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最著名诗句(贾岛最具代表性的六首诗)
贾岛,唐代诗人,人称诗奴,又名瘦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后被称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唐文宗时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到任便病逝。
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
这首诗刻画了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剑客形象。写出了侠客的豪爽意气,全诗慷慨动人,侠气风骨。
首句“十年磨一剑”,并非说明磨剑需要的时间,而是强调主人公手中的剑钢刃锋利非凡。第二句“霜刃未曾试”中,用“霜”比喻剑刃,让人想象到,那剑锋定是寒光逼人。第三句,“今日把示君”,说明主人公未必轻易拿出来,十年之后,才拿出来亮一亮,只有在需要它的时候,主人公才会拿它出手。
这首二十个字的短诗,语句十分平实,有如白话。但是为什么能够把诗人心中的侠气骨风一道而出呢?首先,“十年”这个时间词,就让人骇然惊叹,磨一把剑花了十年,这可不只是“慢工出细活”,而是出“利剑”呢。第二句,诗人抓住了一把剑最要害的部位“霜刃”,省略了剑柄的粗细、剑身的长短、纹饰的密度等次要的内容,直接将剑刃亮在读者眼前。最后两句,以人物语言描写的形式出现,从人物的语言窥探到人物的心理,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一个满怀侠气、欲示武功的剑客形象跃然纸上。
但如果把诗歌中的主人公仅理解为一位侠客的话,这还没有读透这首诗的意旨。其实,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古人有佩剑的习惯,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与风度,如屈原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九章》)的诗句,李白有“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古风》),可见,贾岛可能会有佩剑,但未必是一位侠客。那么,他十年磨砺的应该是他的才华,他希望能有机会试试“霜刃”,即希望有机会施展才华。因而,本诗的主题是表现贾岛渴望施展宏图大志、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只是,他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把他的壮志隐藏在利剑之后,不露痕迹,正因如此,这才有了本诗值得玩赏的意味。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本诗是诗人为朋友李凝的居所写的题诗。
李凝居住在这幽僻闲静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也很少有朋友来拜访。只有一条长满野草的小路,直通到他那显得有些荒芜的小园子里。诗人来拜访李凝时,已经夜幕降临,初月升起,鸟儿归林了。当他绕过李凝居所外的水池,来到院门前,轻轻敲了敲院门,原来,院门根本就没有上栓。第二天,诗人走出李凝的小园,来到一座小桥边,被原野上远远近近,各色各样的野花给迷住了。诗人再往远处看,山间的云脚正在飘动,但看上去好像是山石在移动一样。诗人说,他暂时不得不离开这里,但不久后还会来的,他已经与李凝约定好了下次再来拜访的日期,说不定以后就与李凝隐居在一起,并表示决不食言。
贾岛的这首诗因其第二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留下了“推敲”的典故而被人所熟知。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每每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一天,他骑在驴背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诗句,后又想把“推”改为“敲”字,但又拿不准主意,于是,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韩愈要问他个青红皂白,贾岛便将作诗却用词未定的事情如实说了,韩愈也是精通诗歌的大文学家,不但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立马略加思索,便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并流传下了“推敲”的佳话。
正如诗题一样,诗人拜访李凝的是“幽居”,全诗便是紧紧围绕“幽”字来精心创作的。先从外写其“幽”,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幽居”,因为没有邻居,也少有朋友来,小路自然野草丛生,可见“幽居”的“幽僻”。“幽居”外有水池,水池边有绿树,从这环境描写来看,也有其“幽深”的特点。既然是居所,不能没有人,但来访的诗人在月夜下敲门,惊醒了池边树上的鸟儿,鸟儿的几声喳喳声,和来人那轻轻的咚咚声,自然反衬出幽居之“幽静”。诗人从外而内,从近处写了“幽居”的特点。后面四句,则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写“幽居”。无论是小桥边的野草花,还是远望中浮动的云脚,无不表现出这个居所幽远宁静的特点。
