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

最近,东莞观音山悬赏7万元求下联的消息,在各大网络平台持续刷屏,并掀起了一波对对联的热潮。就连风雨君这种刚入驻头条的,一篇文章下也竟然有数百条转发,数千条留言。

当时我就震惊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观音山门楼处有一副只有上联的对联,上面写着七个大字:

观音山上观山水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1)

自上联挂出以来,景区一直对外有奖征集下联,奖金也从一开始的5000元一度提升到20000元,却依然没有征集到合适的下联。在中秋(风雨君按:现在已经改为国庆了,估计以后还会改为元旦、元宵、清明、端午等)来临之际,观音山为了激发游客的才情,让下联不再空缺,更是豪掷70000元现金征集下联。

一时间,应者云集: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2)

当然,也有持怀疑态度的,认为这就是景区的一种炒作。觉得不管你怎么对,组委会都能找到你所对下联的不足,让一等奖永远空缺。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3)

怀疑归怀疑,也不乏信誓旦旦要去拿大奖的,但蛤蟆肉如果好吃,还剩下在路边蹲着?

从近万名网友的回复来看,风雨君发现,大部分网友都是热情有余,连基本的平仄都没搞清楚,更别说对仗和意境了。当然,风雨君乃理工科出身,仅仅是一名诗词爱好者,既非专业,更不权威,只能从对联的平仄、对仗、意境三个方面谈点感想。

平仄

一般而言,对联都讲究“仄起平落”,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对联的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必须以平声作结,极少例外。

至于其他位置的平仄,一般采用马蹄韵规则,即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格式进行交替变换,犹如马蹄行进。这里的所谓交替变换,从任何一个位置开始都是允许的,以五字联上联为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两种格式都是正确的。

按这个规则,岳云鹏的春晚相声《妙言趣语》——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咱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当然,这不能怪他,因为他确实是小学毕业。

可能有朋友会问,我们平常看到的对联都符合这个规则吗?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又是怎么回事呢?

以七字联为例,上、下联的二四六字,只能是(平仄平,仄平仄)中的一种,而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用那么讲究。

当然,这个口诀并不全面,某些时候可能会犯错,比如孤平。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这个口诀足以判别绝大部分对联了。

这里选取颐和园的几幅七字联,来见识一下:

近西轩

千条嫩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入建章

霞芬室

障殿帘垂花外雨

扫廊帚借竹梢风

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慢着,下面这幅好像有点问题?

道存斋

绿竹成阴环曲径

朱阑倒影入清池

上联的二四六字,竹阴曲,都是汉语拼音的一或二声啊,会不会是哪里错了?

先不要急着下结论(以后看到其它名联同样如此),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中古音到现代汉语拼音的演变问题,即“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说人话就是,现代汉语拼音中的某些一、二声字,在中古音中可能是入声字(反过来说,即古入声字“派”到了其它字音中),而入声属仄!比如这里的竹、曲都是古入声字。这样上下联的二四六字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完美!

那怎么知道某字是不是古入声呢?不好意思,这没有好的办法,只能平时多写多练多记。在咱们平时的创作中,不区分入声字,严格按汉语拼音来标注平仄,也是好的啦(某些注明平水韵的征联除外)。

好啦,赶紧去对一副平仄正确的对联吧。比如这里的观音山上观山水,切记你所对的下联的二四六七字,必须是仄平仄平哦!

风雨君所投稿之下联为:

观音山上观山水

摩诘画中摩画图

这里的诘就是古入声字。

下面再作几点补充:

  • 第一,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作结。有例外的吗?

当然是有的。这里略举几例:

岳麓书院头门庐联: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居庸关联:

叠嶂绿青冥

峭绝两崖束

按说上下联颠倒一下,不就仄起平收了?未必!因为这两联的起与收都再明白不过,反因其音韵独特,形成一种苍凉、古朴之美。

再比如,陶行知办公室言志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但平庸如我者,初写对联,还是谨尊古法为妙,不要把“避免以律害意”作为出律的借口。

  • 第二,大家都这么忙,好不容易想到一绝妙好联,但就是平仄不合乎要求,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分情况而定。如果是撰写小范围的应酬性质的对联(春联、寿联或挽联等),某些字出律了其实也没啥(前提是创作者有一定的格律基础,不然出律与否自己都不知道),毕竟对联要传达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万不能因文害义。风雨君也曾在多种场合表达过这一观点: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4)

平仄是为了读起来更有美感,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过于讲究工整,反倒成了纤细。但是,如果是全国范围的征联(比如景区征联、春晚征联等),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

  • 第三,唐宋名家也有很多出律的作品,不也同样流传千古?

马云说他对钱没兴趣,人家可能是真没兴趣(创业初期应该还是有的)。蝇营如我辈,每天都在为父母妻儿的温饱问题打拼,一旦失业恐连下顿都没有着落,倘也学马云“我对钱没兴趣”,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5)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穷不是咱的错,装无所谓就不好了。

很多人一说起格律就深恶痛绝,总认为摒弃格律后,自己就能文如泉涌,妙语连珠。更有甚者,张口闭口“不能因律害义”,似乎自己的诗句都是浑然天成,一字不能更改。殊不知,当过去一段时间之后,再回看彼时的那些“天成之作”,自己都怀疑当初写的神马玩意!

