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李双双观后感1962年(电影李双双编剧李准)
60年代初期,张瑞芳与仲星火联袂主演的电影《李双双》,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已成为新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而影片的编剧李准也随之名满天下。今天是他的94岁冥诞。
当代著名作家李准,本姓木华梨,原名李铁生,曾用名李准,1928年5月17日出生于河南孟津一个蒙古族家庭。小时候,他在本地读小学。1943年因河南大旱,他无力继续读中学,在盐号当学徒。盐号附近有一家书店,他常到书店去看书,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
1944年李准回乡务农,并参加镇上一个业余剧团的演出,开始学习编戏。1945年他转邮政代办所从业,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报自学文艺。1948年洛阳解放,他参加了工作,在洛阳市银行当职员。后调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做语文教师,仍继续他的写作。其间,他在《河南日报》上发表10多篇生活故事。1953年他发表《不能走那条路》,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引起文坛重视,成了他的成名作。1954年他参加了文化部电影局举办的“电影剧本讲习班”,同时调到河南省文联,成为专业作家。由于他对农村生活十分了解,因此写出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好作品。
1963年夏,李准在向农民朗读自己的新作,并征求修改意见
1956年李准开始创作电影文学剧本。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老兵新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乐观、豪迈、主动要求到北大荒去发挥余热的老兵战长河的形象,搬上银幕后,很快就受到观众好评。接着,他又创作了《小康人家》、《李双双》、《耕云播雨》、《龙马精神》等10余部电影剧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双双》。他将李双双这个性格泼辣,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的农村妇女和孙喜旺的老实忠厚,心地善良,明哲保身描绘得生动、自然,因此获得1963年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李双双》剧照
1966年“文革”开始,李准受到冲击,下放河南省西华县。这里是黄泛区,老百姓有讲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激励他再次拿起笔,于1975年完成了电影剧本《大河奔流》的创作。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李准登报声明,改用李準一名,先后创作、改编了电影剧本《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双雄会》、《失信的村庄》、《大漠紫禁令》、《清凉寺的钟声》等。
李準历任全国二、三、四届作协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2000年2月2日,李準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李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李准”1984年改名“李準”,其实就是把“准”字改用繁体“準”,并在报上登了“改名声明”。至于他为何要改,语焉不详。按理说,李准不同于李军、李强,本来重名概率不大。但是在80年代出了个著名评论家李准,曾担任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后来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此外还有几个不太出名的作者也用这个名字发过文章。这应该是促使李准改名“李準”的直接原因。让他没有料到的是,在他离开人间十几年后,又有人用“李準”做笔名,他再次被重名:最近,我在一个微信文学群发现有人转发一篇文章署名李準,我特意追问,才知道是大连某大学的一位教授使用的笔名!对此做法,各位有何看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