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剪纸张晓林(他将京派剪纸当作一门干到老的手艺)
张晓林将整个身子伏在一张小圆桌前,这是他结婚时花了30元买的,他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虎年创作主题剪纸作品。以往的每一个剪纸作品,张晓林都是在这张圆桌前完成的,剪纸是一门中国民间手工艺术,张晓林作为京派剪纸的传承人,从开始学剪纸到现在已经有60余年了。
京派剪纸传承人——张晓林。受访者供图
剪纸是一门用剪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民间艺术,人们将剪纸作品用来装点生活场景,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普通的红纸被剪刻成特别的纹样,为沉寂的北方注入活力。
作品的核心是文化故事
创作十二年生肖之作,是首都互联网协会与首都网信办联合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一个春节大拜年活动,需要张晓林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前创作一个时年的生肖主题作品,从2010年开始,今年用虎生肖主题作品作为收官之作,张晓林说:“这是我最满意的一幅生肖之作。”
张晓林将这幅收官之作,取名为《百兽(寿)之王 福(虎)海寿山》,整幅作品装裱后长1.5米,宽69厘米,他说:“作品装裱的尺寸也是很讲究的,为了展现作品的美感,我会精确到个位数,有零有整。”这幅虎年之作,从构思到完成,花了张晓林一周的时间。
张晓林创作的虎年收官之作《百兽之王 福海寿山》。受访者供图
在创作过程中,几乎所有时间都是为作品服务的,光是构思,张晓林就要用去一半的时间。他说,要创作一幅剪纸作品,首先要找到民间故事,比如虎生肖。张晓林介绍,老虎作为十二生肖中的第三位,威武雄壮,是勇猛顽强的百兽之王,在民间传说中,虎生肖是天宫中玉皇大帝的殿前侍卫,曾被派往民间镇管山林、驱除东海水怪。“所以说,虎生肖是霸气的,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是驱魔降妖、镇宅辟邪的神兽。了解它的故事后,我就能把这些相关的元素放进我的作品中。”张晓林说。
根据虎生肖的民间传说,张晓林创作出了《百兽(寿)之王 福(虎)海寿山》。首先在取名上,张晓林就注入了自己的巧思。他说:“老虎,是百兽之王,兽,谐音‘寿’,而福,谐音‘虎’,正好对上,寓意着虎年有福有寿。”而作品中,张晓林更是注入了许多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他选择一只幼虎作为画面主体,配以祥云和如意,“小老虎形象能够更加生动,所以我特别设计了一个顽皮的老虎,生机勃勃。”张晓林还在画面中,加入了一些古时候皇家御用的图样,比如水和三座山组成的图样,他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一些贵族能使用的图样现在也能应用在剪纸上,让百姓也能用。
有时候忙起来,张晓林会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为的是能够反复打磨,而不是草草结尾。“这次收官之作我很满意,因为我做了更多细节上的处理,整幅作品很完整。”
剪纸是一门干到老的手艺
自六岁开始同父母学习家传的京派剪纸手艺起,张晓林手拿剪刀已经有62年了。剪纸不比其他手艺,张晓林认为,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模仿的手艺。“尤其是剪纸,它是一种简单的关系,就是红纸和白纸,白纸上画图样,和底下的红纸一块剪出来。”但是,剪纸又是不可复制的。张晓林说,京派剪纸与其他剪纸的不同,就在于其精细,“很多做剪纸的都是靠着别人的样子,反复去制作,但一旦这个状态成了常态,剪纸这门手艺就变成机器也能做的事情了,模仿和复制不是真正的剪纸艺术。”
构思、画稿、改稿、下剪子……张晓林分配给每个步骤的时间,是公平的。他认为,构思一幅作品,是打基础,画稿、改稿,则是不断求精的过程。张晓林说:“我每次做作品,都是要精益求精的,有时候一根细线的弧度也要改很多次,才能在下剪刀的时候有把握。”在反复修改和调整下,张晓林做出的剪纸,总有着他自己的味道。“剪纸不只是学样子那么简单。”
张晓林喜欢在夜里剪纸,四周只有某些不知名昆虫的叫声,反而能让他沉得下心来。做到精细,对他来说还不够,他说,创新能力才是成就剪纸作品的关键。2019年,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的首映礼上,张晓林的剪纸作品被当成了礼物送给了卡梅隆。“剪纸就是一门干到老的手艺,我需要不断吸纳新的故事和元素,不断创新。”
