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1)

汉献帝剧照

01

贾诩献策

董卓死后,董卓的绝大部分兵力由他的女婿牛辅掌握,并且手下大将如云。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都领兵在外,此种力量不可小视。

很显然,董卓死了,西凉的武装力量还强大着呢。

而王允吕布此时的对策出现了偏差,他们没有尽力安抚这群虎狼之兵。

而是对于董卓的旧部进行赶尽杀绝,以免后患。

趁着李傕郭汜身在外地,首先计划收拾牛辅。

吕布派兵进攻牛辅,没想到大败而归。

按说牛辅首战成功,应该乘胜进兵。

但是,牛辅这人还真不具备大将的材料,现在已经有点魂不守舍了。

整天是草木皆兵,唯恐敌人搞偷袭,甚至怀疑周围的人都想加害他。

所以就想了一个自认为非常高明的法子,不管是谁来见他,都要先过相面算命这一关。

先相面,如果面相还合适,然后再算上一卦,碰巧了抽到上上签,才能见面,抽到下下签,那就活该来人倒霉。

那么,这些相面师傅们就具备了金口玉言的权利,想让你死,动动嘴就可以了。

中郎将董越就在这一方面吃了大亏,他曾经鞭打过相面师傅,这回惨了,师傅给董越算了一卦:火胜金,外谋内之卦也。

具体啥意思咱也搞不懂,结果很清楚,啥也别说了,推出去砍了。

大敌当前,领兵将领竟然相信邪门歪道,斩杀大将。

弄得人心惶惶,真是具有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啊。

看牛辅的这些表现,也是草包一个。

我们继续看他的表演。

将帅如此,当兵的就更没有主心骨了。

晚上偷偷溜出来开小差:

赶紧回家吧,保命要紧啊。

一个跑,两个跑,三个跑…

这个嚷,那个叫,军营中就瞬间乱成一团。

牛辅正在睡觉呢,被吵醒了,怎么回事?

士兵反叛了?

别管了,快跑吧。

等等,把财宝带上,这个不能丢,关键时候能救命。

(他没有想到,关键时候这个也能害命。)

带上几个心腹仆人,快马加鞭,跑啊,向着黄河跑,跑过黄河就安全了。

牛辅带着这么多金银财宝,如果跑出去,今后的生活至少是衣食无忧了。

但是,这仅仅是如果,就因为他带着这么多金银财宝,他最终没有跑出去。

那几个心腹仆人中,有一个胡人,看到那么多财宝,眼珠子都登出来了,还管什么上司不上司,干爹不干爹,金子是亲爹啊。

干脆,只一刀,把牛辅的脑袋砍了下来,送到长安去,顺便再领点奖赏。

这叫什么心腹啊(看来算卦很不准)?

话又说回来,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仆人,照牛辅的水平,也就应该配备这样的仆人。

牛辅死了,对他自己来说肯定是倒霉透顶了,对天下苍生来说也未必就是个好消息。

王允的滥杀无辜是李傕郭汜祸乱长安的导火索,牛辅之死是其加速器。

治兵在外的李傕郭汜等人回来了,原想回来救牛辅一命,但是回来晚了。

这回真傻眼了,群龙无首啊。咋办啊?

没法办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就在这关头,长安又传来消息:凡是凉州人,杀无赦。

就你们这些黑名单上挂了号的人还想回家,有家也不能回了。

这不是逼死人吗?

屋漏又遇连阴雨,穷人遇灾年。

有哪个高人给献个良策。

这个关口,单凭这一帮莽夫,脑子是真不够用啊!

高人来了,谁?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2)

贾诩。

说起这贾诩,可不得了,三国时期的超高级谋士,在那段风云突起的年代,有他多次的精彩表演。

李傕郭汜很想回家,很想过那种二亩田热炕头的自在生活。

他们现在的真实想法就是:俺已经玩够了,只想留条命,别的不求了。

你走就走吧,走了就干净利索了,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贾诩说话了:

你们回去吧,回去也免不了一个死,现在朝廷已经下令,凡是董卓部下的凉州人,格杀勿论。

你们是头号通缉犯,现在身处如此危险境地,竟然想离开大部队单独行动,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也能够把你们绑送到长安,你们还以为自己是特种兵啊?

要想保命,只有一个办法,率领大军,进攻长安,以攻为守。

如果事情进展顺利,占领长安,为董公报仇,然后,以天子的名义征伐四方,以安天下。

如果事情进展不利,再回家也不迟。

贾诩这片宏观大论,不管李郭等人听懂听不懂,他们是真的照着实行了。

历史走到这里,出现了明显的岔道口。

如果贾诩不出现,长安城里的王允就会竭尽所能的治理国家,历史将会是另一种情形。

但是,贾诩出现了,历史因他的片言只语而改变了方向,要不说,历史很脆弱嘛。

就因为贾诩的这一谋划,使得故都长安又迎来了一场浩劫,黎民百姓又处于生灵涂炭之中。

贾诩是这一次浩劫的首犯,重犯。

近两千年前,裴松之就评价过贾诩的这一行为: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这罪行啊,真是前无古人。

02

掌控长安

李傕、郭汜进攻长安实在是无奈之举,出发点只是要保住性命。

但是,西凉兵有他们彪悍的一面,只要下定了决心,就会一往无前的去执行,不会左顾右盼前思后想。

只要决定了进攻长安,马上就是一群蓄意待发的雄狮。

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就是天生的战士。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3)

李傕郭汜带兵进攻长安,为了增加自己的力量,一路上把老哥几个都找来了,有樊稠、李蒙、王方,都是在董卓部下一起冲锋过的死难兄弟。

同时,招兵买马,储备力量,到达长安时,实力大增,兵将已经多达十万,能够把长安城团团围住。

其实,李傕郭汜的实力大增倒是有王允的功劳。

看不懂了吧?

哪有在大战前夕帮助敌人的。

没事儿,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李傕郭汜进攻长安的消息传来之后,王允一点也不慌,甚至有点霸气。

董卓,牛辅都死了,就你们几个四肢发达的部将还有什么能耐,不用动手,动动嘴就把你们给解决了。

他把凉州当地的实力人物胡文才、杨整修找来,傲慢的对两人说:

你们两人,跟随着董卓胡作非为,按说应该把你们斩首,暂且饶你们一命。

马上到李傕郭汜军中,告诉他们,给我老实点儿,赶紧来长安领罪。

这是有求于人的说话方式吗?

也许,从王允的心理来说,根本就不是求他们,而是命令他们。

后果可想而知,胡杨二人到家收拾细软,带领兵马,名义是招降李傕郭汜,实则投奔他们而去。

霸气是需要实力做后盾的,力挽狂澜是需要政策谋略为依据的。

这是王允的又一失误,他没有重视李郭二人的十万兵马。

反观长安城内,真正能够带兵打仗的也就只有吕布一人。

吕布因诛杀董卓有功,现在地位是相当高了,已经是奋武将军,并且晋封温侯,和王允共同执掌朝纲,其他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谋士。

但是,西凉兵中有若干能征惯战的将军,别看治理国家不行,打起仗来都是愣头青。

此时此刻,兵临城下,也就指望吕布来保卫长安了。

可是,他有这种能力吗?

