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尽信书不如无书相关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我们今天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于尽信书不如无书相关的名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于尽信书不如无书相关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关于尽信书不如无书相关的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我们今天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意思是:

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要保持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单从字面上来看,这话无疑说得很对。

书籍虽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如果我们奉其为教条,唯书本是从,那就成了书呆子,必将导致思维僵化,丧失判断力和创造力。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下》。但大部分人恐怕并不清楚,孟子这句名言的立论背景!

首先,孟子在这里所说的“书”,不是泛指的书籍,而是专指一部经典——《尚书》。

古人著书是不加标点的,如果加上标点,孟子这句话的原文其实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即是《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及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也是儒家最重要、最核心的经典之一。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对这部权威经典也敢于怀疑,这种治学精神当然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后,孟子接着说: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经过,其中有大量杀伤,乃至于“血流漂杵”。

这一点,和儒家推崇周武王为圣者仁王的主张是不符合的。

在孟子看来,周武王统帅的是仁义之师,仁义之师不战而屈人之兵,天下无敌,以“至仁”讨伐“至不仁”,怎么会如此残酷血腥?

所以,他主张总体上否定《武成》篇,只“取二三策”(当时古书是写在竹木简策上的)。

也就是说,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主要是针对《尚书》中的《武成》篇而言的。

可问题是,自古以来,但凡战争就难免杀戮,你要否定《武成》篇的记载,证明周武王手上没有沾血,就应该拿出确凿的证据来。

仅仅一句“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又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满足美化圣人的政治需要,便置历史真实于不顾,凭主观武断否定典籍的记载——这样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显然是不可取的。

对此,著名史学家杨宽先生曾指出:“他(孟子)这个毁灭《武成》的主张,对后来儒家有深远影响。”

西汉景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壁墙中发现古文《尚书》十六篇,其中就有《武成》。

“这是个古书的重要发现,因为内容不合儒家的政治标准,没有人传授和作注解,到东汉初年《武成》先亡佚,其余十五篇到(西晋)永嘉之乱也全失去了。”

儒家按自己的政治需要来编选古文献,《武成》篇因不合他们推崇的“文、武、周公之道”,便遭拒斥而失传,当真可惜!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关于报仇这件事,你听老子、孔子还是孟子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