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如何发迹(民国第一儒将蔡锷)

蔡锷如何发迹(民国第一儒将蔡锷)(1)

孩提时代

噢噢噢,宁静的小村外有一个帅小孩(可以考证蔡将军抱着他儿子的照片,父子比较同相,也可参照蔡将军长大了的英武雄姿)出生在80年代(将军生于1882年12月18日,19世纪的“80后”),出生那一天,蔡母并没有梦到口含太白星,也没梦见太阳或月亮钻进他的肚子里,更没有梦见一只老虎蹲在他们家的堂屋中央,当时谁也无法预料这个出身贫寒的小婴儿将会有怎样的前程。

虽然很少有糖吃,风车木偶娃娃这样的玩具也没有,常常看别的小朋友吃糖都会流口水,看到人家的孩子玩玩具,都向往得不得了,但他还是会帮父母做家务,比方说帮当裁缝的爸爸牵布、剪线头,或是帮磨豆腐的妈妈打水泡黄豆,凡此种种放到现在很有可能就是三好学生,至于具体几道杠不好说,反正杠绝对会是有的。  尽管生活艰辛(上头两个姐姐,下面两个妹妹,他是家中唯一的新一代男丁),但小蔡锷大概是继承了老爸爱读书的基因或说是习惯,非常刻苦好学。起先由当年办过私塾的老爸亲自启蒙,后来长大便进入学堂,学费是很吃力,但对于这个乖巧懂事又很刻苦的读书郎,当地一位绅士提出资助其上学堂的费用,就这样的小蔡锷才算没有荒废童年的启蒙教育。

翩翩少年

12岁时高中秀才,这更加证明其“神童”的名号果然不是吹出来的,足以与他后来的恩师也就是名噪中外的维新人士梁启超(也是12岁考秀才,不过17岁中举人,蔡锷却未中)相媲美。未中举人的蔡锷进入熊希龄开办的鼎鼎有名的时务学堂(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都在此任教过,是湖南新政变法的策源地),拜师梁启超门下,渐成为维新派中坚,并开始播种宪政思想,日后又是共和政体的坚决捍卫者,不然可能会成为他最大的政敌袁世凯的手下爱将。

尚武青年

刚开始同恩师的想法一样:希望开办学堂来宣扬维新思想以新民救国,但经此甲午战败后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的巨大民族危机,以及老师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失败惨遭杀害,血性尚武的蔡锷受到巨大刺激,就这样的刺激从此也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友情提示:生活中受点刺激时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学学蔡将军穷则思变,过于顺利或是平淡的人注定很难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本来算得上读书种子的他下定决心弃笔从戎,并开始大量阅读军事读物,对于讥笑他的人以“吾将学万人敌,不仅龂龂(不停唠叨的意思)于时髦派中讨生活”来反驳。“学万人敌”,多么men、多么霸道、多么英雄气十足的话语啊,当年中华第一号勇将项羽也曾出过此言,虽然同是天妒英才地活了三十多岁,可惜他没蔡锷那般沉毅睿智,大好河山被一个小流氓混混给抢走,还有比这更悲剧、更让人受不了的历史吗?

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进入日本成城学校学习,成城学校即是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之一,毕业后到军队实习,合格者才有机会升入士官学校。蔡锷这倒一点不像不好好学习训练却到处寻花问柳的蒋中正同志,还口口声声称自己毕业于士官学校,其实只是在另一所预备学校振武学堂毕业,并没有升到士官学校(日后当上委员长,人家也没给他颁发学位,算得上是学历造假),也就当然不是蔡锷的师弟。  原名叫作蔡艮寅的他就在日本时更名蔡锷,意为“砥砺锋锷,重新做起”。留学日本士官军校因各项表现突出而被赞誉为“士官三杰”之一(蒋百里、蔡锷、张孝准在毕业考试中是前三甲,日本天皇还亲自赠送菊花宝刀),当年甲午海战是日本胜中国败,在这个学校却是以中国学生勇夺三甲的声望狠狠地挫败日本学生,蔡锷的声名也就远播开来,这时他才24岁,可谓成名趁早的风流人物。

天妒英才的中年

有的年轻人为声名所累,用穷奢极欲来消耗掉他们的青春盛名,以至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地成了方仲永式的反面教材,但爱惜羽毛的蔡锷无时不刻都想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执教广西时培养出李宗仁之类的优秀青年将领,后来在一场考试中因地域偏见而被学生驱逐,想想都狼狈,但蔡锷当年是秉公处理校务,没办法的事啦,当时湖南籍的学生因本省教育环境好、为人又火辣上进,的确很多都超过了广西籍的学生,也难怪录取比例是70:30。李宗仁在看蔡锷示范跃马动作时,见蔡锷从几十步一跃而上马背,英姿焕发,帅气与酷劲逼人,教官同学员齐呼,实在让人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感。