贾岛出身寒微,传说他三十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贫困的家庭境况,枯寂的禅房生活,使他养成了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这首诗与他早期的诗风格迥然相异,再没有了《剑客》中那样的激情与壮志,而是耽幽爱奇,淡于荣利,从这首诗中可见一斑。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之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在诗人的艺术编织下,它们构成了一个悠闲宁静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后半生清心寡欲的人生境界。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一位苦吟诗人,他不但在字词上以反复“推敲”著称,而且,在诗歌的谋篇布局上,也总是煞费苦心,以达到别具一格的特点。这首诗的构思足可以佐证。
此诗的标题“寻隐者不遇”,妙处就在于“不遇”二字。
因为诗人去拜访一位隐者而没有见到其人,这才会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道出了寻之“不遇”的原因。既然知道了隐者的去处,那就直接去找吧,可当诗人向童子提出让他带路时,童子为难地说,我也确实知道师父就在前面那座山里,可是,看看山上林深云厚,谁知道他在哪儿呢。诗人遇到了童子的有理拒绝,最终不可能与隐者相遇,只好扫兴地打道回府了。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呢?真是写诗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吗?其实,诗中写自己“不遇”并非本诗的主旨,本诗的主旨在于刻画一个真正的“隐者”。隐者深居山中,房前栽种松树,以采药为生。在贾岛的笔下,这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着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这才不怕山路难行,前去拜访。本来,贾岛也是一个隐士,贾岛把这个隐于山间云中,不与任何人相见的隐士视为榜样,称赞他完全归于山林,绝尘遁世,如入仙境的境界。如此看来,诗人钦慕隐者而来却不遇,虽然有些扫兴,但更加深了他对这位真隐士的赞美与仰慕之情。
本诗语言朴实直白但绝不平淡,这首诗同样可以感受贾岛“推敲”词语的精工巧心。第一句不说在房前问童子,而是在“松下”问童子,这“松下”即是用来烘托隐者这个人物的;第二句的“采药”只是一个虚托,可以说,隐者入山之意不在药,而在“山水”之间也,也即说,与大自然在一起,这是隐者全部的生活方式。第三句中的“只在”也是用语妙极,让人感觉那人就在眼前,有知道有其人,但就是不见其身的效果。最后一句的“云”也是精心选用的意象,再加上了个“深”,那深厚的云烟如在眼前,而那明明知道就在其间的隐者,就是无法寻找。没有语言障碍,但觉意味无穷,这就是此诗在语言上的魅力。
暮过山村
【唐】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暮过山村》是一首羁旅诗,即抒发游子因无法归家而生的思乡之情。
诗人行走在路途中,老早就听到了溪水潺潺的声音。水声能听,水温是不能听的,但是,诗人却说“闻寒水”,这里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从第七句中的“萧条”一词可见,这是秋天,水之寒是诗人从天气之寒在心中感觉到的,但它更能说明此时诗人行走在路途上,尚无归宿时的心焦着急,因为,这个“寒”字,不只是自然的水温,更是诗人的心情温度。突然,诗人看到远山上,有一户人家,虽然它单家独户,显得孤单,但总算让诗人看到了投宿的希望。远处传来不知名的野兽发出的声音,听得人毛骨悚然。以往,落日的余晖很温和柔软,可今天,那如血的残阳,看上去十分凄冷,令人觉得恐怖。夕阳还没有完全下山,月亮已经出来了,让人稍觉安慰的是,这一带尚未有战火,四野显得十分宁静。虽然收割后的天地看上去只有残枝败叶,景象十分萧条,但是那户山中的人家已经升起了炊烟,让行走了一天,饥寒交迫,劳顿疲惫的诗人不自觉地向那户人家走去,那心情仿佛是在走回自己的家一样亲切。
这首诗是诗人行途上的实录,诗句之间哀景与乐景一直在重叠交错呈现,全诗以“寒水”开始,以“烟火”告终,给人的感觉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但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反映出诗人不断起伏变化的情绪。当他只听到“寒水”时,心情是孤寂凄凉的;当他看到“山家”时又是温暖的;当他听到怪兽叫与夕阳时又是恐慌的;当他看到月亮初上,四野安宁时,心情又稍有放松;可看到秋天的原野一片萧条景象时,心中不免生出伤感来;最后,当他看到一户人家已经升起炊烟做晚饭了,这让他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可见,全诗的构思格局显得跌宕起伏,很有韵味。
