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佛印的趣事(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与弟弟苏辙二十出头就进士及第。苏辙性格内敛,苏轼却秉性豪放,弟弟经常劝说哥哥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可是东坡先生秉性难移,虽然诗文中充满了慷慨豪情,却也因此而吃够了苦头。

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就多次被贬,也开启了他人生漫长的羁旅行程。不过先生才华横溢,又为人坦荡,他所到之处总会结交很多朋友。经过一系列的挫折之后,苏轼虽然并未从此谨言慎行,但是他却开始对佛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与很多高僧成为知己,佛印大师就是其中一人。

苏轼和佛印的趣事(苏轼与佛印的故事)(1)

佛印禅师,法名了元,饶州人。苏轼与他交往时,对方正在镇江的金山寺担任住持。先生有一次要去杭州,途中经过镇江,晚上就在金山寺暂住了几天。有一天正好轮到佛印值班,他与弟子们一起入室坐禅,苏轼却穿着便服来见大师。

大师问他来此何事,还说此处并没有为你提供座位。苏轼知道对方与他玩笑,就戏:“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苏轼说的“四大”乃佛语,指地、水、火、风,都是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

苏轼和佛印的趣事(苏轼与佛印的故事)(2)

大师知道苏轼学识渊博,又研究过佛学,所以他也想借此机会,考察一些才子的学问。既然你有来言,必须我有去语,不可令其小觑自己。佛印于是就说,“山僧有一应对之语,如果先生能回答上来,就请自便;如果不能,就把你腰间的玉带留在寺院,以镇山门。”

苏轼也很干脆,立即就答应了。大师就说,“我四大本无,五蕴非有,先生想坐在哪里?”苏轼沉吟半晌,终究回答不上来,心里却说,自己这回真是班门弄斧了。于是二话不说,苏轼立刻解下玉带,放在桌案上。

佛印立即让侍者收起玉带,然后又拿出僧衣作为回报。五蕴,也是佛教名词。禅宗认为人身并无一个自我实体,而是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东西集合而成。

苏轼和佛印的趣事(苏轼与佛印的故事)(3)

苏轼回来后回忆起这件趣事,就即兴抒写了一首绝句,并题名为《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裾相报次韵》。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我生病后身体瘦弱,不堪被玉带围绕。而且我又根机愚钝,也不能应答大师的机锋妙语。自己还希望可以在寺庙得到食物和祝福,所以向大师索求僧衣。

苏轼和佛印的趣事(苏轼与佛印的故事)(4)

佛印大师也作了一首偈诵答谢苏轼:

荆山卞氏三朝献,赵国相如万死回。

至宝只应天子用,因何留在小蓬莱?

大师在此引用了和氏璧,以及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夸奖这条玉带来历不凡,也委婉地表达出对苏轼卓越才华的赞美。一位儒者、一位禅师,一番对话、一个传奇,让后世读者感受到他们的智慧,也会非常欣赏东坡先生的豁达和坦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