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苗的种植时间和方法(小麦种植要想苗齐)
在小麦的种植管理过程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小麦要高产,七分种、三分管”,虽然有些许夸大,但也足以反映出高质量播种对小麦最终产量形成的重要性,只有高质量播种,才能实现麦苗“齐、壮、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播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施足底肥、精细整地、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等,同时也要做好良种与良法相配套、适期播种等工作。
要想苗齐、苗匀、苗壮,选种和种子处理很关键
随着育种的发展,当前通过国审和省审的品种就有上千种之多,不同品种在种子性能的培育上也各有侧重点,更别说还有很多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的种子。因此,选种和播前的种子处理就很关键。
1、认真挑选小麦品种
在进行小麦品种选择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选择已经通过国审或省审并在当地种植年限超过2年及以上,产量表现稳定的品种。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条件又不尽相同,不要听信一些主播夸大其词的宣传而盲目跟风,没有绝对的高产品种。
二是重点考虑抗寒及抗倒伏品种。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冻害和倒伏是最常发的两个生理性灾害,对产量构成严重威胁,在选种时要侧重抗寒及抗倒伏性能。
例如小麦品种分为春、半冬、冬性三种类型,其品种抗寒性表现各不相同,选择不当,极易因冻害、抽穗延迟、不抽穗而造成减产。一般而言,北方地区冬小麦应选择强冬性或冬性品种;黄淮海冬小麦应选择半冬性品种;南方地区冬小麦应选择半冬性或春性品种。
三是根据土壤肥力水平选种。土壤条件好、肥力高的田块,侧重于选择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土壤条件差的田块则应侧重于抗旱品种的选择。
四是根据往年病害流行程度选种。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控带来不小挑战。尤其是主要病害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黑穗病等呈现出逐渐高发态势。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发病轻重也有差异,而不同小麦品种对抗病性的培育也不同。因此,在挑选小麦品种时,要根据往年病害发生情况,侧重选择抗病品种。
2、播前种子处理很关键
在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是保证小麦苗“齐、全、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降低生长期病虫害发生几率的重要措施。播前种子处理主要包含晒种和拌种两个关键步骤。
播前晒种
在播前进行晒种,不但能打破种子休眠和提高种皮透性,提高种子播种后的发芽率,还可以杀死种子携带的病原菌和虫卵,降低生长期病虫害的侵扰几率。
具体的做法是在晴好天气,将种子以5~7厘米厚度,均匀摊放在席苇或防水布上晾晒2~3天,白天勤翻动,夜间堆起并盖好。晒种工作可在播前30天和10天各进行一次,在晒种时为防止烫伤切忌直接将种子摊在地面。
播前药剂拌种
当下,很多种植户朋友对药剂拌种存在很大的误区,甚至是为了拌种而拌种,使得拌种的作用大打折扣。拌种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土传和种传病害以及虫害对小麦生长期的危害,尤其是近些年秸秆还田、连作、旋耕不深翻、极端天气频发,使得病虫害呈逐年高发态势。因此,播前药剂拌种就成为降低病虫害为害的重要措施。
在拌种时,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因为选择的药剂越多,对种子的伤害也就越大,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一定要根据往年麦田病虫害发生情况重点预防。
对于小麦全蚀病发病较重田块,可选择含有效成分硅噻菌胺或苯醚甲环唑 咯菌腈的拌种剂;黑穗病、根腐病、枯萎病发病较重田块,可选择含有效成分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拌种剂;锈病严重田块可选择有效成分为三唑酮等的药剂;白粉病、纹枯病发病较重田块可选择粉锈宁、烯唑醇等拌种剂。
虫害方面主要有地上害虫蚜虫和飞虱,可选择含有效成分为吡虫啉或噻虫嗪的杀虫剂进行拌种,地下害虫可选择辛硫磷或毒死蜱进行拌种。
另外,为了提升种子的活性和抗逆能力,促进出苗,在拌种时还可加入一定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每升水加入0.5毫升的芸苔素内酯。
拌种时,按照先拌杀虫剂,后拌杀菌剂和调节剂的顺序进行拌种。首先,先将杀虫剂按照药剂说明兑水稀释,用拌种机或喷雾器均匀拌种后,堆闷5小时左右后摊开晾干,临近播种前,再用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拌种,晾干后即可播种,随伴随播。