从没听说唐诗宋词因为格律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倒是现代诗歌(包括歌词),没有格律限制,甚至连韵都不用押,又有几首经典流传开来的?咱耳熟能详的,还不是从小就背诵了无数遍的那些唐诗宋词!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6)

风雨君也经常在朋友圈发表一些即兴诗作,但若是打油诗,就绝不会、也不敢标注七律、七绝之类的题目,希望你也同样如此。

对仗

很多人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平仄我不懂,对仗我还不懂吗?小学生都懂的东西。风雨君先把话撂在这,绝大多数自以为很懂对仗的人,事实上对此知之甚少。

你以为对仗都是这样的?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对一行,数词相对;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全诗都是同类词相对,非常工整。

但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而非刻意雕凿。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邻对、宽对等。

白居易《感春》:

草青临水地

头白见花人

草与头,水与花,地与人,全都是非同类词相对。但这些词的词性都相同,意义也都较为接近,可算是邻对。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7)

刘威《游东湖》:

遥知杨柳是门处

似隔芙蓉无路通

处对通,连词性都对不上了。

工对、宽对、邻对,你或多或少都听过见过。但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这种:错综对。

李白《望天门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对一片,为了格律而错综。

刘禹锡《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与对却,君对我,为了达意而错综。

看到了吧,所谓错综对,是指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本可相对,但不是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选择错开。

进一步,句中自对,你又知道多少呢?

有江东才子之称的近代诗人杨云史,一度曾任北洋军阀陈光远的秘书,在某次的阵亡军士追悼会中写过这样一副挽联:

公等都游侠儿,我也有幽燕气,可怜北去滞兰成,听鼙鼓一声,怆然出涕;

醉后摩挲长剑,闲来收拾残棋,惭愧西来依刘表,看春江万里,别有伤心。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的“公等都游侠儿”与“我也有幽燕气”成对;下联的“醉后摩挲军长剑”与“闲来收拾残棋”成对。各自为对,不但下联可以完全不管上联的词性,甚至连句子结构的形式都不一样。

如果对于对联对称的格式只知其一(上下相对),不知其二(句中自对)的话,那就难免会起疑惑,不解何以“公等”可对“醉后”,而“我也”竟然可对“闲来”了。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8)

大清楹联圣手江峰青,曾为关帝庙撰联:

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神时恫于中国,翦阙我公室,倾覆我社稷,荡摇我边疆。

上联后三分句出自《孟子》,下联后三分句出自《左传》。

What?不能不能不能,为什么对我公我社我边?

这里再强调一遍,当联中自对时,上下联之间所对应的已不再是词句本身,而是一种关系。

再如,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

这里的前两分句,和上面杨史云创作的挽联一样,连句子结构的形式都不一样。

古人撰联,尤其是长联,追求的往往是大巧不工,大巧若拙,妙在对与不对之间。某些关键字,越工越好;整体而言,则不必过分讲究。

如纪晓岚贺乾隆五十圣寿联: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一朝一统四万里,九千九百五十年,这都怎么对的?

事实上,古今著名的长联,或多或少都有句中自对(宽对、邻对更是比比皆是)。请读者诸君自行欣赏、体会。

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市西南郊的大观楼),此联为清代孙髯翁所作: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蛇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许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天下第二长联(贵阳市甲秀楼),此联为清代刘玉山所作: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里,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焚道,汉置牂牁,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月唤狮岗,霞餐象岭,丸披风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洲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具体到本次活动的征联,观音山上观山水(邹继海先生出句),这里的山水其实也是一种句中自对,在下联中(考虑到平仄),以海潮、友朋、画图、古今、异同等来对都是非常工整的。

邹继海先生还出过另一上联,同样征集下联:

西湖水泛东坡韵

这里的西、东二字同样属于句中自对。若应征者不懂这一技法,非得以南、北相对,那我只能说你图样图森破。

风雨君所拟下联为:

西湖水泛东坡韵

青翰舟横赤壁矶


上面,风雨君对对联的平仄和对仗分别作了简单的科普,满以为会收到一众看上去还像那么回事的下联,结果呢?近5000条留言中,绝大部分都是自说自话。对于对联最基本的格律、对仗,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入门,也没有兴趣入门。

平仄、对仗你不懂也就算了,意境咱也不追究了,最最起码的,观音山上观山水,上联中分别出现了两次,这你至少应该看出来吧?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9)

对得歪瓜裂枣也就算了,还到处自鸣得意。心想着:这七万块钱要是到手了,该怎么花呢?要不要捐出一些呢?

