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人物造型和剧情的作用(第五代电影如何用镜头和话语展示出文学的魅力)
空余时间,你是否愿意在家或去影院和心爱的人看一场喜欢的电影?是否有过不经意间的某个片段使你念念不忘?是否觉得电影中的故事那么似曾相识?电影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且放松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有很多优秀而又经典的电影作品,比如《红高粱》中有趣的颠轿,还有《霸王别姬》那句:"不疯魔,不成活"的经典台词,都让我们难以忘怀。电影不仅仅是供人欣赏的艺术,更是与文学之间的桥梁,无论是处于21世纪的中国电影,还是"第五代"电影,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
电影开机打板照片
一、"第五代"电影到底是什么呢?在第五代电影对文学作品研究中说:"第五代电影是指第五代导演所出的作品"。在颠桥-红软基地PPT中说:"第五代导演是指文化大革命后,1978年入学且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学生"。年轻的他们用独有的思维方式、新的艺术手法、敏锐的视角,创作了具有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的作品,呈现于大众的视野。
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为代表,构成了"第五代"电影的导演群落。经过十年浩劫的"第五代导演",又处于改革开放之际,他们所接触的群众多数为最底层的人们,他们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无论是选材、叙事、塑造人物形象、处理画面等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处理方式。他们既遵循传统又在此基础上有所改变。
"第五代"电影内容80%以上还原了文学作品,以他们书中所写加以润色改编成剧本,以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揭示当时社会变化历史的深渊、刨析腐朽的理念,展示生动的民族气韵。但关于"第五代"电影,外界也是褒贬不一,有着杂语喧哗的态度和声音,也正是这些种种话语,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和研究它的丰富性、多元性和戏剧性。在大风起兮—第五代电影对文学作品改编研究中说:"第五代导演还在拍片,我们的视野要更加注重常与变辩证关系"。
《中国第五代电影》书籍封面
二、文学与电影是否有联系呢?在电影与文学的联姻中曾说:"电影与文学这两个关系是一对孪生兄弟"。文学和电影只有两个问题,电影能给文学带来什么东西?文学能给电影带来什么东西?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和文学这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展现在大众的视线中,用电影的输出,独特的镜头,尖锐的视角,展示文学作品。以此表达出历史进程、人物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等等,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文学和电影像一对刚结婚的新婚夫妇,"他们"一起度过了很长的蜜月期,电影通过对一部部经典著作的改编从而提升电影自身的艺术含量。在国外许多优秀作家的小说或散文改编成的电影,不断的为我们创造了经典而又搞笑的形象。在肯定文学对电影成长作用的同时,也肯定了电影的自身艺术。
电影和文学相互进步相互学习,各有各的优点和创新。在电影日益发展的过程中,文学也从其中吸取了有益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通过多样的元素来扩大和更新文学作品。此后现代的小说里有了一个新的成员——电影小说。
"第五代"电影的得意之作几乎都来自于文学作品的改编,有的改编自诗歌,比如《一个和八个》来自郭小川的同名叙事诗;有的则改编于散文,如《黄土地》改编自柯蓝的散文《深谷回音》。在电影与文学的联姻中曾说:"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离不开中国电影"。从文学到电影——第五代电影改编中说:"第五代导演们对文学的青睐已经成为对第五代电影的特殊标志"。
《电影文学》杂志封面照
三、 "第五代"电影的改编1、"反思型"电影改编——陈凯歌
陈凯歌——文化之子,陈凯歌的父亲是一名导演,因常年在外地拍戏,所以是母亲一直陪伴他,7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背诵唐诗宋词等传统诗歌,形成了他对于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热爱。1966年那场文化大革命,作为"文艺黑帮"的子女,陈凯歌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面对红卫兵批判自己的父亲,他竟然也跟着推了一把父亲,正是这一推,促成陈凯歌不断的进行反思,也是这个契机,使他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反思意识的电影导演。
他从自我反思到历史反思,发挥自己的创造个性和长处,为人类电影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中了解到:"从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黄土地》中就可以看出,《黄土地》讲述了陕北农村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亲,她无法摆脱厄运,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声,抒发内心的痛苦"。陈凯歌是一位有很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的电影诗人,他是一位富有个性的导演,他对社会和文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因为文化大革命,人民群众控诉和揭露对它的的不满和愤恨,所以出现了很多"伤痕小说"、"伤痕散文"、"伤痕诗歌"等等,这种"反思"的思潮掀起了文学的另一片天地,如莫言《红高粱》等作品。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黄土地》封面
