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姓排名(天下第一姓)
《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的汉族姓氏多达11969个,《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中国人初次见面,常常会客气地问一声“您贵姓?”那芸芸众姓,究竟谁家才是真的贵姓?
对门老李说:“自然是李姓天下第一。俗话说老子天下第一!老子他就姓李。”
楼上老赵马上反驳:“不然。有书为证,你看《百家姓》,赵钱孙李,老赵家早就排第一了。”
隔壁老王也表示不服:“老王家人口最多,天下第一姓名副其实。”
…………
其实都不必争。要说这天下第一姓,既不比人多,也不凭从前的皇族地位,靠的是“万世师表”。最有文化的人排第一位:
孔姓。老子的学生天下第一。
孔子像
(一)天下第一姓
孔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5位,按目前人口计算排名第98位。虽然从排位来说不算大姓,但从孔子算起,孔氏家族繁衍2500余年,已传八十代,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至今保存完整。在全国范围内,孔子的后人达到三百多万人,成为组织最严密的家族。孔氏是中国唯一在这么长历史时间里宗脉未断且谱系清晰的世家大族,而且不管哪个朝代,都得到皇室尊崇。孔子的封号“公”“侯”“师”“圣”“王”拿了个遍,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指的都是他老人家。
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阙里街,有孔氏家族的府第“孔府”、奉祀孔子的“孔庙”以及孔氏家族的墓园“孔林”。“三孔”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三孔”历两千余载而不隳,见证了一个世所罕见的家族绵延故事。
孔子一生主要是做一个好老师,并非大富大贵,所倡导的儒家学说也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种声音而已。但孔子死后却声望渐隆,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终于成为影子帝师。孔子的后裔也承他余荫倍享尊荣,汉高祖十二年,皇帝册封孔子的第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皇帝进一步封孔子第四十六世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自此这个称号代代世袭,直到民国24年(1935年)为止。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所以说到“贵姓”,孔家要是称天下第二,就没人敢称天第一了。
曲阜孔庙大成殿
(二)“北孔南孔”的分合
尽管孔府得到历代皇室庇护,但也遇到过天下大乱连皇家都自身难保的时候。1127年1月,金兵攻陷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又掳徽钦二帝北去,史称“靖康之难”。侥幸躲过一劫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随后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是为南宋开端,也是史称“建炎南渡”的世族大迁徙的开端。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也顾不得宗族祖居了,携着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随赵宋皇室南迁,后来奉旨定居浙江衢州,重建宗庙。从此孔端友一支就成为孔氏南宗,衢州也被孔氏称为“第二圣地”。占领了中国北方的金朝为笼络人心,在曲阜另立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为衍圣公,由是孔子后裔南北宗分立。
元朝灭南宋后的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欲召南宗孔洙回曲阜袭封奉祀,孔洙以先代庐墓在衢州为由辞让。衍圣公爵位后来由北宗的孔治继承。元仁宗延佑三年(1306年),认定孔宗愿之后孔思晦是北宗长支,封孔思晦为衍圣公,此后一直北宗世袭。南宗方面,在将近两百年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册封孔子五十九代孙孔彦绳为正八品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至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崇圣典例》,保留衍圣公爵位,改南宗五经博士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国民政府北伐后,衍圣公孔德成自觉世袭爵位不宜存于民国,遂于1935年主动请求政府撤销爵号,国民政府于是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2009年,孔子第七十九代孙孔垂长袭封。
孔府“衍圣公”名号,从创立至废止达880年之久(1055-1935年);若包括唐玄宗设立的文宣公之位,达1116年之久(739-1935年);若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创设世袭的奉祀君爵位算起,更是长达2130年。如此超长待机能力,全世界也仅此一家。
1944年10月,南宗奉祀官孔繁豪去世,无子,以其二弟孔繁英长子孔祥楷受封。1949年,孔祥楷未随国民政府迁台,南宗奉祀官世职遂废。
1960年10月,曲阜孔庙为国庆活动,向衢州孔庙借走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孔子夫妇楷木像。这一借就没再归还。辗转八百多年后,这对传说为子贡所雕的孔子夫妇楷木像,终于回到了故里。圣像若有灵,当惊世界殊。
孔子夫妇楷木像
(三)“真孔伪孔”的真伪
据说南北朝时代孔府曾发生过一件奇案。
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拨鲁郡五户人家给曲阜孔子后裔作“扫洒户”,其中一户后来改随主姓,名为孔景。五代后梁时,孔景的后裔孔末竟起了坏心,杀害了孔子第四十二代嫡长孙孔光嗣,俨然以孔子后裔自居。孔光嗣的独子孔仁玉当时才九个月大,幸得其母张氏抱回娘家,被外祖父张温藏匿起来,逃过一劫。这一事件被称为“孔末乱孔”。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有知情人上奏朝廷禀明孔府事变经过,于是明宗下令诛杀孔末,任孔仁玉为曲阜主簿,主孔子祀,两年后又加封为“文宣公”,险些断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仁玉被孔氏后代尊为“中兴祖”。孔仁玉为报母家救命养育之恩,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