看看吕布的行动吧。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4)

李傕郭汜兵围长安,郭汜打头阵,来到长安城北门,把队伍整顿好,叫嚷着就要攻城,在势单力孤的情况下,吕布没有按常规办法准备守城,而是打开城门,冲了出来。

下面的镜头比较熟悉,在演义中经常出现,但这一次不是演义,而是正史记载。

两人刀来剑往,结果是吕布功夫更高一层,把郭汜揍得丢盔卸甲,眼看就要丧命,西凉兵赶紧冲上来把郭汜拖回去,好不容易捡了一条命。

估计,郭汜再也不敢跟吕布单打独斗了。

随后,李傕等人赶到,一看情形,不敢再玩一对一的所谓的公平决斗,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十万人马一起围攻长安城。

吕布顿时捉襟见肘,顾此失彼。

你们这是流氓打法啊,没有这样欺负人的。

说啥也晚了,吕布守长安城,也就是守了十天,十天之后,城池被攻陷。

西凉兵进入城内,与吕布展开了巷战。

巷战这玩意儿,此时对于吕布来说,也就是表明自己已经尽到最后一份力量罢了,他非常清楚,战局已经无力回天。

诺大的长安城墙都挡不住西凉兵的进攻,何况几堵破屋烂墙。

最后的时刻来到了。

万般无奈之下,吕布去见王允,说出了真心话:王司徒,大势已去,不可挽回,我保护你,咱们走吧。我保护不了社稷,保护你一个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王允也说出了真心话:

稳定社稷,安抚黎民,是我最大的心愿,愿望已经破灭,就把我这身躯捐献给国家。

当今皇上年幼,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此时如果只顾自己保命,不是我的本性。

你走吧,如果有机会,告诉关东诸军,以社稷为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看出上述两人的区别了吧。

王允忠心可鉴,政策的失误导致英雄陨落,社稷倾覆,但是无论结果如何,王允是令人敬佩的。

李傕郭汜进入了长安 。

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屠城,放兵杀戮,这是中国历史上屡次上演的丑闻。

说实在的,当权者争权夺利,与老百姓有何干?

长安城中的男女老少,基本上杀光了,尸横遍地,不可胜数。

最后轮到了王允。

王允带年少的天子躲到了宣平城门,西凉兵追到了宣平城门。

见到天子,李郭二人跪地叩头(还知道是天子)。

皇上也吓坏了,哆哆嗦嗦的问了几句话:爱卿啊,为何带兵进攻长安,滥杀无辜,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呀?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回答倒也干脆:不为别的,就是为董公报仇,杀王允,杀吕布。

事已至此,王允为了保全朝廷,贡献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

王允以保护皇上为出发点,但是,此时皇上保护不了他。

李傕杀了王允,杀了王允的妻子以及宗族十余人,长安城中幸存的男女老少没有不痛哭流涕的。

王允走了,套用一句台词:他走的轰轰烈烈,走的惊天动地。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5)

李傕郭汜接下来的另一件事就是安排董卓的后事,既然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那么最起码也得做做样子。

他们把董卓隆重的葬在郿坞,这可是董卓生前为自己选中的吉祥之地,既然不能生活在那里,死后能够埋在那里也算满足他的愿望了。

万万没想到,老天爷也不让董卓就这样安息。

董卓刚刚下葬,就来了一场电闪雷鸣的倾盆大雨,把董卓的墓葬劈成两半,大水灌入墓中,棺椁到处漂流。

这就是极品恶人的下场,老天都看不下去了,罪有应得。

好了,现在,整个长安城就是西凉兵掌控了,分享果实的时候到了,整天在战场上玩命,为的不就是这个时候吗。

分封:

李傕:车骑将军,池阳侯,代理司隶校尉,掌握生杀大权。

郭汜:后将军,美阳侯。

樊稠:右将军,万年侯。

张济:骠骑将军,平阳侯,驻军弘农。

李、郭进入长安以来,经过一场场杀伐,掌握了整个东汉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此二人根本不是治理国家的那块材料,纯粹就是街头小混混。

历史有时很有意思。

有那么多的帝国精英,那么多的文臣武将,统统站在幕后静止了。

两个跳梁小丑自动跑到了前台,掌控了整个舞台,他们也不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能干什么?

最多也就会耍个狂魔乱舞的杂技。

当然,站在幕后的精英们也有不甘寂寞的,并且也有几个愤青,看不惯了:

就李傕郭汜这两个人,什么东西,也来参与国家的管理?

赶紧走开,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什么?

不回去,不回去就赶你回去。

于是,两个文官出身的侍中马宇、大夫种邵和一个中郎将刘范,制定了一个看似周密的计划。

他们联络了驻兵在外的大将----韩遂、马腾(马超的老爹),从外边袭击长安,他们自己做内应,来个内外夹击,打算一举搞掉李傕郭汜。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6)

韩遂、马腾答应了,之所以这么痛快的的答应,是因为马腾与李傕有一些摩擦。

原来,过去马腾有一点私人的事情,或者是儿子的事情,或者是老婆的事情,反正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吧。

求到李傕头上了,没想到李傕爱理不理,没给办。

马腾充分发挥了别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自己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的高尚情操,从此怀恨在心,巴不得有人起来反对李傕呢。

现在机会来了。

这个计划仅仅是看似周密而已。

韩遂马腾带兵进攻长安,还没到城下,长安城内的马宇等人就跑出来溜了。

所谓的内外夹击一切都泡汤了。

原因是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计划都被李傕郭汜二人知道了,马宇他们在长安城也就呆不住了,只好溜走了。

马宇跑的太匆忙,没有开来的及告诉韩遂马腾,所以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向长安前进。

半路上,樊稠早等着他们了,一顿痛打,把马腾赶跑了。

马腾有军队啊,李郭二人暂时还拿他没有办法。

对于马宇那些书生们可就没有那么仁慈了,把他们追到槐里,杀的一干二净。

看来,在这个时候,还是武力说了算,知识就是力量就变得太苍白了。

不管你的脑袋多么发达,也不管你的思维多么缜密,关键时候还是拳头说了算。

如果说用铁血政策来对付政敌还可以理解的话,用同样残酷的手段来统治国民就是罪不可赦了。

李傕郭汜控制中央机构之后,痛痛快快的实行与民争利,根本就不顾及百姓的死活,毫无政治道德的底线。

当时,三辅还有民众十万户,他们却放兵劫掠。

仅仅两年间,京城惨祸遍起,人吃人的事情经常发生,人口锐减。

李郭二人不仅与民争利,与皇帝也争利。

不仅欺压百姓,连皇帝老儿也敢欺负。

当时经过战乱,迁都到长安,又经过李郭二人的胡作非为,基本生活物资极其缺乏,就连皇宫中的宫女啊、娘娘啊,身上穿的衣服都缺乏,这可是皇上的颜面问题,说大了,也是帝国的颜面问题。

这么点问题也要皇帝亲自过问,这已经说明臣下的失职了。

皇上想让后勤部门拿出点布匹,话说得很委婉:娘娘们衣服不够穿了,你们看着办吧。

皇上以为自己很有威严,但是,李郭二人根本就不搭理什么是皇权。

对这个问题,李傕回答得很干脆:又不是没有衣服,还做什么?现在物资缺乏,省着点吧。

既然求人不行,还是自己想办法吧。

皇上再跟李傕讨价还价:

我不给娘娘们做衣服了,但是,总该救济一下大臣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民吧,我把自己皇室中的马匹卖了,用我的钱,算是我买的,行了吧?

行。

粮食布匹买来了,用的是皇帝的钱。

没想到,李傕发出了惊人之语:

我家里也缺少这些东西,都运到我家去吧。

一听这话,贾诩赶紧说“将军,这可是皇上的意思啊,不可违背”。

李傕连理都不理。

此时贾诩才认清李傕的真面目。

皇上做到这份上,也真可怜啊。

那些自以为是的狂人,手中但凡有一点权力,就能发挥到极致,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但是他们只懂“挟天子”,不懂“令诸侯”,真是白瞎了手中的权力。

权力掌握在这种人手中,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03

窝里斗

几个跳梁小丑大权在握,在中央权力机构中已经无人抗衡。

接下来,我们猜也猜的到,那就是亘古不变的老套子-----窝里斗。

再次说明:

有难同当是可以的,有福同享是不可能的。

权利这东西,会把人变成鬼,权利的顶峰是不允许有平等对手的。

李傕、郭汜、樊稠开始了其乐无穷的勾心斗角。

在这期间,最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权贵们在满足自己私欲的时候,是不会想到那些垂死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小民的。

在这三人之中,樊稠算是一个弱势群体了。

那就先斗他了,这也是弱肉强食的一般规律。

话再说回去,马宇联合韩遂马腾反对抗李傕,失败之后,韩遂马腾被樊稠紧追不舍,一直追到陈仓,看看实在逃不掉了,韩遂马腾只能变软蛋了----讲和,谈判。

谈判由樊稠的老乡----韩遂出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祈求樊稠放他们一马。

韩遂的话是这样说的:

