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静山位置(揭开寿光静山的面纱)

寿光“静山”,充斥寿光,充斥《头条》竟有173条文章和视频。然而,静山是山吗?无任何官方或专家依据(下图)。

寿光静山位置(揭开寿光静山的面纱)(1)

先说笔者答案:首先,“静山”不是一座山,山是地壳运动或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且与一定会地形地貌相联系。其次,它是一块石头,是一块东西长1.24 米,南北宽0.7米,地表以上0.6 米(实高约3—4米)的石头。寿光已故的博物馆原馆长贾效孔先生曾听说过,民国时有人挖了一人多深,未见底,但确定是一块大致等粗、表面光滑的石头。

笔者说“静山不是山”,有以下六点考证:

1、它不符合山的概念,山的产生,山的特征,山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寿光地质属于冲积地带,自古有17条河流,径寿光北流入海,上游山区沙石泥土朽木枯草顺流而下,千万年演变形成此冲积平原。至1990年代,全县深水井三万五千口,地表以下十六米均无岩石层;孙集又是寿光大棚蔬菜发祥地,“静山”周边遍地大棚,遍地水井,却没有打井打到石头,证实了 “静山”是独立个体,无根无脉无关联。

2、寿光史无“静山”一说。寿光历史文人数十,存世诗文千余,无一人写“静山”;清代寿光第一才子安致远自号“诗千首,文百篇”,无一篇写“静山”;清乾隆时确立“寿光八景”,连石臼大小的陨石都入选(星落石臼),咋无静山?民国《寿光县志•艺文志》集历代文人作品百余篇,无一篇写“静山”;笔者研究寿光文史十五年,无发现有一篇史料写“静山”。何者?史无“静山”之说也。

3、“静山”一说出自辛亥革命。1910年,光绪皇帝为适应革命潮流,彰显进步,昭令各地重划行政区,寿光由6乡128约(社)改为15区。原来社(约)皆以村庄命名,本次“革命”则以社会、自然景物命名,如城区(寿光城一带)、镇区(侯镇一带)巨淀区(巨淀湖一带)、临溎区(溎河沿岸)、观海区(大家洼一带)。然而在孙集、马家庄一带却找不到一处社会、自然景物,于是有人就提出把那块千年以来卧于地表的石头,命名为“静山”,命名为“静山区”。于是,寿光有了“静山”一说。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22年(1932),寿光变十五区为十区,直接以数字命名,“静山区”改为第四区,从此“静山”夭折。

4、《寿光日报》推波助浪,使其成名。1993年寿光撤县设市,同年诞生了《寿光报》,一个小小的寿光县自然素材紧缺。于是乎,有人发现了原本夭折的“静山区”被记在1935年的《寿光县志》上,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今天年你写《静山的传说》,明年我写《静山的故事》,后面再写《天下最小的山静山》......报纸的影响力是大的,十几年下来,在其影响下相继出现了静山路、静山公园、静山社区、静山保护碑等等(注:“静山保护碑”,旨在保护叫静山的实物,并不证明静山是山),应了那句话:谬论重复一千次就成了真理。

5、“静山”是立石,可能是“贾府”标志。2005年,笔者与寿光市博物馆原馆长贾效孔先生有过一次深入探讨,他认为:首先不是山,说山是胡诌。其次,我们贾家是南北朝时寿光巨族,土地数千亩;贾思同、贾思伯墓(出土墓志铭)离“静山”不远,应属贾家势力范围之内,这块石头极有可能是贾家的标志物,如地界石、花园观赏石等。他还说,说不定深挖到底,会发现下面有刻字呢!

6、“静山”是下沉的。2005年笔者在马家庄访问过一位87岁的马老爷子,他说:“静山”是下沉的,这八十多年下沉了十多厘米,他记得小时候往上爬有点吃力,现在随便一个幼儿都可爬上去。贾馆长说,此形状立石下沉是必然的;寿光河流干涸,地表下沉都是必然的。如此一来,再过二三百年,“静山”将转入地下。

结论:“静山”不是山,说多无益;寿光历史悠久厚重,下功夫研究才是正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