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方法(如何让孩子和父母更亲密)
生活中,越喜欢讲道理的父母,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往往就越逆反。
原因很简单,喜欢讲道理的父母往往太重“理”,而忽略了“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反抗情绪。
父母最大的底牌,不是知识丰富,不是道理知道地多,而是亲子关系,是与孩子在情感上流畅地互动。
深信“以理服人”的父母,总有一天会发现,孩子比父母还会讲大道理。
回忆一下,当你请孩子帮忙时,孩子有没有回过一句你曾经教他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时候,很多家长就哑口了,只能用听话、孝顺来压孩子。
而孝道,归根到底,也是情感。
父母希望得到孩子的尊重和孝敬,
孩子其实也希望父母能真正在乎自己,而并非冷冰冰的道理。
所谓“情理”,先有“情”,后有“理”,一切好商量,反过来,则容易出问题。
那么,父母该如何和孩子构建积极、健康的情感链接呢?
做到以下三条,亲子关系便不会差。
首先,学会示弱
- 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渴望。
工作时,如果有领导愿意给机会,让你展现自己,你是不是会对这个领导特别有好感,特别亲近?
亲子关系也一样,别把什么都做全了,留点缝隙,让孩子去发挥。
特别是能干的父母,更要约束自己。
你做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孩子就只能用无理取闹、蛮横任性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了。
- 人都渴望被别人需要。
综艺《妈妈是超人》里,霍思燕经常因为拧不开瓶盖等各种事情而“不得不”向儿子嗯哼求助。
虽然事情都很小(毕竟她儿子当时只有5岁),但在霍思燕的培养下,小小年纪的嗯哼,非但自理能力强、情商高,而且,和妈妈的感情也非常好。
不管几岁,人都渴望被需要。
- 示弱和软弱的区别
示弱会不会被孩子看不起?这是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愿向孩子示弱的担心所在。
其实示弱不是软弱,它们最核心的区别在于父母的自信程度。
越不自信,越外强中干,而越自信,越表现为外柔内刚。
一定要从外部表现里找痕迹的话,
话少的人比较自信、强大,这些人的示弱有时候只需要一个表情,或一个眼神就能完成了。
其次,需要克制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聚会中,一位太太认识了2个新伙伴,且都相谈甚欢。
第二天早上,当这位太太一觉睡醒后,她回忆昨天的聚会:
第一个新朋友已经有点记不清了,
但对第二位却印象仍很深,而且每每回忆双方对话情景时,总不自觉的会嘴角上扬,由心里感到开心。
那么这第二个人做了什么,会让和她交谈的人如此愉悦呢?
她只做了一件事:真诚的倾听。
人都喜欢以及习惯于表达,却很少能真正听别人说话。
所以,如果能克制自己表达的欲望,多听听对方表达,就会让对方感到被重视,被尊重,如此,这段关系自然就很容易变地融洽了。
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提出“8020对话法则”,
他认为:一次谈话中,应该用80%的时间去倾听,剩下的20%则用来提醒或启发对方说下去。
这样的交流方式,能成功征服人心。
父母要想征服孩子的心,也应该“多听,少说”。
最后,适度引导
或许有人说,又要示弱,又要克制,那么干脆父母全都闭嘴算了。
那也不行!
佛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性学三论》中曾谈到:无回应,是黑暗,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前面卡耐基老先生的“8020法则”也说了,要留20%时间回应对方。
更何况,作为父母,还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那么父母该怎么用好这20%呢?
推荐苏格拉底式对话。
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方式,简单说,就是“少说多微笑,只问不回答”。
不给结论,只用提问引导孩子表达和思索。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经典六连问句式是:
- “发生了什么?”
- “为什么会这样?”;
- “现在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 “解决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 “还有没有其他顾虑?”;
- “怎么化解这些顾虑?”
每一个问题提出后,都要让孩子充分表达,不要轻易评判。
这六个问题折射出的内容,就是事实、动机、能力、环境、执行。
所有的问题都逃不出这几个角度。
话不用多,但经常这样问,除了练就孩子出色的逻辑运转能力,
还能走进孩子的心里,让亲子关系更加心连心。
《圆桌派》的嘉宾周轶君在谈到自己父母时说:
“我觉得我最感激我父母的,就是他们对我所有的事情是两个字,叫忍着。”
人生在世,克制和忍耐,是主旋律,越成功,越是如此。
事业上,很多人认同这点,并能切实做到,
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很少有家长能做到。
钟南山院士在谈到自己父亲时,第一句话就是:“我父亲是个话很少的人。”
父母只有话少,才能将真正重要的话印进孩子的心里。
同时,还能在不失权威感的同时,将亲子关系维系地更亲密。
少即是多,
很多时候,父母不用长篇累牍地天天给孩子“讲道理”,点到即止,信任孩子。
这样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非但责任感会增强,同时对父母也会敬爱有加。
—END—
-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处处有心】,每日都有微头条,或长文章更新~
作者简介:
处处有心
儿童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营养师,教师,EAP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育儿类原创文章获奖作者。
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实战经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