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

提起“诗豪”刘禹锡,大家立刻会想到他的《陋室铭》。

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1)

刘禹锡《陋室铭》

这篇被清人吴楚材、吴调侯收入《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是在怎样的人生体验中写出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穿越到1230年前的大唐首都长安,看看在那里能否找到答案。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长安街头站着一位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这个不满十八岁的倜傥少年来自河南荥阳,自称“中山靖王”刘胜是其高祖。他就是大唐才子刘禹锡。

刘禹锡来国都长安游学,备考大唐“进士”,他要进阶朝廷命官序列,大展宏图,留名青史!

在长安刘禹锡邂逅了被誉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文坛领袖韩愈。很快,这位荥阳公子凭借真才实学成为长安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21岁的他和好友柳宗元的名字一起被刷到了“皇榜”上,步入自己设定好的人生轨迹。

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2)

为获取入仕资格,刘禹锡再接再厉参加“博学鸿词科”考,再次榜上有名,惹得一群“名落孙山”的“科考落榜专业户”一阵羡慕嫉妒恨。

不仅如此,年少才高的刘禹锡又报名参加了国家级“公务员”考试,顺利通过吏部选官考试,23岁担任人人羡慕的“太子校书”。

然而,世事难料。正在人生的红地毯上平步青云的刘禹锡,突然被王叔文和王伾发起的“永贞革新”改变了人生轨迹。

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3)

原来,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这个在太子位上等着老爸皇位整整25年的李诵终于熬出头了,可他却在一年前突然中风,失语了。

病中即位的唐顺宗尽管连用说话都费力,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两位恩师:王叔文和王伾。他把国家管理的大权交给了恩师“二王”。

王叔文一向赏识刘禹锡的才华,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提携他,如今大权在握,立即任命刘禹锡任职屯田员外郎,参与国家财政建设和管理。同时,王叔文授柳宗元礼部员外郎职。于是,刘禹锡和好友柳宗元一道参与到王叔文的改革浪潮中,成为“革新集团”核心人物。

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4)

可惜,唐顺宗仅在龙椅上坐了186天,就被宦官集团拉下皇位,坐在“太上皇”的交椅上靠边站了!

王叔文被新皇帝李纯赐死。王伾刚抵达被贬地不久病死。年纪轻轻、踌躇满志的刘禹锡和好友柳宗元等8人被李纯贬到边远之地任小官,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中的受害人,毁掉了他一生的政治梦想和安宁生活。

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5)

刘禹锡在荒蛮的朗州任司马十年。而他刚回京都就写诗讥讽当权者,再次遭贬,一晃又是十多年。年过半百的刘禹锡终在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任一名地方“鸡毛官”——和州刺史。

和州策姓知县见刘禹锡是个贬官,存心欺负他,不按套路出牌,不按规制在衙门里给刘禹锡安排三间房舍,而让白发苍苍的刘禹锡住城南临江三间破房。他把刘禹锡本该享有的生活待遇剥夺了。

刘禹锡虽懒得计较,但心里也不滋味。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诙谐小诗贴在门上:

江畔观白帆,涛涌思争辩。

壮哉刺史府,阔临和州南。

策知县看到这首藏头诗中,刘禹锡用“江涛壮阔”四字自喻胸怀似江涛般壮阔与辽远,暗喻知县这等小人物不值得计较。内心恼火的策知县立即让刘禹锡搬到城北,房子只给一间半,比之前更加破旧。

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6)

刘禹锡看新居门前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河堤杨柳依依,顿时兴起,挥毫又写一首幽默小诗贴在门上:

杨柳堆烟河水平,和州三月绕半城。

三间居室变间半,自古平阳犬欺虫。

策知县自然知道在我国古代称老虎为“大虫”,这明摆着是刘禹锡在用“虎落平阳被犬欺”讲述自己到和州的遭遇,暗骂自己是一条仗势欺人的恶狗。

策知县气得暴跳如雷,立即亲自出马,在和州城区最破败的地方找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把椅子的斗室给刘禹锡居住。

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7)

今安徽和县刘禹锡陋室

这个房子小就小点,可策知县居然命人在刘禹锡的门前几步远的地方放上一块大石头。那意思也摆明说:看你还能每天看到江水白帆、河水堤畔、杨柳堆烟吗?看你撞到大石是否回头?

刘禹锡这次也真的生气了。他不写讽刺小诗了,而是提笔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和激情,一气呵成创作了名垂千古的《陋室铭》。

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8)

第二天,刘禹锡又任性一把,拿出微薄的俸银找人把《陋室铭》刻在门前大石上,让过往百姓都能知道策知县的德行。

这次策知县欺负刘禹锡的事情被闹大了,不仅和州百姓都知道,连京都长安的官员也都在传看刘禹锡的《陋室铭》。自此,策知县再也不敢欺负刘禹锡了!

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虎落平阳遭犬欺)(9)

刘禹锡《陋室铭》石刻

刘禹锡的《陋室铭》全文诗人仅有八十一个字,却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凡读过之人,无不把其中的每一句都牢记于心。可以说:这是一篇经典的励志演说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