不过蔡锷避到云南也算塞翁失马、因祸得福,他在这里风云际会,能够看清世界潮流,也便带着一帮同事、新军揭竿而起攻打总督署,成功之后不忍对上司炮火相加,赠3000元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处境,这种义薄云天绝不亚于《三国演义》里关羽义释曹操的那种做法。在昆明城内的万众期待中,蔡锷成为云南都督,俨然为民国开国元勋一枚。这时的蔡锷才29岁,常言道“三十而立”,蔡松坡不到三十就功成名就,成为“地方一霸”或者叫“封疆大吏”、“割据一方的诸侯”。

不过从第二次革命爆发之后的种种事情可以看出他的优良品质,他坚信军人不党、军人不干政,即使手握兵权却又高风亮节,没有飞扬跋扈地向自己的顶头上司袁大头炒鱿鱼,他认为民国建立,先前的暗杀、起义、流血政变都应该被Pass掉,得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再怎么也要有点民国民主共和的样子。 

无论黄兴、李烈钧诸人如何捉襟见肘、回天乏力,蔡锷坚守中立,还是一句老话:宋渔父先生(即宋教仁)是我湖湘乡党,也是本人非常敬重佩服的人物,对于他的死,我也非常痛惜,但案情没查出个水落石出,怎么能贸然对一个国家的总统开战呢?这不是为以后那些虎狼之心的乱臣贼子留下谋反夺权的模版嘛,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战端一开,民国以后都恐怕难有宁日。但他的高见却没有人听,南北双方都被仇恨和分歧冲昏了头脑,都欲致对方于死地,以后仍是烽火连年,民不聊生。

袁世凯也非常器重蔡锷这样的良将奇才,直接封授其为“昭威将军”,这可是“威”字号将军中的首席尊号。但疑心颇重的袁大头直接把蔡锷请到北京来,给自己作顾问,替这位头也圆圆肚皮也圆圆的大总统打打下手,生怕几时放虎归山。那可正好,反正蔡锷急切希望通过借助袁世凯的力量来替咱中国训练更多具有近代化素质的强兵良将出来,宽大无私的蔡锷真有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那种“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恢弘大度和志存高远。

袁大头在民国建立之初,被南北各方人士(不论革命派还是北洋系,或是两边游走的立宪党人)都对其期望很高、很高,高到许之以“中国华盛顿”的美名,但老袁毕竟是在皇权统治下的旧中国走出来的,看着那金光灿灿的龙椅,想着那威加海内的风光,大有“大丈夫当如此”的念头(这也是雄性荷尔蒙分泌极度过旺的表现),实在憋不住想要当皇帝。在“洪宪六君子”轰轰烈烈的筹划下,在“太子”袁克定积极怂恿与极度的诱惑下,在美国博士顾问古德诺的声扬推崇下,终于粉墨登上皇位。 

“呛呛锤,呛呛锤”,好戏的高潮在几经曲折的铺垫下正式上演。允许我借用网民的一段话(我始终认为网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网民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或是实际中做不到的事都是网友想办法解决的,当然要看你怎么想。):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在这两个与众不同的男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当然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了。“袁世凯帝制自为,无视民主共和,俨然一窃国大盗。亏我先前还对这人抱有期望,现在必须得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蔡锷从此奠定了讨袁护国的信念,但他并没有冒进声张,毕竟自己还在屋檐下,北京可是老袁势力范围的中枢地带,必须迂回曲进。于是他在北京著名的烟花巷——八大胡同里同小凤仙卿卿我我打情骂俏,二人粘得快活赛神仙,在恩师梁启超犀利尖锐的大笔一挥而就写下酣畅淋漓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时候,蔡锷乐呵呵地笑道:“先生真是书生气十足,实在是不懂政治。”其实这只是掩人耳目,蔡锷已经暗中商议逃到云南再举义旗了,他时常托病(其实是真有病)请假,就是在同梁启超和同窗挚友蒋百里商议讨袁对策。在小凤仙的协助下,蔡锷终于“猛虎出山,百兽震惶”般地潜到云南,凭借其声威和感召力,松坡将军一呼百应、千应乃至万万应,天下云集响应。

