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杆子的真实故事(传秤人朱永祯)

秤杆子的真实故事(传秤人朱永祯)(1)

东营区史口镇艾家村原来有三家共七个木杆秤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依然做木杆秤的只剩下了74岁的朱永祯。木杆秤制作是艾家村制秤工匠口耳相传的一门古老技艺,朱永祯的爷爷手艺精湛,将技艺传给了他的父亲,而朱永祯又从父亲那里学来了这门“吃饭”的手艺,至今已做了近五十年。近年来,随着电子秤的出现,购买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木杆秤匠都逐渐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只有朱永祯还坚持着要做完那最后几杆秤。

本报记者 段学虎

见习记者 高小童

杆秤匠手艺精细 匠人心诚信不欺

秤杆子的真实故事(传秤人朱永祯)(2)

朱永祯的家并不大,透过院子里的窗户向里望,能够看到朱永祯摆满工具的工作台和挂在门后那一大一小的两杆秤。平日里,朱永祯就是在这样一个小房间里做着木杆秤。在朱永祯的工作台上,摆放着手推刨、手钻、铁砧子、砂轮、秤钩、刀口等工具,有些工具是父亲和爷爷留下来的,尤为珍贵。做一杆秤不仅要花费很长时间,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耐心。从选材开始,历经刨圆打磨、定位、分格、钉准星、包铁皮、打磨等多步工序,一杆秤才能初具雏形,待校验好刻度钉上秤花,一根秤杆才算得上是基本完工。看着原本粗糙的一块块木板在自己手中变成了一根根笔直光滑、制作精良的秤杆,朱永祯非常有成就感。

秤杆子的真实故事(传秤人朱永祯)(3)

做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所偏差。杆秤匠必须保证百分百的精细认真,才不会因自己的失误而导致缺斤少两。刚开始做秤时,朱永祯并不十分熟悉,后来他在前辈们传下来的制秤口诀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摸索与学习,终于将制秤规范了熟于心。“100斤的秤,迈一步后下刀,然后内在刀后迈三十步,那就是一百斤的位置,下星……”朱永祯口中的“刀”和“星”,就是木杆秤的支点和定盘星。

“这木杆秤的讲究可多着了,量的不精细就会让秤的计量不准,古时候买卖人的缺斤短两和多收少支,全在这杆秤上。”朱永祯说,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称重计量从固定体积到市斤,再到公斤,秤的出现功不可没。“这是一种公平的象征”。

新旧交替终有时 艾家最后杆秤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朱永祯对杆秤制作最直观的感受,他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初木杆秤的风光时刻,也经历了如今电子秤逐渐替代木杆秤的衰落现状,对于这些,朱永祯却显得十分淡定,他认为,现在是到了杆秤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秤杆子的真实故事(传秤人朱永祯)(4)

据朱永祯的回忆,在电子秤尚未普及时,杆秤曾经也是风靡集市的产品,他制作多少杆秤就能卖掉多少杆秤,但随着电子秤的普及,大家不再热衷于购买不能计算数字的木杆秤了,不过还是会有很少一部分人依然会购买一把能称10斤重的小杆秤,因为出门赶集时能将它直接塞进兜里,带着方便。

“刚才你们看到的杆子就剩那些了,卖完了就不再做了。”在朱永祯家,几十杆大小不一且尚未做成杆秤的木杆被包裹在一个橘黄色的编织袋中。由于市场需求过小,木杆秤逐渐走向衰落,村子里和朱永祯一样靠做秤为生的手艺人纷纷改行,只有朱永祯还独自一人默默坚持着。现如今,随着朱永祯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也准备放下这门做了几十年的手艺。

“孩子们都不愿学这个了,所以现在村里就我一个人会做秤。”说到这里,朱永祯既骄傲又无奈。对于时代的迅速发展、新旧事物的不断交替,朱永祯表示能够理解,只是为丢掉这门三代人传承至今的手艺而深感可惜。

在工作间内,朱永祯祖传的老工字钻等工具被他高高挂起,“使用价值没了,但是历史价值不小,我有责任好好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朱永祯感慨地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