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宦官叫太监(阉人和太监有什么区别)
提到古代太监,大家都会想到例如刘瑾、魏忠贤还有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都被“净身”过,并且是皇家专享的服务人员。而除了太监,他们还有宦官、阉人等称呼。可你知道吗?其实这三者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
《龙门飞甲》陈坤饰演的西厂提督太监 雨化田
今天我们来聊聊宦官、阉人和太监到底有什么区别。
宦官三者称呼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宦官”。
宦,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从宀从臣,即为家臣的意思。因此,早期的宦官并不完全等同后来的太监。
宦官最早可能出现在商周时期,大多数的诸侯国都设有宦官。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 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 。”
到了秦汉时期,宦官势力在皇权膨胀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秦朝最出名的宦官就是赵高。
赵高并不是像后世所说的被阉割的太监,而只是因母亲获罪而被改为贱籍的罪人。因为其出色的书法以及对法律的熟悉,从而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并且还让他去教公子胡亥学习,这才为后来的“沙丘之变”埋下了伏笔。
《神话》张世饰演的宦官 赵高
秦国除了赵高之外,还有一个著名宦官嫪毐。因为他深受太后的喜爱从而权倾朝野,也因此被封为长信侯。
由此可见,此时的宦官还是属于一个正常的官职。只不过不是在外朝开府建衙的外臣,而是专为皇室服务的近臣或者内臣。因此,宦官还有中官、内官、内臣、中臣等以示与帝王亲近的称呼。
《大秦赋》叶项明饰演 嫪毐
阉人阉人的称呼则极为直白,就是指那些被阉割后的男性。
最早的阉割并不是做宦官的“手续”,而是一种刑罚。早在商朝时期,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出现了这种刑罚。这种刑罚被称为“宫刑”或者“腐刑”、“阴刑”。
宫刑是一种仅次于大辟之外的最严厉的惩罚。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施了宫刑的人就等于断了人家的香火,因此这种刑罚的侮辱性也是极强的。
在商、周、秦、汉时期,被施行宫刑的人也只是类似于被惩罚服刑的人。刑罚之后虽然会被人侮辱称为“阉人”,但实际上并不影响他们在朝中任职。这里面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家族自他父亲司马谈就是汉朝太史令(史官)。汉武帝元封元年成功封禅泰山,司马谈作为礼仪指定官也参与了这场大典。只可惜因为身体原因,司马谈未能参与封禅。司马迁赶来洛阳,接受了父亲司马谈的嘱咐。日后被武帝封为太史令,继续完成司马家族史官的使命。
太史公 司马迁
后来,李广之孙李陵再一次出击匈奴的过程中被俘投降。朝臣都痛骂李陵叛国,只有司马迁为李陵发声。后来公孙敖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反击汉朝,武帝一怒之下杀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因诬莣之罪按律当斩,可他为了完成父亲修史的遗愿,选择以宫刑赎身苟活。武帝感其诚意,便继续让他做太史令。
正是司马迁如此忍辱负重地坚持修史,我们才能看到史学著作《史记》并了解到先秦时期的那些故事。司马迁如此行为正如他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对于太史公而言,死亡就如鸿毛一般无足轻重,但修史的使命才是心中的泰山!
宦官是什么时候等于阉人的呢?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和对抗外朝的丞相权力,武帝开创了中朝制度。相当于在内廷又建立了一套行政秘书体系。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少府所管理的尚书令、侍中等内朝秘书人员,但还有一个重要的职务是常侍。
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因感慨先汉后期外戚当政对皇权的威胁,因此开始培植身边的秘书来限制外戚和外朝官员的权力。而皇帝身边最近的秘书就是宦官。而刘秀为了进一步防止外朝与内朝勾结,宦官和朝官勾结,便又颁布了一个诏令: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汉光武帝 刘秀
也就是从这开始,历朝历代的宫中为皇室服务的宦官便清一色的使用阉人了。
使用阉人的好处除了可以防止秦国宫廷秽乱的情形,阉人作为被世人嘲笑的群体,更会将自己依附于皇权来获得地位。也是自此开始,宦官势力的强弱就与皇权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直到宦官制度最终消亡。
也是因为东汉开始宦官全部成为阉人的缘故,东汉末年曹操的家族才会不断地被那些名门大族所嘲笑。因为曹操的祖父曹腾就是宦官。
那你会问了,既然东汉的宦官都是阉人,曹操是哪里来的呢?
