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凤凰湖梅花(婺江梅)
“婺剧走到今天,我刚好碰到了好时候。我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摘得的梅花。”楼胜的这番获奖感言令人印象深刻。确实,婺剧遇上了好时候,浙婺青年演员更是遇上了好领导、好团队。
楼胜
这一届浙江婺剧领导班子特别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梅花奖”获得者杨霞云、楼胜,“白玉兰”主角奖得主陈丽俐,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得主巫文玲、陈建旭……80后演员人才济济;“白玉兰”新人主角奖得主李烜宇、张莹,浙江省“新松计划”一等奖得主周宏伟、宋宝端、陶永晶……90后梯队也不遑多让。如今,浙婺形成了以60、70后为中坚,80、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苗子组成的三个梯队。行当整齐、男女并重、亦文亦武,浙婺的人才储备令同行羡慕。
杨霞云
浙婺之所以有今天,与他们的三个维度特质息息相关。
纯粹
“在这里,我可以纯粹地做一件事。那就是演戏。”巫文玲是楼胜的同班同学,也是《断桥》一折中白娘子的扮演者。说起浙婺这几年所取得的成绩,她说自己总结不出什么,只觉得大家都是在纯粹而专注地演戏而已。
巫文玲饰演白素贞
巫文玲说,进团以来,似乎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戏演好。刚开始有机会演白蛇,她还担心自己水平不够、演绎不到位。然而,每次排练,陈美兰老师都会在舞台下陪她练习,从人物内心到外化招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有时为了把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一个低头的细节表达到位,她会给我们分析讲解人物性格,并且一遍遍示范,经常一教就是大半天。” 巫文玲说,每次看到她在舞台下坐着,就无比安心。
巫文玲还反复提到,好好演戏,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会有。这似乎也成了团里人的一个共识,因为除了演戏外,其他的杂事,团里的领导和后勤人员都会帮他们考虑到。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让行业内专家都津津乐道的比赛奖金标准。15年前,浙婺的一出折子戏在省里比赛获奖。当时团里经费非常困难,为鼓励群众演员的积极性,浙婺给演员的奖励是:一等奖100元,二等奖200元,三等奖300元,未获奖者400元。奖项越低,奖金越高,为什么?究其原因,是知道群众演员不易,付出的努力同样多,但在舞台上始终是一个陪衬者、无名者;而那些得奖的主要演员,会在以后的晋级、评职称、荣誉评选中获得更多机会。“你看,连这么细致的方面领导都考虑到了,我们还需要担心什么呢?”所以,在浙婺人眼里,没有小角色,每个人都会尽全力做到最好。
陈建旭
陈建旭算是入行较晚的青年演员。初中毕业才开始学婺剧的他,因为对戏曲的热爱,以及有一大批热情的观众而坚持了下来。进团以后,陈建旭的演出机会很多,当然都是从小角色演起。浙婺每年有数百场演出,平均一天要演近两场。好演员是在舞台上摔打出来的,以演代练,以排代训,演员们处于满负荷的状态,自然出人才。“我就是从舞台中一步步磨砺成长的,用《狸猫换太子》这部剧足以说明。” 陈建旭说,他从最初出演剧中的小皇帝赵祯,只有两场戏两段唱,到后来四场戏的八贤王,再到如今贯穿全场的领衔主演陈琳,在浙婺,只要你足够努力、优秀,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好角色。“专注演戏、钻研演技,哪怕小角色也能给整部剧增光添彩。”
包容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是婺学的主要思想之一。婺剧也是如此,高腔、昆曲、乱弹、滩簧、徽戏、时调六种声腔,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浙婺非常鼓励团员多学多创新。对于正当盛年的优秀人才,剧团会为他们量身定制代表剧目,助力他们参加各项赛事交流学习。他们制定政策,鼓励大家提高学历和文化理论水平,不定时请戏曲名家来院为青年演员上课;把在戏曲唱腔上有特长的演员送到音乐学院进修声乐;又把多位艺术骨干送到戏剧院校学习导演、编剧和作曲。“我希望院团里多成长一些专业人才,更期待多涌现一批复合型人才。”院长王晓平说。