2、"民俗型"电影改编——张艺谋
平民之子——张艺谋,张艺谋的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认为成反革命,父亲没有收入,都靠母亲的收入维持家里的生活,从小家境贫困的他,使张艺谋失去了孩子的童真浪漫,性格变得内向沉稳。文革爆发后,他凭着健壮的身子被厂子录用,从农民转成工人。三年后,凭借自己的绘画才能,进入工作室工作,省吃俭用买了摄像机,之后他有了摄影基础,1978年恢复考试,经历种种的他终于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因为自己骨子里带出来的陕西人执着的性格,最后也成功的导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
张艺谋导演工作照
《红高粱》讲述了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有许多的亮点,第一是民俗,第二是女性的命运故事。这些民族化的场景表达出独特的对历史、民族、文化的不同见解。张艺谋一系列由文学作品改编的"民俗电影"备受瞩目和关注。
为什么选择民俗?民俗是大众化,是人们可以轻易懂得的事物和事理。通过这些故事反应出当时的社会,更是一种民族精神。通俗易懂的大众化样式才是电影媒体所喜爱的。用生活的常态揭示事物的本事和意义,用独特的角度和艺术手法和画面处理给人不一样的直观感受,仿佛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民俗的景观,如唢呐和红高粱中的小景色、小物件,都透露出生命的主题。
《红高粱》电影中"颠轿"片段
3、"战争型"电影改编——吴子牛
吴子牛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在一次"反右运动"中他的父亲遭到批判,从此给吴子牛的心理打上了深深的伤痛,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更是给这个家庭一个重重的一击,父亲接受查检,姐姐精神分裂,此后吴子牛一人下乡插农。文革后,因为家庭的原因艺校也错过了机会,但他凭借自己的牛劲,凭自己的力量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他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文学创作,同时他也在学习观摩苏联赫莱依的战争片《第四十一》,这个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成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战争片导演的一个契机。
吴子牛导演采访照片
在《军事历史》中了解到,他第一个拍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是《喋血黑谷》,该片影片讲述了1939年夏,国民党中原前线的84军第1师被日寇重兵包围的故事。吴子牛成为一个战争题材电影的导演纯属是一种巧合。他的电影塑造了很好的环境和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的把各个时期的战争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历史和战争。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把影像造型的视觉性和叙述语言的流畅性完美的兼容在一起,即富有对环境的震撼力,还保留了对故事的真实性。故事的改编具有创新性,摆脱了对过去影视的单一性,增加了更多的故事情节,使人们更有欲望的,正是有这么多的改变才使这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取得如此成就。
电影最佳故事片提名—《喋血黑谷》电影封面
80年代的那场思想解放运动思潮造就了"第五代"导演的人生态度。他们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镜头中展示出了"中国形象"。第五代导演至今仍在导戏,他们用他们的文化和知识,在21世纪的电影中继续发扬,塑造"中国形象"。
中国电影不断的走向世界,它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故事,了解我们的文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在体现着我们的品性。用电影的方式呈现文学作品,又把文学注入电影,用镜头带领人们走进文学与电影的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中国电影博物馆正门照片
结语电影好似我们形影不离的伙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现在的电影多数为了收视率而胡乱添加不雅的片段,也有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增加了越来越多不真实的片段,违背历史发展的故事。其实,这与"前辈们"最初做电影的初衷有所违背,创新和改变对于电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是借鉴文学作品而改编的电影就一定要确保它的真实性,让观众了解到正确的历史故事和所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做出高品质且有内涵的电影作品。那么,你认为电影作品需不需要具有真实性呢?或者你所期待的电影作品是什么样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