《新三国》陈建斌饰演 曹操
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当年是曹腾花十亿钱买了个太尉之职才有了曹操的世家身份。当然,曹操祖父曹腾的父亲曹节也是宦官,还做过中常侍的高官。
太监太监的称呼出现得很晚,要从宦官的机构和官职讲起了。
在先秦时期,宫内就有管理宦官的机构了。西周朝廷中设有司宫、寺人(那是的阉人又称“寺人”)。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宦者令,是属于九卿之一少府的从属机构。
到了东汉时期,皇帝为了制衡外朝和外戚开始重用宦官。宦官最高的职务便是中常侍,是由常侍演变而来,是皇帝的贴身秘书。皇后的宦官秘书称之为“大秋长”,曹操祖父曹腾就做过此官。直到此时,宫中宦官名义上的管理机构还是少府。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由十常侍宫廷政变招致董卓进京,由此引发群雄并起、东汉灭亡
隋朝时宦官机构的重要转折点。
隋朝设置内侍省专门管理宫中宦官。内侍省内设有内侍等官职,管理包括尚食、液庭、内仆、内府等机构。唐朝改内侍省为内侍监。长官称监,副官称少监。管理的机构和隋朝相似。很多人说,因为副手为少监,相应的主官就是“大监”。这就是后来太监称呼的开始。实际上还是有失偏颇的。
唐玄宗时期的大宦官高力士为李白脱靴
唐后到了宋辽时期,辽国仿效唐朝的机构称呼,将宫中的机构改称为“太监府”。这才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太监”的称呼。
当然,太监府并不是管理全部宦官的机构,而是其中之一。只不过所有的“监”都设有“太监”一职。自此之后,太监逐渐成为了宦官的代名词。
明代的太监制度要说古代太监制度的黄金时期,必须要看著名的明朝厂卫制度。
明代宫廷中宦官不设总管机构,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虽然我们说二十四衙门是宦官管理的机构,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主官必须是宦官。
明代北京城 二十四衙门位于皇城东北侧区域
二十四衙门中最为核心的是十二监。十二监具体是指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司礼监。
司礼监是掌管皇城之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的部门。从职级而言与其他十一监同级,但从职权而言则是排名第一的。内有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司礼监提督等等。翻译翻译,司礼监除了管理皇宫礼仪之外,还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皇帝每天批阅奏章极为辛苦,司礼监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皇帝口述誊写成奏折的批复或上谕、圣旨。再由掌印太监盖章发布。
后来随着明朝皇帝懒政放权,司礼监从听皇帝口述写奏折,变成了替皇帝来拟奏折。到了一些太差劲的皇帝时期,司礼监连给皇帝过目的手续都省了,直接替皇帝办公了。
《大明王朝1566》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和众秉笔太监
明代“皇权”和文官阶级“相权”之间斗争的激烈程度,绝对在历朝历代中算得上是一流的。而明代宦官正是借着皇权的膨胀,为自己在朝局之中谋得了一席之地。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百官的治权和皇帝的皇权争夺国家统治地位的斗争也就失去了中间屏障。皇帝为了制约文官系统,只得依靠宦官或外戚。
宦官集团的衰落随着明代最后一个著名太监王承恩跟随崇祯帝吊死煤山,宦官集团也基本告别了政治舞台中心的位置。有清一代,没有一个宦官可以对朝局产生任何影响。
清代的内廷制度最开始是沿袭明代,由顺治朝宦官吴良辅提出。由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监(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杖局、织染局(经局)十三个部门组成,统称“十三衙门”。
《少年天子》李建义饰演 吴良辅
顺治十五年,吴良辅与外廷官员勾结贪污受贿。虽然顺治帝有颁布宦官不得干政的谕令,但由于他宠信吴良辅而宽纵他。只可惜顺治帝没两年就去世了,等康熙帝一继位,朝廷立刻就发布了吴良辅的罪行。最终,吴良辅被孝庄太后以“变易祖宗制度”的罪名给处死了。
