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如何评价武则天(史学家如何评价武则天)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唐纪二十一》)

上文中“太后”指武则天。用今天的话翻译这段话就是:太后虽然用封官许愿来笼络人心,但是那些不称职的官员不久就被罢官夺职,违法犯罪的也被逮捕判刑了。太后用惩罚和奖赏的方式统治天下,大政方针的决策权都握在自己手上,对政务明察秋毫,英明决断,因此当时那些能人异士都能被国家使用。

这话是《资治通鉴》在描述武则天对选拔的官员采用试用期制度时说的。历史上,武则天首次对官员采用“试用期制度”,也就是不问你是否称职,先到岗给我干一段时间,然后进行考核。称职就继续干,甚至升职加薪;不称职则罢免或逮捕判刑。《资治通鉴》的这句评价很显然是正面肯定比较多。

我很奇怪司马光为什么没有对武则天来一个总体评价。比如在她崩于上阳宫时,来一段“臣光曰”。不知道司马光是出于什么考虑,没有任何评价。

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 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 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恆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旧唐书•本纪第六》)

《旧唐书•本纪第六》这篇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是一分二,毁誉参半。文章开篇先感叹于时势造英雄,天意不可违。然后对武则天以一介女流,宰制天下,耍得那些夸夸其谈的男人团团转而痛心疾首。“天地为笼,去将安所?”这句话让人想到了庄子的一句名言:“无逃乎天地之间”,痛哉!

第二部分,史书作者罗列了武则天的很多恶劣行径。比如说她掐死自己的女儿去栽赃王皇后;残酷折磨王皇后、萧淑妃,不惜将二人的骨头泡酒;作者认为这些行为完全跟历史上的吕后如出一辙,这也许只有那些心狠手辣、心肠歹毒的妇人才能干得出来的吧。

最后一部分,史家又笔锋一转,对武则天的执政成就夸赞起来。说她知人善任,从善如流,知错就改。其中最大肯定的一句是:“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这句话是说,一开始武则天把持朝廷,改朝换代,但是最终她还是把儿子扶上皇位,唐朝又复辟了。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太认同。可以说,让江山姓李还是姓武,武则天一直都在矛盾之中。她的让位,恢复国号,是被张柬之他们那帮政变的家伙给逼的,怎么能说是她的英明决策呢?

赞曰: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弑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

夫吉凶之于人,犹影响也,而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凶者有矣;为恶者未始不及于凶,其幸而免者亦时有焉。而小人之虑,遂以为天道难知,为善未必福,而为恶未必祸也。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至中宗韦氏,则祸不旋踵矣。然其亲遭母后之难,而躬自蹈之,所谓下愚之不移者欤!(《新唐书•本纪第四》)

我认为,《新唐书•本纪第四》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比《旧唐书》要差很多。在这篇评价中,作者花了一大段篇幅解释了为什么要将武则天列入本纪。他解释了很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历史上吕后也被列入本纪了,因此武则天被列入本纪,是依循故事。这是个什么评价?

本来我们认为史家会在接下来的篇幅,对武则天的是否功过来个公允的评价。但是,没想到作者居然在这一部分,大谈特谈什么善恶报应、因果循环之论。作者认为武则天作恶多端,没有遭到报应是因为她太幸运了。那么接下来步她后尘的韦皇后就没这么幸运了。这,这又是什么评价?说实话,我要对欧阳修的这个评价给个差评!

历史是如何评价武则天(史学家如何评价武则天)(1)

武则天

历史是如何评价武则天(史学家如何评价武则天)(2)

武则天与李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