此后孔仁玉的后裔均同居于孔庙内,称为“内院”,世称“真孔”或“内院孔”。孔景后代称为“外院”,世称“伪孔”或“外院孔”。
然而2008年孔仁玉的墓被打开后,在其墓志铭等物件上都没有找到“孔末乱孔”一事的任何记述。按理说此事令孔仁玉九死一生,还关系到孔府中兴这么大的历史转折,怎么样也得有个记载交代。考据起来,“孔末乱孔”故事最早出自元朝衍圣公孔思晦,此前并无任何史料记载,所以这事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说不定是孔府家族内部支派争权,有人编撰了这个故事来警惕后人也未可知。
以前只听说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他们两个“大圣”难分真假,谁曾想“衍圣公”也要贴防伪商标呢?可见圣人之家也有瘆人的地方,“诗礼传家”的冠冕,难掩暗戳戳的剑影刀光。
孔仁玉墓志铭
(四)孔氏名人
孔氏第一名人当然就是孔子了。孔子在后世地位究竟有多高?宋人有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才是真的“红太阳”、“红宝书”啊!环顾世界,都找不出还有哪位先贤得到过这么至高无上的评价,甚至对于牛顿这样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人们想到的评语竟也是“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
在孔子圣人光焰之下,其他孔氏名人难免有些暗淡,但实际上也有不少孔家人影响深远。
——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所著《中庸》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子思上承孔子,下启孟子,在“孔孟之道”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被尊为“述圣”。
——孔安国,约西汉武帝时人,孔子十二世孙。相传他得到了藏于孔府墙壁中的“古文”经典,开创“古文《尚书》”学派。
——孔融(153~208),字文举,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为北海相,后拜大中大夫。因为爱议论时政,终于触怒曹操,被杀。相对于这些成年后血淋淋的残酷,小时候的孔融更令世人怀念:
四岁时孔融创造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后世的小孩子吃水果时都难免犹豫一下,不好意思挑个儿大的;
十岁时孔融到洛阳拜访名人李膺,对门卫说声“我和李大人是亲戚”就进去了。李膺问他是哪门子亲戚?他说:“我祖上孔子是您祖上老子的学生,所以咱们也算是世交啦。”有位叫陈韪的客人后到,听别人说小孔融这么会说话,就浇了一盆凉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毫不客气怼了回去:“想必您小时候就了了吧?”
然而毒舌能辩的孔融最后就是死在好议论上,临死又创造了一个成语典故。孔融被抓,问抓他的人说:“希望只治我一人的罪,两个小孩儿可以保全不?”小孩子却说:“父亲大人难道看到过覆巢之下有完卵吗?”聪明淡定如此,令人悲伤如此。
——孔颖达(574—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人,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是唐初经学家,奉唐太宗命编撰《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读过儒家经典的朋友对“孔颖达疏”这四个字不会陌生,疏就是注解的意思。古人读书好难,原文读不懂,就要读后人的注,注又不明白,再来读疏。如今的衡水中学读书考试那么厉害,说不定是孔颖达这位解释大师在天保佑。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所著《桃花扇》被称为古典戏曲“四大名剧”之一。今人常爱引用的感慨中混杂一丝嫉妒甚至幸灾乐祸的评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就是出自《桃花扇》。
——孔令辉,当世孔家最有名的,怕要数这位赢得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男单“大满贯”的乒乓国手了。日本蝴蝶公司用他名字命名了一款球拍——“蝴蝶孔令辉”,外国媒体赞他“Kong is King”,却总是让我想起那只巨大无比的猩猩之王King Kong。无论如何,孔家能称“王”的,除了孔子文宣王,就是这位乒乓之王。
电影版《桃花扇》
(五)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相比于历史上其他世家大族,孔氏无疑是最为幸运的一个家族。其他世家无论当初如何人才辈出富贵骄人,都难免很快凋零,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常态。姓氏对于其他家族而言,已不再具有强烈的宗族传承意义,而只是一个普通公民的名字而已。
为何无论汉族还是非汉族在取得政权后都愿意继续维护孔氏这个家族?
其实不管哪个政权,都要寻找一个能得到最大多数人认同的意识形态,一个能稳固统治有效管理社会的秩序依据。儒家学说对“礼乐”纲常秩序的重视正合统治者心意,“仁恕诚孝”的价值观也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所以对于帝国而言,儒家学说正是上下皆宜的“普世价值”。孔氏家族是两千多年来帝国的精神象征,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是国民思想共同体的重要凝结核。古代中国虽然不是“政教合一”,但“政教相依”则维系了几千年,这正是孔家得以绵延不断的根本原因。当儒家名教最终跌落神坛,“天下第一家”才渐渐褪去头顶光环。
司马迁著《史记》,孔子传列入“世家”,比肩王侯。这位太史公感慨地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事实证明太史公好眼光,孔子远不止传十余世,而是传近百世而不坠。可以说孔子以一人之力,庇荫子孙两千余年,这是多少帝王“万岁”之家都求而不得的功业。
遥想远古之时,子在川上,广袖飘飘,极目长河,喟然兴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他自己都没想到,似水流年并未淹没他,一介老夫子竟至不朽。不得不承认,长远而言,思想的力量终究胜于权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