不少人甚至还在争“盘古洞中盘洞天”的创作权。殊不知早在2016年,组委会就评选出了三个三等奖,全是**洞中*洞天!风雨君早在几周前也给出了一个“洞天公式”:

观音山上观山水,AB洞中A洞天

考虑到A为动词、B为仄声,搜罗一下全国范围内名为某某洞的景点或俗语,可以是:藏古、卧佛、隐士、盘古、罗汉、埋玉、迷乐……

平仄合律,对仗也还工整。拿走吧,不用谢。保证超过90%的应征联。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10)

只是有一点,自家风景区写别家的名字,怎么看怎么别扭。


意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电影很有意境。那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和意象又有什么区别呢?

百度百科:

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中国古典诗词因为几千年来的传承,很多意象已经固化。比如,看到“西风瘦马”就想起漂泊的旅人;看到 “老树昏鸦”就想起世间的孤独;看到“刀剑如霜”就想起塞外的刀光剑影。

也正因为如此,现代的一些所谓中国风的歌词,也都充满了各种意象(包括方文山后期的某些应付作品),单句看上去都非常优美,全篇却不知所云。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11)

风雨君早在中国科学院读博士期间,就曾对这些伪中国风、伪古风进行过拆解:

要创作一首“中国风”,仅需三大法宝:用典、换词和翻译

  • 用典

其实就是“借鉴”古人啦,美其名曰“化用”。创作时,最核心的几句千万不要自己写,否则很容易露出马脚。例如你想写雪,就去查有关雪的诗句。查到一句“三春白雪归青冢”,好了,下面就可以化用了,把它改成“三春白雪埋香魂”。不难吧?还可以再高雅点,变成“三春青冢埋香魂”,就很有古意了。

  • 换词

该环节要冷不丁地冒出几个生僻词,这样粉丝们才会觉得你有文化、有档次。一般来说,“青骢”、“芒砀”够用了;狠一点就用“狴犴”、“黻黼”;再不行去翻诗经楚辞,“踥蹀”、“玁狁”。过几天,这些字连自己都不认识,够狠吧?

  • 翻译

光借鉴也不行,自己还得写两句,不然都看出来是在抄就有点丢老脸了。列个表,照着翻。老公对“良人”,老婆唤“伊人”;睡觉不“睡觉”,“小憩”或“沉酣”……有的词不需要翻译则可以加前缀。房子叫“金屋”,楼房叫“玉楼”,蚊帐叫“芙蓉帐”,被子叫“翡翠衾”,枕头叫“鸳鸯枕”……

例如“老婆在楼上睡觉”,“翻译”后就是“朱颜玉楼沉酣”。倒装一下,“玉楼沉酣朱颜”,字数不够可以换作“玉楼沉酣桃花面”,嫌不押韵可以换作“玉楼沉酣海棠春”。有了这样一句,就可以搭配使用了,要多少有多少。“江南三月雨纷纷,玉楼沉酣海棠春”,“风流云散太匆匆,玉楼沉酣海棠东”,“枕上清风午梦残,玉楼沉酣海棠南”,“海鸥应是未忘机,玉楼沉酣海棠西”……

天下文章一大抄,何况我并没有抄,只是化用呢?

对联上下怎么对仗(浅谈对联的平仄)(12)

堆砌意象要不得,那通篇没有意象又会如何呢?

庆祝十大在京召开

十大春雷响碧霄,震惊中外看春潮。

发言热烈如泉涌,策马腾飞逐浪高。

建树五年累硕果,浓香万里绽新苗。

小康社会期全面,再创辉煌赶比超!

请读者朋友们自行理解、体会。我若说多了就通不过审核了。

具体到本次观音山征联,风雨君不揣鄙陋,本着奉献的精神,拟对如下:

观音山上观山水

建国路旁建路灯

此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连观音对建国(全中国叫建国的人何其多)都那么和谐。同样的,读者朋友若有拿此联去投稿的,风雨君一概不追纠法律责任!

读者要问了,你不是要讲对联的意境么,扯这么多诗词干嘛?这是因为,论及对联之意境,与诗词最为相近。对联的意境本无高下之分,全凭个人喜好。千金难买我乐意,您说是吧?但一些共通的地方,咱还是要学习一下的。

  • 豪放

此类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讲究一气呵成:

历经沧海横流,方得洗去铅华,或还其本色,或砺尽锋棱,皆为海阔云高天地;

阅遍风霜冷暖,自可通明世事,而不减豪情,而看轻险阻,再闯风急浪险江湖。

  • 空灵

此类联如空山新雨,石上清泉。用词精炼隽永,多短联:

竹径藏幽山不语;

云峰含秀水无声。

  • 说教

此类联如天涯之路,一眼望穿。多白描平铺:

虚拟世界,咫尺天涯,人面不知何处;

浩荡乾坤,世间网络,幻实只在此心。

  • 禅意

此类联如重山复水。鲜有平铺直叙之作:

心如明镜,映照世间苦;

身似菩提,不沾人界尘。

其它类别,比如机巧联,谐趣联,回文联等等,此处不再举例。

最后,恳请各位不要再私信问我到哪去领这七万块现金了。风雨君作为一名基金经理,写这篇文章纯粹是兴之所至,也是对零碎知识的一个总结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