退休后的张晓林,总是要被各大单位和学校邀请去上几节课。在他的剪纸课上,永远是四个大字的板书——剪纸入门。张晓林说:“剪纸这门课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够学会的,步骤就那么几步,但每一步做起来都不容易。”
张晓林会将课堂的内容分两部分进行,前半堂课用来讲构思和创作,后半堂课就让学生跟着自己带来的剪纸图样学习,他心里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于是总会在课堂上强调:“如果对剪纸有兴趣的,一定要接着学和练,我的课只是带着入门而已。”
艺高人胆大
张晓林从来不会拒绝来客的要求,按行话说,这叫艺高人胆大。
“剪纸的要求,我从来没有拒绝的,我自己也喜欢挑战,难度越大我越喜欢琢磨,什么元素我都敢用。”21年前,为了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张晓林自主创作了一幅作品《奥运之光照中华》,这是一幅巨型团花剪纸,用纸140张,面积有90平方米。
张晓林创作的巨型剪纸作品《奥运之光照中华》。受访者供图
“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一下申奥,但又想一般的剪纸作品肯定不行,就想出了设计制作一幅大型作品的想法。”为了创作这幅巨型剪纸,张晓林在家附近租借了一间大会议室,几乎每天的凌晨两点,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定好了目标,我就只管奋力干。”张晓林携全家人花了三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他请来单位的十几名同事,帮助他将剪纸完全摊开,“剪纸太大了,需要很多人一起用力,一不小心撕坏了,整幅作品就白费了。”剪纸完成了,张晓林从楼上往下看,90平方米大小的剪纸平铺在地上,人在边上显得特别小。
张晓林携众人展示《奥运之光照中华》。受访者供图
后来,这幅作品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张晓林就将它无偿捐赠给了北京申奥委,后收入体育博物馆。像这样的挑战,张晓林从来都只有迎难而上,他说,纹样是最丰富的,同时也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变形,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进步和提升。
如今,依托于数据库,张晓林也一改以前的收藏习惯,将自己感兴趣的纹样录入进电脑中,方便调取。他说:“我出门坐公交车,看的都不是风景,脑子里想的全是这个图案不错,可以用在以后的作品中。”张晓林除了收集纹样,也喜欢自己设计作品,他将剪纸中三角、圆形、花边等基础图案进行组合和变换,如今创造出了130多个基础纹样,张晓林说:“有了这些素材,可以扩大我的创作空间,也能更容易实现我的想法,达到想要的效果。”
以剪刀代笔仍在战斗
张晓林开始接触剪纸,是因为母亲。他说:“我小时候喜欢画画,也没有刻意去学,当作一门兴趣渐渐就上手了。”过去,村子里总会有些红白喜事,便会请剪纸手艺人帮忙,贴个窗花或者是画个纸人,张晓林说:“不可能靠这个赚钱的,更多是吃一顿饭,剪纸是成不了谋生手段的。”
在48岁之前,张晓林是有工作的。后来,他从单位辞了职,平日里就靠参与一些展会活动赚钱。张晓林说:“一张红纸能值多少钱,最开始一张A4纸大小的剪纸,也只能卖三十元,年底能卖得好一些,但是对家里生活来说,还是很难保证的。”整整十二年后,发了退休金,张晓林才有了剪纸之外的生活补贴。
张晓林应邀进行剪纸展示。受访者供图
传统艺术在张晓林看来,并不是一件大众化的事情。“我认为艺术是很个人的表达,一旦它成了规模,有了商业的加入,就少了原先我们追求的东西了。”一面是商业化的困境,一面是对艺术的坚持,张晓林不愿在剪纸这件事上缩减时间,他说:“剪纸就跟做文章一样,我是以剪刀代笔,创作更多作品。”
2014年,邻居家的一场大火,熏黑了张晓林住了很久的平房,他搬了出来,租住进了小区的楼房里,但不再在墙上挂自己的作品了。他说,他在等一个平房搬迁的机会,一间宽敞明亮的工作室,一个足够宽大的工作桌,是他对未来艺术生活的所有期待。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危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