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读后感(读诗岂能如此泥实)

新近备写杜甫《望岳》一课。读至“阴阳割昏晓”一句,课本注释如下:

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割,分,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如此解释,倒也通畅,合乎情理,但似乎过于泥实。内心疑惑,查阅诸多资料,也大抵和课文的注释雷同。

姑且不揣浅陋,试作如下解读:

但凡到过山间的人,大抵会有这样的感受,山中的天气,忽雨忽晴,晦明无常,阴晴不定,变幻莫测。欧阳公云:“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王维诗云:“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且文献中的“阴阳”一词,解释有山丘的北面与南面、天地、日月、昼夜等二十余条,为什么“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一词必须解释为“山的南北两面”,而不能解释为天气阴阳的变化呢?

依笔者愚见,“阴阳割昏晓”一句可以理解为:近望山间晦明无常,阴晴不定,变幻莫测。一个“割”字,极富动态之美,凸显了泰山忽阴忽晴、忽明忽暗、忽云忽雨、对立互化、截然不同、不可捉摸的特点。观照前一句,“造化钟神秀”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鬼斧神工的特点,“阴阳割昏晓”则写出了泰山气象万千、变幻无常的特点,两句前后勾连,相互映衬,文脉贯通,神韵俱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读后感(读诗岂能如此泥实)(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读后感(读诗岂能如此泥实)(2)

2019年5月22日于陋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