寄韩潮州愈
【唐】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在“推敲”的故事中,可以得知贾岛与韩愈的感情深挚。后来,韩愈因直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路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抒发了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回京师,贾岛读后,深为挚友的遭遇感到悲愤,便作了《寄韩潮州愈》一诗。
本诗一开头,贾岛就说,韩愈被贬离开京城时,他的心就随韩愈乘舟而去,一起去了潮州。第二联即说这首诗是因为韩愈的诗传回长安,让他读到后所写,并且随诗寄出书信,表达他对韩愈的关切与安慰之情。第三联是虚写,即诗人想象中的驿路盘桓在崇山峻岭之间,悬挂于片片残云之中,通过去途的艰险来想象友人行途的艰辛;又写潮州位于海滨,想象那海潮袭来,一直浸到城根,那里的气候一定充满了湮湿之气,连老树都会为之含秋,一直居于西北干燥之所的韩愈怎么能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呢?这里是通过想象韩愈去到潮州后生活环境的恶劣来为友人今后的生活担忧。在最后一联里,诗人幻想着有一天,南方山林间那么湿热蒸郁的瘴气,会随风消散殆尽,到那时,每到月圆的日子,韩愈就可以看到皓月当空,银光洒满在潮州的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如果说第三联是诗人对友人的担忧,那这第四联就是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了。
这首诗以虚写为主,兼以实写。实写的诗句即为第二联,写韩愈的诗传回京城,和诗人自己为韩愈写的诗作书信寄去了潮州。此外的六句全都是虚写。心随木兰舟而去,这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说明诗人与友人虽然被分开天各一方,但诗人的心与友人相随去了潮州。第三联写韩愈在路上的艰辛,到了潮州后,那里极为恶劣的生活环境都是诗人从未曾见过的,诗人全凭想象在写。第四联更是幻想之景,让潮州的瘴气为韩愈而消散,明月为韩愈而升起,这未必就能成为现实,只是诗人因为对韩愈友情至深而表达他的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此诗在写景时,对景物的选择能够很好地表达感情。第一句中的“木兰”是一种美好的象征,韩愈未必是乘木兰舟前往潮州的,但这样写,意在表达诗人与韩愈非同一般的友情。第五句写驿路悬在崇山峻岭之中,已经够艰险了,还要用“残云”相烘托,这就不但艰险,而且苍凉了。第六句写潮州因在海滨气湿地潮,为了说明这样的环境容易让人生病老死,诗人没有直接写人,而是引入了“老树”这一意象,其后又加上“秋”字,意为连树在这里都老得快,枯死得快,更何况是人呢?第八句,为了给友人幻想出一个美好的未来,诗人特别引入了“明月”这个意象。一方面,如果月光可以朗照,说明第七句所说的瘴气真的随风散去了,更重要的是,因为可以看月亮,韩愈如果思念亲友,包括诗人时,思情也在望月之中有了寄托。如此看来,全诗自然朴实,毫无矫作之处,但意象选得很用心、很精心,虽然感情悲切,但诗味浓郁,让人品读不够。
题兴化园亭
【唐】贾岛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这是一首讽喻诗。唐文宗时期,裴度做中书令时,曾大兴土木,扩建重修兴化寺亭园。规模之巨大,格制之精工,花掉人力物力无数。出身贫寒的贾岛对这样的奢华兴造之事,自然会感到震撼。
本诗创作意在“讽喻”,这从第一句即可得知。为了修造兴化寺,仅一个水池就让“千家”人失去家园,这里的“千家”未免有些夸张,但是,这反映了皇家贵族们,为了自己的享乐奢侈,竟然不顾百姓民生,这是何等的罪恶。不但如此,偌大的林园内,种了很多蔷薇类藤蔓植物,就没怎么种桃李。在诗人看来,桃李开花可以结实,结实可以作食物,虽然蔷薇也开花,但是它不结果实,完全只是为了观赏而栽种,这样的奢侈只有皇家与贵族们在丰衣足食的生活中才可以存在。最后两句就特别专注于对园中大肆栽种蔷薇的批判。诗人说,蔷薇花落只能意味着秋风吹来,秋天到了,满园的枯藤败叶,只会给人带来寒气,以及悲秋的心情,如果是桃李花落,则会在夏天结出果实,供人享用,还会以绿荫供人乘凉。
很明显,园林的修建是以观赏游玩为目的的,而贾岛却只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他们还没有达到需要这种奢侈生活的水平,他们需要的是良田沃土,需要的是衣物与粮食这种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贾岛即使出身贫寒,但毕竟是文人,他能完全从百姓的生活需要出发,用对比的手法,讽刺朝廷不顾百姓生死,大兴土木,重修兴化寺,表达了他的思想中有着很深厚的平民情结。
除了将蔷薇与桃李进行对比描写外,本诗的借代手法也非常出色。诗人没有写整个兴化寺需要毁掉多少百姓的家,单用修建一池一亭就要毁掉“千家”这一角度来带出整个寺园,一方面让描写更为具体集中,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诗歌表现出了极佳的艺术魅力。
#创作挑战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