吴良辅死后,清政府为了防止宦官势力做大而裁撤了十三衙门。另由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组成了内务府,专门管理内廷一切事物。由于八旗包衣属于旗主的仆人,其在政治上必须依附旗主。而上三旗的旗主就是皇帝,因此内务府虽没有宦官管理,但依旧是皇帝最信任最亲近的机构。
内务府位于皇宫外廷 三大殿西侧
清朝之所以没有出现皇帝利用宦官来制约朝臣,主要是因为皇帝完全可以利用满汉、八旗等政治身份来进行制约制衡。而八旗制度相较于宦官制度还更好用、更放心。没有了皇权支持的宦官根本没有参与政治的资本。
最终的消亡自先秦时期开始,宦官作为历朝历代政治斗争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他的出现和灭亡都是围绕着皇权而发生的。历史上“宦官坏的多”似乎成为了一道铁律,提到他们大多都不是什么好印象。
然而宦官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封建皇权无限扩张所滋生的畸形产物,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皇帝或者是皇权。因此,当1912年结束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后,宦官也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孙耀庭1902年,天津西双塘村的一户贫农家庭,有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孙家喜得贵子然而并没有让他的父母有半分喜悦,因为孙家只有区区七分地,根本难以维系这个家庭。后来孙父、孙母带着几个孩子去村里私塾先生家做长工佃户,才算勉强活了下来。可到了宣统年间,私塾先生也破落了。孙家沦为了乞丐。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剧照
为了生计,孙家决定为孙耀庭进行阉割,以求能够送入宫中寻个差事,也好养活自己。然而手起刀落,孙耀庭虽成了阉人,可没多久清王朝就灭亡了。
国家都没了,宫中自然也就不会再招收太监了。孙耀庭无奈只得忍受旁人欺凌的目光,默默地等待机会。很快,清廷为了维持自己在紫禁城中最后的奢华和尊严,不顾社会反对再次公开招募太监。
1916年,已经阉割过的孙耀庭在托人介绍下,几经周转终于成功入宫成为了太监。
进了紫禁城的孙耀庭并没有资格伺候主子,而是派去九堂副统领。后来因为勤劳肯干,终于被指派去伺候端康太妃。后来皇后婉容处缺人,他又被调去那里。在这儿,他终于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九五之尊——宣统皇帝溥仪。
莫少聪饰演 太监来喜
1924年11月,在孙耀庭入宫八年后,遭到了人生中最重大的变故。这月5日,直奉大战中胜利的冯玉祥进入北京城。他下令赶走了逊帝溥仪,所有在宫中当差的宫女、太监也全部被赶出紫禁城。
在北京举目无亲的孙耀庭想到了天津老家,可家中哪里会容得下这个阉人。遭到无数的辱骂和排挤后,孙耀庭只得再次回到北京住到了万寿兴隆寺。
虽然清室抛弃了他,可他却依旧愚忠于溥仪。当他得知溥仪在长春再次登基后,不顾千难万险跑去了长春,再一次伺候起那位“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时逢战争时期,即使溥仪也不能保证餐餐吃好,更何况这些无人在乎的太监呢?
北长街的万寿兴隆寺
于是病痛难忍的孙耀庭再次被抛弃,只得再次回到北京。
在北京万寿兴隆寺,一共有数十位太监和孙耀庭有着相似的遭遇。他们有的还有点钱,于是置了些房产、地产做些租房的生意艰难度日。就这样一直熬到了解放。
北京解放后,新中国对于这些饱受历史摧残的残疾老人给予了最大的关心。很多有劳动能力的人还可以参加工作。孙耀庭因为读过四年私塾便参与负责全市的寺庙管理工作,以及六年的出纳工作。每月还能领到35元的工资。
太监又称为“中官”。出宫的太监聚集在此互相帮助,因此聚集成“中官村”。解放后更名为“中关村”
到了晚年,孙耀庭住进了北京广化寺直到1996年去世。他的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在1988年改变成了电影,由著名影星莫少聪饰演。
随着孙耀庭的去世,在中国出现两千年的宦官群体彻底消失在了茫茫历史长河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