天翻地覆,改朝换代,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不知道,但是这些所有的事,都不是我们的私人恩怨,那是他老刘家的事,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是同乡好友。

不值得为他老刘家的事翻脸,我们应该求大同存小异,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今后我们还是好朋友,不能撕破脸皮,说不定今后我们还要彼此照顾呢。

很明显,樊稠没有痛打落水狗的觉悟,让韩遂一通话说的晕头转向。竟然跟韩遂即拥抱又握手------形势大好,一团和气。

你说你是干什么来着,本来是来打仗的,现在成了和平使者了,大方向不明,绝对不适合带兵打仗,要不说就是个跳梁小丑的级别嘛。

不过,这也就给樊稠埋下了灭亡的伏笔,樊稠韩遂注定没有以后的彼此照顾了。

因为,他没有注意到,在和韩遂热烈拥抱的时候,背后远处有一双眼睛死死盯着他。

这双眼睛只看到了他拥抱,而没有听到他说话的内容。

这个人来历不小,跟高层的关系也非常人可比。

他是李傕的侄子李利。

回来之后,李利就把樊稠和韩遂的举动一一告诉了叔叔,估计也有不少添油加醋的成分,因为其中有一句话:

没听清他们说什么,但是表情非常亲切暧昧。

这个小报告,一箭穿心啊。

“必须要除掉樊稠”,就他那头脑,也就只能做出这一决定。

在这生死存亡之间,樊稠又作出一个自寻死路的决定,别人都在想磨刀宰你了,你还赶紧把磨刀石送过来,这就怪不得别人了。

樊稠的出发点是好的,长时间以来,袁绍等关东联军一直对长安虎视眈眈,他想抗拒关东联军以来保证长安的稳定局势。

但是兵力不足,就想让李傕赞助一部分兵力,这也无可厚非,因为都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嘛。

可是在李傕这一方面就不一样了,他已经着手想要收拾樊稠了:

怎么,小子,还想要兵,你以为我是傻子啊。

当年,袁绍张邈之流还不是从董卓这儿要兵马,要官职,然后回头就反了,你以为我是笨蛋啊,这么快就忘了?

要兵打关东联军?

好啊,给你。

预祝你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樊稠高高兴兴的就去了,宴后,身体回来了,脑袋没有回来。

另外,樊稠的兵马全也都赞助了李傕。

“铁三角”之间的内讧由此开始,李傕为自己的走向灭亡主持了奠基礼。

“铁三角”只剩下李傕郭汜两人,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手中的权力容不得别人分享,这关系到谁说了算的问题。

李傕郭汜似乎是铁哥们,从艰难中一步一步走出来,一直走到今天的辉煌时刻。

这也仅仅是似乎而已,在权力面前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真正的利益。

既然似乎是铁哥们,那么,面子上的事还是要做的。

李傕经常请郭汜到家里沟通感情,胡吃海塞一顿,玩个通宵也是经常的嘛。

有好吃的好玩的,也经常派人送到郭汜家中,进行互通有无,看似皆大欢喜。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

郭汜在李傕家中留宿多了,这就引起了一个女人的不满。

不说也知道,那就是郭汜的老婆,原因更加明了,女人的嫉妒心呗。

李府那么多年轻美貌的女子,说不定什么时候郭汜就移情别恋了,得赶紧想办法制止。

事情的发展,很多种情况下就因为女人而改变了方向,这个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不要大惊小怪。

有一次,李傕[jué]又给郭汜[sì]送来了山珍海味。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7)

郭汜的老婆趁他不注意,在食物中放入了毒药,然后煞有介事的说:

外面来的食物,可要小心了,你太相信李傕了,你忘了樊稠是怎么死的了?

咱们不得不防啊。

弄不好,这山珍海味有毒啊。郭汜半信半疑,他老婆就给他验证了验证食品的毒性。

这还用得着验证?

自己心中有数就行了。

至此,郭汜警惕性提高了。

又有一次,李傕好心好意请郭汜加深感情,感情一深,警惕性降低了,喝高了,到第二天也没有清醒,大脑昏昏沉沉,走路也步履不稳了。

心中大惊,加上老婆的一再提醒,就愈加怀疑酒中有毒。

想办法解毒吧,那时也没有什么好的解毒方法和解毒药品。

不过,人急了,总会有办法的。

办法倒也简单,到茅坑里弄一桶大粪来,掺上大量的水,搅拌成清汤状,把鼻子捏起来,把嘴巴撬开,灌吧——跟现在洗胃的原理一样。

尽管胃里嘴里不好受,终归头脑清醒了——解毒了,放心了。

事情都到了这一步了,没啥说的了,打吧。

两人就在长安城内打了起来,就那么一个长安城,哪经得起这两个小子折腾。

再说了,你们两个打就打吧,打死了倒清净了,可是,他们还打出了花样,打得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李傕把皇上“请”到自己家中,利用皇上来做挡箭牌,这回又想起皇上的价值了。

皇上不愿意去,咋办?

有办法,你不是不愿意去吗,我就把你的皇宫烧掉,连同政府的各级衙门,一块毁掉。

皇宫中的一切日常用品统统搬到我家来,没处去了吧?

乖乖的到我家中吧,顺便带上你的王公大臣。

欺君犯上,作死呢?

别急,还有呢。

来了也别闲着,你得给我打工,你得给我干活,要不,让你来干什么?

让你来吃闲饭呢?

我又不是慈善家。

赶紧的,让你的王公大臣马上去见郭汜,命令他罢兵,消停消停。

明白了,是让皇上与大臣出面讲和呢?

不过,这做法也太霸道了吧。

郭汜更霸道。

气还没发出来呢,一见大臣们来讲和,郭汜立即行情见涨。

讲和?

没门,非得分出个输赢来不行。

关键的还有下一句。

你们也别回去了,李傕把皇上做挡箭牌,你们就在我这儿做人质吧。

好嘛?

一人质天子,一人质公卿。

史无前例。

重新开战,连月不停,互有攻守,死尸遍野。

人间地狱。

04

患难君臣

就在李傕郭汜乱折腾,皇上的生活乃至生命也受到威胁的时候。

幸亏身边的那些忠臣啊,是他们在危难之际,据理力争,舍生忘死,保护了皇上,使得刘氏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年。

当然,皇上也利用自己仅有的一点权力和威信,最大程度的保护了这些属下。

在艰难困苦的时代,君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他们之间,兄弟之间的感情多于君臣之间的效忠。

恶劣的环境创造出温馨的,如同难兄难弟一样的情义,最终走出了深深的泥潭,迎来了短暂的黎明。

上文咱们说过,李傕想把皇上拉来做挡箭牌,这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是没有几个人惹得起李傕。

当然,没有几个人也就是说还有几个人,其中就有杨彪。

咱们知道了,杨彪就是杨修的父亲,杨修的名声不小,但不是什么好名声,什么门里写活字了,什么一人一盒酥了,什么鸡肋了…有传说,有记载,反正名声大得不得了。

所有的这一切,比起他的老爸都是小儿科。

首先,杨彪的官职高,司徒、太尉这些三公之位都做过,能力大,责任高,这个不得不承认。

其次,杨彪骨头硬啊,有勇气直面强权,当年董卓欲迁都长安的时候,杨彪就敢出面阻挡,现在,李傕又想挟制天子,如果不说话他就不是杨彪了。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8)

来“请”皇上的是李傕的另一个侄子李還,也是一个上了战场就不要命的主,也就是说,跟他讲道理就跟对牛弹琴一样。

杨彪耐心的告诉他:

皇上是至尊啊,是天子啊,自古以来,没有住在人臣家中的道理,你们做事要顺应民心,不要违背常理,做出一些遭天谴的行为,还是好好考虑一些,怎样保护皇上,保卫社稷吧。

这才是你们的职责所在。

这些道理,李還懂吗?