《白兔记》陈丽俐饰演李三娘
陈丽俐应该算得上是复合型人才,婺剧、越剧、昆曲、话剧,甚至流行歌曲,她都信手拈来。“我兴趣爱好广泛,虽不能样样100分,但我一定尽己所能做到90分。”陈丽俐说,90分是给自己留出向上的空间,这样可以把每次的演出当作新的学习提升机会,平常心对待。
或许正是她的这份好心态,让她在2016年有机会跟朱元昊老师联袂登上央视春晚。“知道消息的时候,我蒙了,没想到陈美兰老师会把这个机会让给我。” 陈丽俐说,每次遇到类似的机会,浙婺的前辈们都不是抢先,而是优先推荐年轻人上台锻炼,让她十分感动。这也是她愿意从一个收入相对更高的剧团转而来到浙婺的很大原因,“这里的氛围很好,演员们都愿意互相成就。”
婺剧新生代演员李烜宇是一位老生演员,师从婺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朱元昊。今年29岁的他,既喜欢婺剧又喜欢京剧,爱唱戏,也爱演戏。23岁时,他就因扮演婺剧《红灯记》中的李玉和,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去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新年戏曲晚会上,李烜宇再挑重担,担纲主演《信仰的味道》中陈望道一角,和婺剧名家陈美兰分饰母子,备受好评。
《信仰的味道》李烜宇饰演陈望道
在他的表演里,我们总能看到婺剧和京剧两者的融合。“剧种不同,但戏理是相通的。京剧就是从婺剧、昆曲等老剧种中汲取营养而发展起来的。我喜欢上它们不仅不矛盾,而且还能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李烜宇说,和名家同台演出,让他收获很多。
“作为一名演员,无论在什么阶段都不应故步自封,学习、实践、自省,这是我遇见的所有老艺术家秉持的理念。”李烜宇说,浙婺是他圆梦的地方,从大学二年级辍学下海到今天,院领导和同事对他很是包容,不断给他机会,总是鼓励他积极尝试创新,发扬婺剧“集大成”的特色。“能在浙婺无疑是幸运、幸福的。我不敢称是千里马,但王晓平院长的确是伯乐。”
传承
这几天,浙婺练功房内,《括苍山下》《箬寮风雷》和《血路芳华》等多部剧目同时在排练,无一例外都是90后挑大梁,有的主演还是四级演员,配角里却有10多名国家一二级演员。
在编排新剧目时,起用优秀青年演员担当主演,在浙婺早已形成默契。其中,《箬寮风雷》就是由1998年出生的叶路成主演的剧目。入团不到9年,他已经参演了20多部戏,有3部担纲主演的大戏。
叶路成
“能有如今的成绩,跟我的老师分不开。”叶路成说,还记得自己去年排演《李渔别传》的时候,因为要将李渔一角从少年演到中年,压力很大,多亏当时缠绵病榻的周越桂(已故)老师经常关心。为了让他演绎得更精彩,90岁高龄的周越桂一有空就盯着他排练,一声叹息、一句尾音、一摆手、一转身都细细指导。“没法到现场,她就通过手机观看我发送的视频进行指导,还会让家人帮忙录制视频回传给我教唱。”
这样的景象,在浙婺很常见,从浙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这一荣誉就可见一斑。浙婺有一大批老艺术家甘当绿叶,乐于给年轻演员配戏,随时指点帮助年轻人成长。他们满腔热忱为婺剧事业作奉献,成为振兴婺剧的重要力量。
陈美兰
更别说,婺剧领军人物陈美兰。她在40岁左右正年富力强时就开始力推新人,手把手教学,倾囊相授,这不仅是艺术传承,更是一种精神传承。“作为婺剧艺术工作者,回顾这些年来的工作经历,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要有‘四个有’,即‘有人’‘有戏’‘有艺’‘有市’。”陈美兰说,“演员的艺术生命是有限的,婺剧的艺术生涯是无限的,要保持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就必须要有新人,婺剧要发展,就要靠新人不断接力。“作为一位婺剧前辈,我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多精力放在婺剧下一代演员的发现和培养上,必须做一块婺剧传承坚固的基石。”
朱元昊
朱元昊表示,婺剧是个大家庭,婺剧好了,婺剧人才能好。婺剧需要新生力量,需要前辈演员做好“传帮带”,这样才能保持蓬勃的朝气。
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梅花绽放在婺剧舞台上!
来源丨金华新闻客户端 金华日报
作者丨夏斌婷 苗青
编辑|叶耘华
校对 | 朱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