不惧北洋精锐新军25万人的巨大优势,2万护国军誓师讨袁以维护民国,悲壮豪迈地走向了讨袁战场,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气磅礴与悲凉决绝。但战事进展得并不是那么顺利,刚一开始,蔡锷就同唐继尧在战略大问题上发生争执,一个极力主张先进攻重庆,扼住北洋军南下的咽喉之地;一个竭力想要进攻成都,造成四川率先光复以振声威,当然威望上蔡锷胜出其方案才被采纳,但稍微懂点军事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先进占成都,即使得手,北洋大军可大举经由重庆,封锁云南、四川的咽喉,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再直接杀向四川,则窝在盆地的护国军只有全军沦到被包饺子的地步。  

再者蔡锷所部近8000子弟兵经常缺粮少弹,后勤不济吃吃跟不上,全体将士包括言出必行要与士兵同甘共苦的蔡将军一直勒紧裤腰带度日如年地活着,在给老师梁启超的信中,蔡锷写到:“自滇出发以来,仅领滇饷两月。半年来,关于给养上后方毫无补充,以致衣不蔽体,食无宿粮,每月火食杂用,皆临时东凑西挪,拮据度日。”四川陈宦相应护国军后,向蔡锷请求援军,蔡将军却心酸地回复:“今竟求援于我,毋乃乞米于丐”竟以乞丐自比,其状况之恶劣可见一斑。

时在蔡锷麾下效力后来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等人回忆“鏖战经月,日眠食于风雨之中,出入乎生死以外”,“平均每日睡觉不到三个钟。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本来就清瘦的蔡将军形容憔悴枯槁,面色惨白,让见者不忍稍作直视”,即使如此,护国军还是秋毫无犯——“五月无饷,而将士不受馈一钱,蜀人爱戴之如骨肉也。”蔡锷及其护国军的艰苦卓绝实在是今人永远也难以想象的。打仗打仗,有时候打的就是那坚持到最后五分钟的士气。在这场帝制与民主的决斗中,蔡锷将军还是最后胜出,各地声援讨袁的的省份相继揭竿而起,袁大头过了83天皇帝瘾,终于在一片叫骂声与讨伐声中宣告结束帝制。

嬴得生前身后名

“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这是蔡将军在《军国民篇》中写的,其匡世觉民之心不可谓不急切,在他的“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更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足以媲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使命感。

大家或许知道蒋介石和毛泽东都特别推崇一部兵书叫作《曾胡治兵语录》,它可是黄埔军校的教科书,也是八路军指战员的必备读物,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其实这就是蔡将军根据晚清名将曾国藩、胡林翼带兵作战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注释而成的,他本希望这部书能够“厉兵秣马,驱逐列强”,但没看到中华太平就撒手人寰,真是一件“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憾事。如此允文允武又志洁高尚的美男子,近乎完人,可老天这家伙羡慕嫉妒又恨得咬牙切齿,竟然让他青壮年之际身患恶疾,英年早逝,每每读到这段历史故事,总让我辈这种还未丧失血性的男子大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慷慨悲凉。

国葬,那可是国家给予逝者最崇高的尊敬,而且还是民国开国5年来的第一次,蔡将军真可谓备极哀荣!更为巧合的是,《国葬法》就正式签署在蔡将军的生辰日那天,双重隆誉。蔡将军去世时,国内各界名流纷纷吊唁挽联,其中最惹人注意的莫过于小凤仙的两幅对联:  不幸周郎竟命短,早知李靖是英雄。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但不要就此认为小凤仙知书达礼而被蔡锷引以为知己,其实这是衡州狂士王血痕代笔,小凤仙首肯才送过去的。当年知道小凤仙身世曲折凄惨后,蔡将军心生怜惜便给她讲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故事和一些其他的文化常识,小凤仙的文化水平也不一定高到哪里去,但陪蔡锷“做戏”,久而久之就对将军儒雅风流(切记“风流”这个词在历史上曾往往是褒义词,尤指人品才情俱佳,例如: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少年朋友不要听风就是雨,把好端端的事情都想歪了)的品性产生好感,足以见得蔡锷的感染力不是一般。历史本比小说好看,关键是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尽可能重现历史,一些不懂得这一道理的导演编剧为了多制造噱头吸引观众,只好胡编乱造,没能更好地接近原滋原味的历史,非要说人家一个十五六岁卖唱的风尘女子与蔡将军有瓜葛,就连后来蔡锷的儿子都不认同这一点。不过好好想想,这也说明蔡锷将军动人的故事流传之广,深入民间。

蒋介石在其办公室经常悬挂一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名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条幅,但老蒋离古今完人这一美誉实在是相去甚远,若加在蔡将军头上则是名至实归。小生常常在想,如果我们中国青年都能像蔡将军那样,即使十个德意志或是小日本又奈我中华民族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