不知道,只知道一点,即便懂,也装不懂。

两眼一瞪:这些我不管,反正叔叔说了,就让皇上到我家去,你敢阻拦,哼。

这倒体现了另一个道理: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面对这么一个油盐不进的二愣子,杨彪也不是傻子,再不听就会白搭上一条命了,并且于事无补,还是保存力量,争取以后的胜利吧。

后来,杨彪等一批大臣奉皇上之命(实际就是李傕之命)到郭汜营中讲和,却被郭汜扣押。没完成使命已经够惭愧了,受到侮辱就更窝囊了。

此时,也是杨彪挺身而出:郭将军,你们到底想干什么?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想要造反不成。

郭汜当场就拔刀,这也是他们这批人处理事情的第一选择,幸亏周围的大臣求情,(朝廷的大臣们都在郭汜这儿扣押着呢)这才免于一死。

杨彪的这两次发威,除了表明自己的刚正之外,并没有给皇上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利益。

对手不按套路出牌,反而把他的套路打乱了。

无奈知下,只得跟着李還走了,还不错,总之还知道给皇上准备了一辆马车,难能可贵的是,并且还给贾诩准备了一辆车。

其他的,一律步行。

李傕没有把皇上“请”到家里来,而是把他送到了北坞,也就是他的军营驻地,并且特别照顾,安排了一个单间,两个门卫,门上贴着条幅“闲人莫进”。

你猜对了,这叫软禁。

软禁就软禁吧,没办法啊,但是皇上也是人啊,他饿啊,大臣们也饿啊,君臣之间面面相对。

人是铁,饭是钢,没办法,只得开口向李傕讨米吃,真可怜啊!

李傕也真大方啊:

吃饭还非得米不成吗?

牛肉不是更好吗?

不要吃米了,吃肉吧。

可把皇上乐坏了,看来李傕也不是一点规矩也不懂。

皇上只是乐了一小会。

牛肉来了,没进屋就闻见味了,味道可浓了,顶风三十里也能闻见------臭不可闻。

不知从那儿捡来的腐烂的牛骨,估计蛆虫到处乱爬。

我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了,你干嘛不把皇上侍候好呢?

皇上高兴了,你也高兴,大家都高兴,就算皇上临时落难了,他也是皇上啊!

你对皇上不满意,暗地里做点手脚也就算了,竟然正大光明的拿皇上开涮,不是脑子进水了,就是直接没脑子。

皇上彻底知道自己在李傕心目中的地位了。

皇上愤怒了。

皇上要发虎威,要治李傕的罪,实在是欺人太甚,忍无可忍了。

皇上也实在是个小孩子,既然知道自己在李傕心中的分量,又何必去拿鸡蛋碰石头呢。你就是发威,李傕会听吗?

这不是自找难堪吗?

侍中杨琦赶紧说话:

李傕就是一个边远地区的乡下村夫,又没有受过孔孟的教化,野性未改,不通文理,皇上你就原谅他吧。

表面上是为李傕求情,实则是保护皇上啊。

话还没说完,继续说:李傕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违背纲常,私下听说,李傕还想把皇上你送到黄白城,那就更没有自由了。

皇上你要是真的治李傕的罪,这样的莽夫,就怕他连自己的脑袋都不顾,万一做出更为出格的事,就不好收拾了…

下边的话就不用说了。

皇上听从了杨琦的劝说。

杨琦功劳大了,否则,就李傕的脾气和度量,一刀杀了皇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皇上身边还有一个司徒叫赵温的,他也听说了李傕想要皇上移驾黄白城,急眼了,不顾性命,找李傕说理去了。

估计赵温已经气疯了,见了李傕客气话都没说,上来就一顿骂:

李傕,你以前借口为董卓报仇,带兵围攻长安,吕布被你赶跑了,王司徒也被你逼死了,王公大臣以及百姓被你害死了多少,实际上你就是屠陷王城,杀戮大臣,天下没有不知道你的恶行的。

现在,你又得寸进尺,为了和郭汜的睚眦之仇,弄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就成了千古罪人。

何况皇上已经下诏,让你们罢兵讲和,竟公然违背圣上的懿旨,真是给脸不要脸。

还想把皇上迁到黄白城,你想干什么?

气还没消,继续说:

你一错再错,不知悔改,注定要走向灭亡,等着吧,你的末日不远了。

这真是太岁头上动土啊,不要命了,其实,赵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

就连皇上也着急了:李傕是亡命徒啊,赵温说话太着急了,非但不会奏效,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皇上也无能为力,只是在心中牵挂着他的臣子,患难与共使他们成了真心朋友。

常人来看,赵温死定了。

怪了,赵温没死成。

其实也不怪,只是一个人出现的很及时。

李傕的堂弟----李应出现了,苦口婆心的劝说李傕手下留情,白天劝,晚上劝,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

不管怎样,你得卖我个面子。

最后,李傕被缠的没法,算了,饶他了。

李应原来是赵温的下属,估计赵温对他不错,两人私人关系应该是相当好。

说到底,还是朋友多了路好走。

皇上终于放下心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赵温这件事刚放下,又有一件事让皇上提心吊胆。

李傕来问候皇上了,全副武装,身上带着三把刀,手上还拿着一根铁鞭。

这在古代可是大逆不道的。

皇上也吓坏了,侍卫更是惊恐,马上带刀携剑,围在了皇上身边,以防不测。

皇上也很乖,牢牢记住杨琦的话:忍,忍,忍。

哪知道李傕出来之后,放了一句狠话:这小子让侍卫全都带着武器,是不是要想谋害我呀,看来,要先下手为强。

自己带刀见皇上,还不允许皇上有侍卫。

这是什么道理,无知无畏啊!皇上危险了。

知识就是力量,有时候,无知更是力量。

李祯赶紧出来和稀泥。

李祯敢于出来是有原因的,他是李傕的老乡,平时与李傕来往不错。

李祯也很会说话:

将军不必生气,皇上身边有侍卫,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只是显现他们的威风罢了,不是专门针对你的。

其实,你的威风比他大多了,将军身为国家大臣,手握大权,不必为此等小事生闷气。

对于李傕等人,只能用此种方法哄他们傻开心。

否则,他们会杀人的。

总之,上述看这些事情还是小事,大事是什么?

大事就是李傕郭汜还在打着呢,打得热火朝天,臣子百姓都在死着呢,死的遍地尸身。那都是皇上的臣民啊。

最为紧迫的事情就是赶紧结束战乱----让他们讲和。

这次派出的讲和使者是皇甫郦----一个和事佬,经常给人家讲和,凡是有不通情达理的人,让他讲讲课,就通情达理了。

这一次,他去给李傕这个不通情达理的人讲课。

课讲得很精彩,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当今社会,把李傕更是捧得高高的。

但是,这次失效了,李傕不听。

皇甫郦很生气,心中暗骂:你是什么东西啊,劫持皇上,还不知悔改。回来向皇上汇报时,就把对李傕的怨气全说出来了。

事后有人劝皇甫郦不要太冲动,冲动是魔鬼。

皇甫郦更加恼怒:我累世受恩,君辱臣死,为李傕所杀,则天命也。

皇甫郦视死如归,人人都为他捏着一把汗----看样子,皇甫郦性命不保了,准备给他送行吧。

皇上也时时刻刻挂念着自己的臣子,对于身边的这几个人,是好是坏他还是分得清的,年轻的皇上,明辨是非,爱臣心切。

他抓紧时间派人通知皇甫郦:快跑,以我对李傕的了解,他定不能饶你,我也无法保护你了,逃命去吧,就看你的造化了。

就在慌慌张张逃跑的路上,李傕派部将王昌追杀皇甫郦。

按说,王昌杀个皇甫郦那简直易如反掌。

但到底,他就没杀了皇甫郦,原因不是王昌学艺不精,本事太低,而恰恰就是他自身修养太高了。

王昌知道皇甫郦的为人,当然,他更知道李傕的为人,他信仰正义,崇敬正义的人,他追上了皇甫郦,不但不责难他,反而资助他食品装备,皇甫郦马上由乞丐变成了富豪,大大提高了他逃亡的几率。

王昌回来就说没追上,跑得没影儿了,大不了挨句批评。

你说,就连李傕自己的部将都对他毫无忠心可言,可见,他距离终点真的不远了。

之所以详细描述将这些大臣的所作所为,就是让大家知道,疾风知劲草,患难见忠臣。

尽管大臣们忠心可鉴,但皇上和大臣对李傕郭汜毫无办法,战争仍在继续,苦难仍在延伸。

谁能来拯救?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9)

05

堡垒从内部攻破

李傕郭汜在长安折腾够了,不光他们自己够了,所有的人也都够了。

整天杀来杀去,整年战火烽烟,百姓没有喘息的机会,更不用说是休养生息。

那个时候,平民百姓是没有发言权的,尽管对时局满腹牢骚,但他们无能为力。

要想改变现状,揭竿而起,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只能逆来顺受,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救星的出现,这就是弱者的表现,也是他们的可怜之处。

谁有力量?

