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

人人要劳动 事事为利人

——来自西充县张澜故居的静思

文/丘梓岐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1)

1872年4月2日,张澜(1872–1955)出生于原四川省南充县中和乡张观沟村的一户佃农人家,1911年参与保路运动,1926年参与创建并担任国立成都大学的首任校长。1941年继黄炎培之后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张澜从小就养成了谨守节俭,不畏艰苦的美德。他吃饭时可以不抛舍一粒米,上街赶场不花大人一文钱,“二十余年中破衣赤足,习以为常”。22岁之前没有穿过新衣新鞋,衣裤鞋袜总是补丁重补丁。所谓“百姓笑破不笑补”为张澜一生所遵从。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2)

△作为文化学者,前往朱德(1886—1976)元帅老师张澜(1872—1955)故居参拜,是多年来的心仪。

壬寅夏日清晨,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位于西充县莲池镇观音堂村张澜故居。这座占地4000余平方米,始建于清代的复式三合院建筑,坐西向东,青山环绕,翠竹拥抱,如圈椅将故居紧紧包裹。其中,正房后面的山峰最高,这样的地势,让张澜故居显得气势不凡。故居正面水田一波碧池的妆点,也让张澜故居平添了几分灵秀。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3)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4)

张澜故里核心区的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方方正正的雕塑。从它简单朴素的外形,不难联想到张澜先生的为人品行,它就是取张澜先生的字来命名的表方石。表方石全用青石堆砌,高有6.83米,宽3米。底座设计为83厘米,寓意张澜先生有83岁高龄。底座上波澜状的花纹寓意先生的“澜”字以及波澜壮阔的一生。表方石正面刻有毛泽东(1893—1976)主席对张澜先生的高度评价,“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为什么毛主席会把张澜先生比作天下最伟大的老人呢?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5)

张澜先生可谓是三朝元老,也是最早的一批民主人士,虽然出生在清末,还考中秀才,但身上全然没有清朝遗老风气。他领导保路运动,推动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后来带领民盟为国家和平民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张澜者得天下。许多的革命同志都非常敬重这位老人,张澜先生字表方,“表老”也是包括毛泽东、周恩来(1898—1976)、朱德等同志对张澜先生的尊称。表方石背面是张澜先生的孙女、原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的题词,"表里如一,方正做人",这八个镏金大字,是张澜先生字表方的涵义,也是他一生为人做事的真实写照。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6)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7)

故居后面是“竹林书院”,它是在张家原有两亩原生态竹子的基础上打造而成。据说,张澜父亲曾在此设讲坛教书育人,后来讲坛被拆了,留下了这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紧邻表老故居的“民盟陈列馆”。中国民主同盟主要由从事教育和科技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1943年张澜发表了著名的《中国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代表了各民主人士的心声,得到社会各界响应。1944年民盟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正式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这次会议选举了张澜等人为民盟中央领导人,张澜为民盟主席。

史载,国共谈判之后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张澜先生向毛泽东提议将国共关起门来谈拢的事情公之于众,以免蒋介石(1887—1975)以后翻脸不认账,并愿意以个人名义发表致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公开信,以促进两党和平建国。听到这个建议,毛泽东同志不由得感叹说:“表老真是名不虚传的‘川北圣人’,您是老成谋国呀!”。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8)

走出民盟陈列馆,故居前方有两方清澈的池塘,遍种青莲,名为青莲池,莲花自古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誉,在这里建青莲池,是要人们学习先生清正廉明的官风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张澜先生无论为官大小,都两袖清风。有几件事比较典型,一是张澜先生在民国时期任四川省省长,应酬从不开支公费,离任是欠了大笔银两,是他母亲卖掉祖业帮他还清的债。二是手握重金无钱医病。1947年10月国民党宣布民为“非法”团体,勒令自行解散,否则便行逮捕。许多民盟负责人避往香港后,国民党当局称张澜“勾结中共,投靠苏俄”,下令“不任其逃出国境”。张澜此时年近八十,重病缠身,却把秘密参加民盟的西南实力派龙云(1884—1962)刘文辉(1895—1976)捐来的大批经费全部转移,以致无钱就医。上海虹桥疗养院仰慕张澜之名收他免费入院。三是周总理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张澜能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张澜婉言谢绝说:“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这就是《开国大典》那幅油画上看到的张澜的形象。四是当时国家给张澜分配了一套规格很高的大四合院,可是他拒绝了,只住在一所很小的房子里。他的小脚夫人刘慧征亲自劳作,还种了一些家常蔬菜。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9)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10)

故居旁边有一“民盟林”。整个园林主要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民主同盟的特色主题,包括民盟中央林、各省市民盟林两大板块。民盟中央林以种植梅树为主;各省市民盟林则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选择樟树、栾树、脐橙、枇杷作为主要基调树种,并间种各省市代表性的树木花卉作为特色绿化组团,最终形成两大林区,即景观林(栾树、樟树)和经果林(脐橙、枇杷),表达“彰显正义、春华秋实”两大主题,体现张澜先生一生方正做人,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民主事业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11)

穿过民盟林,便是张氏祖坟所在地。在张澜先生留学日本的时候,64岁的父亲张海楼逝世,随后安藏于罗家沟的古楼山。后来张澜的母亲王氏安葬于此。张澜为父母撰写的碑文上记载了父亲的情况:“先考秀才公为吾祖扶九公之长子,原名文倬,更名本清,别号海楼。世居南充张观沟,少勤学,举秀才”。“耕读传人”的家风和父母的勤劳朴素影响了张澜一生,即使他身居高位,依然清廉质朴。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12)

离开观音堂村时,回首遥望张澜先生身着布衣长衫,长髯翩然,目光深邃,面容慈祥的塑像,忆起80年前(1942年)张澜作《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顿时百感交集,改革开放以来,多少人因为不遵循历史逻辑,丢弃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走上了歧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想做官的张澜被选为共和国副主席。当时来自解放区的一些同志看表老戴瓜皮帽,穿长衫,一副遗老的样子,表示反对。结果朱德公开讲话:“讲到革命,诸位没有一个有他早的。”从辛亥革命,到反袁世凯,再到冒着杀头的危险组织民盟,拒绝参加伪国大,彻底地孤立了国民党、蒋介石,“大家哑口无言”。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13)

1954年5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当众称赞说:“表老,你是一面旗帜,插到哪里就起作用。而这个作用是别人起不到的。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致故乡的正能量(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14)

张澜先生溘然长逝67年(1955年逝世)了,但他依旧活着。他做人做事上,始终“一介不苟取,一介不苟与”。他叮嘱儿子张乔啬无论是在以后的工作还是生活中:第一要把思想搞清楚,事事为人民服务,来建设新社会新国家,而不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归结点;第二要改变作风,要有谦虚、谨慎、勤劳、节俭,“总之,人人要劳动,事事为利人,而不是只图自利。”

张澜先生70岁还严以律己,他“立德立行、一以贯之”的优秀家风,带给我们感动,带给我们敬佩,带给我们骄傲与自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简介

丘梓岐,原名丘国荣。著名党建研究专家,人文学者。著有《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共产党人学习观》《看似寻常—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圳思考》《周易与做人养生》等。

原创:丘梓岐

编辑:张英超

文章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 “今日头条--热心海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