社会背景。而《权力与荣耀》中那位无名的威士忌神父却跟他那个酷热、狡诈、反教权的墨西哥水乳交融地打成了一片。

嘉宾简介

共读一本书活动主题(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5)

梁 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非虚构文学著作《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小说集《神圣家族》,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四象》。曾获“2013年度(首届)中国好书”奖,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第七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重点推荐图书

1. 《出梁庄记》

共读一本书活动主题(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6)

2. 《中国在梁庄》

共读一本书活动主题(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7)

3. 《四象》

共读一本书活动主题(共读一本书点亮南北城)(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