那些掌握人员与武装的人,具体的说就是带兵的将领。

再具体一点说,有三部分人员。

第一部分:就是黄巾起义军,

第二部分:就是袁绍等关东联军,

第三部分:就是李傕,郭汜的部将了。

那么,这种揭竿而起的力量到底会出现在哪一部分呢?

让我们逐个来分析一下:

第一部分:黄巾起义军。

这一部分没有可能,首先解释一下起义军是怎样形成的:

吃不饱,穿不暖,无家可归的奴隶和贫民流浪街头,就成了流民;

流民聚在一块,举起锄头、镰刀,就成了流寇;

流寇聚多了,选出领头人,就成了起义军。

说白了,农民起义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要求的就是吃饱穿暖,有茅屋住就可以了。

没有什么更高的政治追求。

其次,也是关键的一点:此时的黄巾起义军早已大势已去,领头人张角兄弟三人都已作古,剩余的人员只要吃饱喝足,再有点零钱花就足够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嘛,没有别的政治追求了。

对了,也许什么是政治追求?

他们根本不懂,更别说去主动撼动金字塔的塔顶。

快在热炕头上歇歇吧。

第二部分:关东联军。

这一部分可能性不大。

关东军自从组建以来就带有天生缺陷---恐西凉症,早已被董卓打怕了,千军万马聚集大本营,竟然不敢与董卓对阵。

即便早期有孙坚、曹操等英雄人物,但力量太小,无法力挽狂澜,何况,此时孙坚已死。

同时,关东军内部已经出现分化,自相残杀使得实力打破平衡,实力大的忙着抢占地盘和人员,突出的例子就是曹操,征陶谦、攻袁术、战吕布、斩张超,忙的不亦乐乎。

实力小的忙着拉帮结伙来保命,哪里顾得上征讨李傕郭汜,保护皇上呢?

第三部分:李傕郭汜的部将。

这一部分极有可能,首先,本身是西凉兵,天生好战。

一个人的兴趣和性格是很难改掉的,正如他们就是天生的战士,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其次,部将们对李傕郭汜的倒行逆施已经忍无可忍,上文所说的王昌就是一例。

无原则的滥施权力就是极度的专政。

再次,王公大臣们的政治游说也使得这些部将看清了目前他们面临的形势,从替李傕郭汜卖命转移到效忠皇权。

最坚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

众怒难犯,李傕郭汜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了沉默中的爆发。

杨奉,李傕的大将,终于看清了李傕的面目,此人不除,天下不宁,力挽狂澜,舍我其谁?

对付李傕这样的人物,文臣的教育理念实在是太迂腐了,这样的人,通过说教能教育好吗?

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动武,揍他。

动武之前,首先要制定计划,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必须要团结同盟军,李傕的实力不可低估,要突然起势,利用对方的措手不及达到自己的目的。

杨奉首先联系了同是李傕部将的好朋友宋果,并且还取得了一个大人物张济的同情,关键时刻有了后备力量。

但事与愿违,在动手之前,计划泄露。

既然暗的不行,那就干脆明挑了吧。

起兵反叛----杨奉,宋果起兵带领自己的部队脱离了李傕的势力范围,自此,李傕的势力大大减弱,与郭汜平分秋色。

张济趁此机会,赶紧站出来,为李傕郭汜二人和稀泥:好了,好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事情到此结束,就这么着吧,这样打来打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老李你也别逮着皇上不放了,老郭你也把大臣们送回来,和平共处,共辅朝政,过去的事情,就当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李傕郭汜也自知谁都降伏不了谁,就坡下驴吧。

皇上终于走出了牢笼,看到了外边的世界,大臣们也临时松了一口气。

希望明天是个好天气。

这只是一个希望,或者说,这只是一个幻想。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10)

06

路在何方

皇上虽然离开了牢笼,但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皇上脱离了李傕的控制,自然想越安全越好,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快跑,至于往哪里跑还没来得及商量,先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再说。

但是,你越想绕开麻烦,麻烦越来找你。

当他们跑到新丰霸陵时,刚上了一座小桥,郭汜的军队在前面挡住了去路,站在桥头上,大声喊:

对面可是皇上吗?

我们郭大帅请皇上下车休息。

看这劲头,是要抢夺皇上啊。

紧急关头,又是杨琦脑袋转得快,用足了力气,大喊一声:皇上在此,谁敢近前,难不成你们想劫持皇上。

这句话可不得了,都是当兵的,犯不着为别人去违反夷三族的大罪,当兵打仗也是为吃饭填饱肚子啊,他李傕郭汜谁当老大跟我们没有关系。

但是,如果惹得皇上生了气,咱们就没命了,虽然皇上拿李傕郭汜没办法,杀几个小兵还是不用犹豫的。

撤了吧。

从这件事情上看起来,李傕郭汜对于放了皇上和大臣,于心不甘,又想抓,又想放,在这决定生死的问题上,竟然犹豫不决,没有一点政治头脑,更不会用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

要抓,就不能放,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达到维护国家正常秩序的目的。

要放,就不能抓,效忠皇权,维护社稷,做国家的栋梁之臣。

甭管怎么说,皇上暂时是自由了,但安全不一定能得到保障。

君臣相见,先理一下头绪,就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进行了研讨。

对于下一步的行动,不管是让关东军勤王,还是让杨奉保护皇上,

都可以暂且放一放,以后再讨论。对于当前的形势,大家没有丝毫的不同意见,很快就达成共识:此地危险,不宜久留,快走。

快走只是一种行动,方向才能决定成败,方向在哪儿呢?

往哪儿走呢?

皇上能去哪儿呢?

皇上当然要回家了,皇上的家在哪儿呢?当然在都城了。

那就回都城吧。

好,那就先说一下皇上的家----都城。

大汉王朝有两个都城,高祖刘邦始建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或前汉。

到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这是一个短命王朝。

在此之后,光武帝刘秀又夺取政权,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

也就是说,东汉的皇上一直都是住在洛阳的,但是,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执掌朝纲之时,受到关东联军的威胁,又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临走之时,一把火把洛阳烧得干干净净。

那么,按道理来讲,现在的皇上应该是住在长安的,但是,事实的情况是,皇上刚刚逃离长安。

综上所述,皇上无家可归。

就在众人彷徨之时,郭汜突然之间不彷徨了,他决定给皇上安排一个新家(这个愣头青啊,真没话可说了)。

他看中了一个地方-----郿,这个我们都知道了,那就是董卓当年为自己建造的巩固的后方。

让皇上住到这里,无论对皇上还是董卓都是一种讽刺。

郭汜之所以想到这个地方,真实的意图还是要把皇上攥在自己手中。

皇上的研讨会只能暂停了,赶紧跑吧,郭汜追来了,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啊。

君臣边跑边商量,就目前来讲,让关东联军勤王这种想法,连可能性都没有。

路途太遥远了,信息又不通畅,等到他们来了,皇上早就晒成萝卜干了。

况且,关东军中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皇上早已遇害。

即便消息送到,他们也会认为是西凉兵的阴谋诡计,从他们以前战场上的的表现来看,估计很可能就是按兵不动。

时间浪费不起啊,还是就近解决问题吧,只能投奔杨奉了。

不管杨奉心里有什么想法,但至少他现在是和李傕郭汜对立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好歹就是他了。