要想苗齐、苗全、苗匀,播前整地有讲究
冬小麦播种期处在秋季,而这一时期病虫害的活动比较猖獗。尤其是秸秆还田,容易携带病原菌和虫卵,为避免危害下茬小麦,进行精细化整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措施。
首先,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对秸秆进行粉碎,要求残留秸秆长度不大于5厘米,并均匀覆盖土壤表层,然后翻耕整地,翻耕深度以25厘米左右为宜,如果是旋耕作业,旋耕深度也应达到15~20厘米,且连续旋耕年限不超过三年。
如果往年地下害虫危害严重,将3%辛硫磷颗粒等和细土搅拌均匀后,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再进行旋耕或翻耕。耕地后把土壤耙碎、耙细,达到耕作层上虚下实,土壤表面平整细碎,从而为培养壮蘖打好基础。
关于底肥的施用,在以前的文章中已多次提及,在这里就不赘述,有需要了解的种植户可翻阅查询或以遵循当地施肥习惯为主。
要想苗齐、苗全、苗匀,适期播种很重要
播种期的管理工作,主要包含确定播种期、确定播种量和精细播种。
确定播种期
其实,播种期是一个倒推的日期,目的是保证在越冬前小麦苗能形成壮苗。壮苗的判断标准是越冬前小麦主茎的叶片总数达到6~7叶,分蘖数达到2~3个,这样的苗情有利于丰产。过早播种,虽然对分蘖有利,但却容易遭受冻害而形成死苗;而播种过晚,导致分蘖数量少,不利于后期成穗。在越冬前要实现壮苗,春性品种的积温需要达到570~645℃,半冬性品种需要645~720℃的积温(日平均气温从播种降到0℃之前的的总和)。一般来说,在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18℃为最适播种期,这样就能保证在越冬前春性品种达到6叶一心、半冬性品种达到7叶一心的壮苗。
确定播种量
基本苗是实现合理密植的基础,而基本苗是由播种量来决定的,通常以“四定”来确定适宜播种量。即以土壤肥力高低确定产量,以目标产量和品种的穗粒重来确定合理穗数,根据穗数和单株成穗数确定基本苗数,再根据基本苗数和品种千粒重、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等确定播种量。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留给科研人员,我们只需要根据自身条件按照以下结论确定播种量。
对于大多数品种而言,在适期播种的条件下,高产田每亩的播种量为7.5~10公斤为宜,普通田块每亩的播种量以10~12.5公斤为宜,宽幅条播每亩的播种量以10~13公斤为宜。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晚播,每晚播一天播种量增加0.25~0.5公斤,但总播种量不应超过15公斤。
在实际生产中,许多种植户朋友为了追求产量,盲目增加用种量,这种方法极不可取。一方面,用种量过大,植株间争夺养分和光照,导致拥挤徒长和田间透光性差,为后期病虫害高发和倒伏埋下隐患;另一方面,田间苗数增加,会影响小麦分蘖,导致单株分蘖数减少,不利于成穗。所以,建议种植户朋友在保证基本苗数的情况下,可通过促进多分蘖、成穗的方法来提高产量,而不是增加用种量。
精细播种
在播种方面,要注意的是墒情合理、播种方法和播种深度,以及播后压实。
适宜小麦发芽及苗期生长、分蘖的土壤含水量为70%~80%,判断的方法是抓一把表土,稍微用力攥成团后,在身体站立状态下自然落下,如果土团能够散开则说明适宜播种,如果太干就要在整地前浇底墒水,过湿则要及时散墒。
在播种方式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宽窄行(宽行18厘米、窄行12厘米)或等行距(15厘米)播种两种方式,这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品种,其株型、叶片面积及数量都不相同,会对后期的长势和分蘖成穗造成影响。建议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所选品种,选择合理的播种方式。
播种过浅(距地面小于2厘米),影响越冬前和开春分蘖不说,还容易导致越冬期分蘖节干枯,又容易引起倒伏与早衰;而播种过深(距地面大于5厘米),出苗需要消耗过多养分,不仅会导致麦苗涨势弱,长出的分蘖瘦弱难以成穗,而且易感染病虫害。因此,合理的播种深度不仅利于出苗,也能够促进分蘖和形成壮蘖。在生产上一般要求分蘖节应距离地表2~3厘米,对应的播种深度为4~5厘米。当然,如遇到去年一样土壤湿度过大,为防止出现烂种,播种深度可适当浅播至3厘米。
在播种后,我们通常有播后压实的操作,其主要目的是压实耕层保墒,同时也兼具压碎土块平整土地的作用。在正常年份这样操作无可厚非,但在遇到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年份,建议将压实时间推后至出苗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为含水量较高时,要求散墒而不是保墒。
总之,播种工作看似简单,但其实内在门道不少,在保证苗齐、苗全、苗壮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性因素,一定要引起种植户朋友的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