杨奉现在有自己的立场,既然跟李傕翻了脸,就应该效忠皇上,既然皇上求助于自己,那就是自己莫大的荣幸,既然这样决定了,就要持之以恒的走下去。

杨奉带兵出战郭汜,双方都是西凉兵,在冲锋陷阵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想法是不一样的。

郭汜这方面呢,尽管明知皇上不乐意,但就想把他抢过来,你李傕能控制皇上,我郭汜也能。

杨奉这方面呢,身负保护皇上的重任,何况现在皇上落难,就在身后眼巴巴地看着呢。

此时要打败郭汜,那就是旷世奇功,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将领有这样的想法,明显影响士兵的战斗力。

不仅杨奉知道,杨奉的士兵也知道,自己的战斗就是保护皇上。

并且,皇上就在那儿观阵,此时不卖命,何时卖命,以前打的仗都白瞎了,就看这一次了,冲啊。

这就是无形当中的巨大力量。

战役结果:郭汜兵败,逃亡南山。杨奉战胜,位极人臣。

胜者王侯败者寇。

终于争取到难得喘息机会了。

趁此休闲时光,一定要明确前进的方向。

杨奉,董承(皇上的岳丈)决定带皇上重回洛阳,说到底,长安是没法待了,洛阳才是东汉王朝的根基。

方向终于明确。

即刻动身,免生后患。

车驾急匆匆向东而行。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11)

07

天子东归(一)

杨奉,董承保护着皇上一路东归,恨不能插翅飞到洛阳,结束这颠沛流离的生活,整顿朝纲,重新振兴大汉王朝。

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却不知道后边来了追兵,更无法预测东归一路上的坎坷。

后边的追兵仍然是李傕郭汜,这是怎么回事?

他们不是刚刚把皇上和重臣放出来吗?

是的,是刚刚把皇上放出来,但是,马上就后悔了,又合兵一处,想重新控制皇上。

你说这是什么人啊,真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啊,早干什么去了,现在又成难兄难弟了。

即便杨奉董承心中再着急,但是,皇上的车驾说什么也跑不过李傕郭汜的西凉骑兵,就在弘农曹阳这个地方被追上了。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12)

弘农曹阳是什么地方呢,大体在今天的河南灵宝附近,我们看一下地图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地方恰好就处于长安、洛阳的中间,濒临黄河南岸。

当时,情况万分危急,杨奉知道,以自己现有的兵力,是万万抵不过李傕郭汜的西凉精兵,只有寻求救兵了。

弘农是张济的地盘,并且,自己跟张济的关系也还说得过去,找他帮忙看似不错。

但是行不通,其一:张济还没有决心与李傕郭汜彻底决裂;

其二:张济现在自身难保,粮食的缺乏正闹得人心惶惶,部队后勤供应不济,别说让士兵上阵冲锋,不发生内讧就不错了。

正规军找不到,那就找二流部队吧,先不管战斗力如何了,能上阵充个数就可以了。

幸好,就在黄河以北,曹阳的对岸驻扎着一支部队。

说是部队,其实就是白波起义军的余部。

白波起义军和黄巾起义军差不多,初期都是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以后,余部都基本上归顺了朝廷。

杨奉急忙派人到黄河以北联系白波军的领导人,还别说,白波军人数尽管不多,但领导人还真不少。

高级领导人就有三个----韩暹、胡才、李乐。

三人听到消息,马上带兵来助战。

帮手来了,大家齐上阵,大战一场,大败而归。

终归是杂牌军队,斗不过类似特种兵的西凉军。

杨奉的竭力反抗激起了李傕郭汜的报复心理,也不管什么皇上不皇上了,杀吧,大开杀戒,格杀勿论。

那些兵油子们能打又能跑,打不赢就跑,但是,手无寸铁的公卿百官就另当别论了,被西凉兵像切菜砍瓜一般残杀,纷纷倒地。

可怜这些帝国精英,寒窗苦读,忠君报国,最后无生无息的躺在这荒草野坡之中,成了孤魂野鬼。

跟随皇上的宫女们也只能四处逃窜了,能窜到哪儿去啊?

不过,她们没有死,西凉兵舍不得杀她们,都带回去了。

皇上的宫女都被当兵的霸占了,还有什么道理可讲。

士兵跑了,大臣死了,宫女抢了,皇上该去哪儿?

那就顺河东下吧,坐上船,沿着黄河,一直可以到达洛阳,这种想法是不错的,也是一种最近的路途,那就快走吧。

“不行,等一等。”

这句话是杨彪说的:我就是弘农人,此处的地形我非常了解,由此沿黄河向东,有三十六险滩,恶浪滔天。

经验丰富的船工也是提心吊胆的,莫说现在我们是败军,即便有军队保护,这条路也不适合皇上走啊,危险性太大了。

顺黄河走不通了,那就绕路吧,最近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黄河以北韩暹等人控制的河东郡了,先到那里落落脚吧。

那么,下一步就是北渡黄河了。

渡河。

谈何容易啊!

没有船啊,原因很简单,打败仗了嘛,俗话说,兵败如山倒,所有的军械物资都丢光了,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最后还是白波义军的大帅李乐亲自出马才找了几条船。

军情危急,也顾不得找条件合适的渡口了,就近渡河吧。河岸边杂草丛生,乱石嶙峋,根本就无路可走。

皇上只能下车步行,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岸边。

河岸太高了,距离水面有几米,站在岸边往下一看就晕了,皇上还是一个小孩子呢,根本就跳不到船上去。

董承就建议把马缰绳接起来,系在皇上腰上,从岸上慢慢地把皇上放到船上去,实在没办法了,皇上你就暂时委屈一下吧,保命要紧啊,没办法,皇上也只得同意了。

恰在此时,掌管车帐的一个宦官拿来了十几匹绢布。

众人一看,都很高兴。

赶紧用绢布制作了一个小型的步辇。

又从军中找了一个力大无穷的校尉,背着皇上一块坐进去。

就这样终于把皇上弄到船上去了。

皇上的护卫也赶紧上船,就那么几条船,也装不下多少人,其他人都在岸边等着,看着几条小船在风浪中晃晃悠悠向对岸划去。

等待的人都心急如焚,谁知道追兵什么时候到啊?

船怎么还不回来啊?

回来了,船终于回来了,上船,赶紧上船。

刚才有皇上在,每个人还尽力保持着一份矜持,一份风度。

现在啥也不要了,面子不值钱了,只要活命就行了。

争先恐后,也不用马缰绳了,也不用绢布了,直接往下跳吧,有跳到船上的,有跳到水里的。

跳到水里的又要付出第二次努力——爬到船上去,手指刚刚抓到船帮,突然,钻心的疼痛,船上的人正拿着刀猛砍他们的手指呢。

(其实,再不砍,船就翻了,往船上爬的人太多了。)

河水里漂着死尸,船舱了堆着手指。

乱啊!惨啊!

终于过河了,很明显,所有的辎重都丢失了,皇上也只能步行了,所有的后宫人员也只剩下皇后和贵人两人了。

一路上,走走停停,遇到村舍就借住一宿,迷了路就找当地人帮忙。

这一天走到大阳(属河东郡),杨奉、韩暹、董承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这样走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不走了,找个地方停下来吧,即便到达洛阳又能怎么样呢,那里早已经灰飞烟灭了,赶早不如赶巧,就在附近找个合适的地方住下吧。

兴平二年(195年),最终决定,临时定都安邑(河东郡的治所),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有趣,小小的安邑竟然阴差阳错的成了大汉王朝的都城,时间大概有一年之久。

08

天子东归(二)

既然临时定都安邑,那么安邑就成了政治中心,国家机构就要完备,政府工作人员就要上岗,国家机器就得开始正常运转。

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条件也不能满足啊。

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啊?

皇上坐的是牛车,连年的战乱使得皇上连匹马都找不到,就是有匹马,也先供应前线了,这倒无意当中继承了他的老祖宗刘邦的高尚情操。

马且如此,就别说人了,至于人才,那就更稀缺了。

自从逃离长安一直到现在,一路上坎坎坷坷,人才尽失。

现在皇上身边也就还有杨彪、韩融那么十几个人吧。

人虽少,但留下来的都是精华。

只能这么着了,只能让这几个人担负起重任了。

当然,目前还是以打仗为主要任务。

凡是战乱年代,都是重武轻文,反之,重文轻武。

所以,还要尽力拉拢现有的几员武将,给他们崇高的地位,让他们安心。

韩暹,被封为征东将军

胡才为征西将军,李乐为征北将军,上述三人与杨奉董承共同执掌朝政。

不过,此时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说,就是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张扬。

丁原的部将,吕布的好朋友,这是一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人,俗语叫“死板,一根筋”。

他听说皇上来到了安邑,就带领自己的兵马来保护皇上。

然而,他的意见和上述几位不一致,张扬的看法就是,安邑不适合做都城。

应该直接迎接皇上到洛阳。

很明显,杨奉等人没有仔细考虑张扬的话,张扬看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自觉没趣,也就带兵离开了。

张扬暂且不提,首先要稳定局势。

别忘了,河对岸就是李傕郭汜呢,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两人再跳起来吼一嗓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们讲和。

这一次的和平使者是韩融,韩融这一次出使功劳可大了。

韩融与李傕郭汜谈的其乐融融,回来的时候,领着被李傕郭汜抢夺去的宫女,还要回了被抢去的大臣。

更可乐的是,后面还牵着皇上的御马,拉着皇上的车辇,满载而归。

军事上的对立暂时消失了,但是,好时光没有过多久,更大的敌人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是什么敌人呢?

粮荒。

上文说到,杨奉在弘农抗击李傕郭汜的时候,弘农的实际控制者张济并没有出面,原因就是张济自己自顾不暇-----正在闹粮荒呢。

当时的弘农郡与河东郡相邻,情况都差不多,尽管就在黄河两岸,但仍然解决不了旱灾。

而此时,情况还要更加糟糕,又多了一项灾害----蝗灾。

旱灾加蝗灾就导致了粮荒。

现在出现了粮荒,最基本的经济问题都得不到保障,试想一下,士兵都吃不饱肚子,还能上战场吗?

还能打仗吗?

甚至再深想一下,还能遵纪守法吗?

穷苦老百姓不能遵纪守法,最多去偷偷摸摸,抢枪夺夺。

但是,当兵的如果不遵纪守法,那你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这可都是职业杀手啊!

还是上文说的张济,饿得实在不行了,领着自己手下的士兵到处去抢夺粮食,你想啊,在灾年粮食就是命啊,你来抢,就拿命来,张济被一箭射死了。

大汉的骠骑将军啊,为了一口饭,就这样死了,生活不容易啊?可见当时粮荒达到了什么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将指挥不了兵,兵也不听从命令,全乱了。

乱到什么程度呢?

政治颓废,甚至皇权都将失去了最后一丝尊严。

士兵如此,将领更变本加厉,诸将专权,动不动就挥刀杀人,甚至连皇上身边的人也敢杀,并且趁机扩充军队,凡是能够拿得动兵器的都要。

人员多了,就需要配备相应的官职,士兵、随军医官都提升为校尉。

专管刻印的工匠整天忙的都不得休息,还是供不应求,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用锥子快速的刻画两下就敷衍过去了。

官印都如此配备,如何能够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这是一帮什么人啊?

指望他们来匡扶社稷,实现中兴,那只能是梦幻之中的事了。

何况,此地粮食供应不足,不是都城的适宜之地。

鉴于此,杨奉、韩暹、董承还是主张继续向东,奔赴洛阳。

车队继续沿着黄河北岸向东缓缓而行,出了箕关(河南济源市西部),此时已经远离了安邑,离洛阳越来越近了,再走一段,向南渡过黄河就该到洛阳了。

希望就在眼前了,可是走不动了,离开安邑的时候正是闹粮荒的时候,本身就没有带多少粮食。

多年的战乱加上干旱,一路上都是粮食贫乏地区,征粮是没有可能的,能走到这里已经是极限了。

以此看来,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饿死在半路上是极有可能的。

为了不让他们饿死,特殊情况出现了,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张扬。

就在他们快要饿死的时候,张扬牵着马车,拉着粮食出现在他们面前。

真是及时雨啊,赶紧的,就在大路两旁,埋锅造饭,提水的提水,捡柴的捡柴。

张扬亲自把做好的饭端到皇上眼前。

你说此时的皇上如何看待张扬,一个很明显的动作就是:

一进入洛阳,马上封张扬为大司马。

在张扬的帮助之下,君臣终于走进了日夜盼望的洛阳。

洛阳还是洛阳,但早已不是昔日的洛阳了。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13)

09

移驾许都

从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焚毁洛阳,逼迫天子西迁长安,到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杨奉韩暹迎天子回归洛阳,皇上颠沛流离六年零五个月。

终于回到了洛阳,心中期盼的最终目的地终于到了,然而,希望也似万丈高楼一脚踩空,瞬间落到谷底。

六年前火烧洛阳的惨景还历历在目,现在更是荒芜一片,满眼都是残垣断壁,野草丛生,蛇鼠乱窜,到了夜晚更是鬼哭狼嚎,地狱一般。

要吃的没吃的,要喝的没喝的,要住的没住的,就这么个情景,该怎么办?

当时,杨奉、韩暹、董承主持朝政。

现在的问题是皇上也没有住处,这可不行啊!

赶紧找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有一幢房子没有烧掉,似乎是当年中常侍赵忠的宅院,也甭管是谁的了,就让皇上临时住在这儿吧。

还是张扬最体贴皇上,抓紧时间修理破败的宫室。

到了八月份,修建完毕,皇上立马搬了过去,并且赐名:杨安殿。

张扬算是成了皇上的红人了。

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比较令人纳闷:

皇上已经脱离虎口了,已经不再受李傕郭汜的控制了,为什么各路诸侯还没有来迎驾呢?

过去的时候可以说是恐惧西凉兵,现在就没法解释了。

对于这个问题,史书上有一句话:

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

不过,也有例外,皇上在到达洛阳之前,曹操也想到过迎接皇上,但没有实现。

当时他派曹洪带兵向西,迎接从安邑来洛阳的皇上,中途遭到其他武装的阻拦,只得无功而返。

这么说来,上边这几位,不管是杨奉、董承、还是韩暹、张扬能够来及时保驾,也算是忠臣吧。

曹操到底还是来了,他来到了洛阳,但是他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来的。

因为,他听见了几个人的声音——荀彧、毛玠、董昭。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14)

荀彧的话绝对出于公心:洛阳实在是不能住了,把皇上接到许,上可严格执行皇上的政策,下可顺应百姓的民心,公平合理的对待一切人和事物。

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称,只要曹大人你站得直,坐得正,别人就会信服。荀彧的意思就是,永远做大汉忠实的守护神。

毛玠的建议既简单又明了:奉天子以令不臣。

董昭说了句:“…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意思就是:要想成大事,就要让皇上移驾到许(今许昌)。

并且,董昭害怕曹操犹豫不决,还给曹操打气:洛阳残破,不适合皇上居住。

这下曹操明白了,干吧。

其实,曹操还真是有所顾忌的,他怕的就是杨奉,在当时带兵将领中,杨奉的实力最强,驻兵梁(地名),曹操不得不忌惮。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所有的这一切,董昭早就替他处理好了。

就在皇上刚刚到达洛阳的时候,董昭就假借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一封信,中心意思就是:我们联手一块干,你有兵,我有粮,咱们互通有无。

杨奉苦恼的就是没有帮手,所以,一拍即合,并且封曹操为镇东将军,费亭侯。

尽管如此,杨奉会同意移驾许都吗?

董昭跟曹操说了第二句话:要让皇上移驾到许,要找个合理的理由,就说洛阳没有粮食,许粮食丰足。

此外,董昭还向曹操转达了杨奉的为人:有勇无谋。放心吧,他不会起疑心,即便怀疑,等到他查明情况,我们的大事早就完成了。

曹操听从了这几个人的建议,力排众议,九月迁都许,称为许都。

自从董卓焚毁洛阳,一直到天子都许,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大厦将倾,生灵涂炭。

至此,曹操力挽狂澜,重建宗庙,恢复社稷,国家慢慢走上正常轨道。

10

最后的结局

按说,故事到这儿应该结束了,皇上回到了故都洛阳。

以曹操为大将军,采纳谋士建议,实行屯田,促进经济的发展。

军事上,曹操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央集权又得到了的巩固。

帝国从泥潭中又重新站起来,走上了正轨的道路,尽管走得非常蹒跚,也是在缓缓前进。

但是,故事当中还有很多人物,他们的结局如何,是悲?

是喜?

如果不说出来,如鲠在喉,干脆,一吐为快。

不过,你事先得有准备,历史上的事,绝大部分都是悲剧,喜剧很少,因为最终都是以死亡为结束。

那就先说一下李傕和郭汜吧。

李傕郭汜把皇上软禁在长安,自知犯下滔天大罪,不可饶恕,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加强自己的实力,以来保护自身安全。

自从天子败于曹阳,万般无奈之下,暂住安邑,两人就知道坏事了,皇上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可就不得了了。

如果回到洛阳,召拢关东袁绍等旧部,有了兵马钱粮,有了统一指挥,势必会一雪当年长安之耻。那是皇上啊!

掌握政权之后,一发怒,那还了得。

李傕郭汜两人想的不错,皇上真想宰了他们两个,以解心头之恨。

但是有一点他们没有想到,那就是皇上没有掌握政权,掌握政权的是曹操,不过,谁掌握政权对他们两人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曹操也想杀了他们。

曹操想杀他们的原因与皇上的想法就有点不同了,曹操不仅想为皇上报仇,更重要的是,他想借助这两人的首级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最终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

反正甭管怎么说吧,李傕郭汜两人的人生之路就要走到头了。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与各路军阀的争斗中,腾出手来就把李郭二人收拾了。

可见此时的曹操与几年前的曹操已经大不一样了,实力大增了,今非往昔了。

他派出将军裴茂,率领军队一路进攻李傕郭汜,势如破竹。

李傕被杀后,人头被送回洛阳,高高的悬挂在八尺杆头,整天雨打风吹,烈日暴晒。

另外,还有附加条件:夷三族。

就是父族,母族,妻族统统杀光,一个不留。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15)

郭汜跑了,跑到了郿坞,他还惦记着郿坞呢!

说真的,我觉得郭汜逃跑的目的地是对的,除了郿坞,再也找不出什么坚固的城郭或工事了。

幸亏当年董卓有先见之明啊,城池坚固,粮食富足,那就守着吧,反正你们也攻不进来。

但是,郭汜忘记了坚固的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他忘了当初铁三角是怎样破裂的了,猪脑子啊,不长记性啊。

进了郿坞,还没来得及安稳几天,部下五习搞突然袭击,砍下了郭汜的脑袋。

这未必不是裴茂反间计的成果。

李傕郭汜,用短暂的生命换取四年(192年-195年)的疯狂,不值得,真的不值得。

还有张济,我们上文也介绍过,张济命不好吗,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吃了上顿没下顿,怨天怨地都没有用,只能出去抢夺。

这一次抢夺的地点是南阳,抢夺是会流血的,是会付出代价的,这一次代价有点大了,张济本人也被射死了。

张济死了以后,部属都归于他的侄子张绣。

还有杨奉、韩暹和董承,这三人的功劳确实大,就在皇上成为孤家寡人的时候,设身处地,生死不离的保护皇上,随从皇上经过曹阳之败,北渡黄河,是跟皇上一块从患难中走出来的。

临时定都安邑之时,就是这三人主持大政方针,后来又迎送天子回归洛阳。

所有的这一切,明辨是非的天子心底里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他未必保护的了他们,因为,直到现在,甚至一直到将来,他还要把自己的傀儡角色扮演下去,人生有时候就是由不得自己。

进入洛阳之后,韩暹留在了洛阳,杨奉带兵驻扎梁地。

后来,曹操把都城迁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韩暹当然不服:你跑出来充什么大鸟,皇上遭难的时候你在哪儿呢?话虽这么说,但是杨奉不在,自己实力不行啊!

赶紧把杨奉找回来,二人合力共同进攻曹操。

然而曹操又耍起了阴谋诡计,不是正面迎击,而是转头进攻杨奉的老根据地梁。

杨奉,韩暹见丧失根据地,胜利无望,向东投奔袁术去了。

而袁术当时正在跟刘备打得火热呢,突然之间来了这么一支生力军,赶紧把他们派到前线去攻打刘备。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16)

刘备绝不是什么大善人,阴谋诡计也不比曹操少,见杨奉来了,赶紧笑脸相迎,就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根本不像战场上的敌人:来来来,朋友来了有好酒,我们又没有什么恩怨,别替袁术卖命了,我们有话好说,坐下来商量商量。这是要谈判啊。

杨奉一来觉得他们之间确实没有什么恩怨,二来呢,谈判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争斗的好方法。

就坐下来了,坐下来就被捆起来了,捆起来也就被宰了。

杨奉,也是一时的英雄豪杰,但是比起厚黑学的鼻祖,还差得远呢。

杨奉一死,韩暹就落单了,心灰意冷,算了,不干了,这么多年以来,打来杀去真没意思了,回家吧,过一分安生的日子吧。

他最终也没有回到家,在回并州老家的路上,死于军阀混战。

一了百了。

董承没有离开皇上,从长安到安邑,从安邑到洛阳,从洛阳到许都,他一直跟着皇上。

因为,他是国丈,皇上的岳父,他认为,有皇上罩着,没有什么事摆不平。

同时他也知道,皇上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处于权力中心,他要力所能及的帮助皇上把握住皇权。

董承计划秘密联络人员,除掉曹操,使皇上重新掌握权力,计划是这样的,皇上把旨意写在一条衣带上,由董承带出宫来,带领人员搞政变。

这就是历史上的“衣带诏”案件。

但是,这个计划跟往常的计划类似-----流产了。

当然,国丈的身份没有保住董承的性命。

杨奉、韩暹、董承等人与曹操之间的权力交替,是一种利益之间的再分配,势必会造成矛盾。因此,他们的被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另外,我们不能忘了张扬这个循规蹈矩的人。

张扬在皇上饥饿的时候送来了粮食,在皇上居无定所的时候修建了杨安殿,亲自护送皇上进洛阳,被封为大司马之后,慷慨陈词,落地有声。

他说:皇上是天下人共同的皇上,我们都是为皇上服务的,在洛阳,你们公顷大臣出谋划策,辅佐皇上,那是你们的职责。

我在这里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我的任务就是在京城外面阻挡打击敌人,捍卫国家的安全,不能贪图京城的繁华而忘记了忧患。

然后,毅然带领军队离开洛阳,驻扎野王。

张扬驻扎野王(地名)之时,正是曹操进攻吕布的时候。

咱们上面说过,张扬和吕布关系不错,就想趁此机会援助吕布,不成想,还没有行动,就被部下杨丑所害,带着他的人头到曹操哪儿邀功领赏去了。

对于张扬,有一点好人不得好报的感觉。

还有几个人,简单说一说吧。

胡才、李乐留在了河东郡,后来胡才被仇家杀害,李乐病死。

韩遂在战乱中势力越来越小,最后逃到金城,被部将所杀。

马腾到了许都,最后被曹操满门抄斩,仅留马超一人逃亡,最后投奔刘备,死于西蜀。

汉献帝说的最牛两句话(汉献帝和一锅肉的故事)(17)

11

后记

故事讲完了,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但是,我们不能悲观,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

不管你有多么大的本事,也不管你的威力是否是一手遮天,随着时间的发展,你终会消亡,最终会有人来取代你。

那些后来的弱小者,也许就是在踏着你的脚步前进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变得坚强,变得强大,变得一手遮天,所以,又有了取代他的后来者。

强大者重视弱小者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理想,弱小者理解支持强大者的帝国策略。

套用司马光的一句话: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枝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枝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报而国家治安。

只有这样,历史才能前进,否则,不进而退。

汉献帝:我吃那锅肉,别人看我也一样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