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的来历是什么(马踏飞燕到底是什么)
1971年9月的一天,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陪同外宾访问兰州,在参观甘肃博物馆时,他突然被一件造型独特的文物所吸引。
这件文物的主体是一匹正在奔驰的骏马,只见它四蹄离地,只有右后蹄踏在一只正在飞行的神鸟上。
而这只神鸟十分震惊地扭头观望。就这样一匹飞驰的骏马和一只翱翔的神鸟,以一种不可思议而又无比梦幻的造型,将见过无数珍贵文物的郭沫若先生深深地吸引。
于是,根据这件文物的造型,郭沫若先生为它取名“马踏飞燕”。
随后,这件文物不仅参加了北京举办的国宝文物展,而且还在以后的岁月中多次前往不同的国家进行展览,所到之处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赞赏目光。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首批国务院禁止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的故事。
马踏飞燕的发现地雷台1号汉墓
01.马踏飞燕被发现
1969年9月的下旬,甘肃武威新鲜公社的社员们像往常一样来到了雷台祖庙的南侧,进行战备地道的挖掘。
这个防空洞他们已经挖了一个多月,挖掘的深度也有9米多深,正当他们挥锹铲土时,一位农民突然发现他的铁镐碰到了一个硬物。
当他拨开这层土时,他看到了一堵清灰色的砖墙,于是这位怀着好奇心的农民把眼前的这堵砖墙砸开一个大洞。
他拿着手电向洞里照去,结果洞内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于是,他赶忙招呼其他社员,大家看到后也是震惊不已,在商定之后,决定一起进入洞内仔细查看。
在闪烁的手电光下,社员们惊讶地看到在砖块铺成的地面上不仅放着成排的生有绿锈的假车、假马和假人,还有大量的古钱币铺在地上。
于是,一位胆大的农民拿起身旁的一件假马用手掂掂,感觉这东西还是有些分量,再用手敲敲,发出铮铮的声音,他惊喜地告诉大家,这可是值些钱的青铜马。
于是,大家兴奋地将这一地的车马一股脑的全都放进随身携带的麻袋里。
出了洞口,大伙儿便把这些东西放到了村大队的库房里,想着过些时候把它们卖到废品收购站,然后给村里买头可以犁地的大牲口。
废品收购站的人还没有来,但是在雷台发现古墓的消息却在武威沸沸扬扬地传开了。
党寿山
当时,正在威武文化馆工作的党寿山无意中听说在雷台有农民挖出铜人马的消息,他便连忙赶到村子里。
在他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村民们同意带他来到发现古墓的地方。党寿山沿着农民挖的洞口,进入到了雷台的地下。
刚把身子探进去,党寿山就看到洞内满地都是铺地钱,凭着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经验,再加上农民们对雷台墓地下的描述,他马上判断出,这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古代墓葬。
在他的要求下,农民们又带领党寿山来到了他们堆放这些车马的库房。一推门,党寿山立刻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
雷台汉墓部分出土文物
库房里堆积着数量巨大的文物,而这些文物看起来又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于是他立刻对这些文物进行了清理、登记,并且将它们全部转移到当地的文庙中进行妥善保管。
甘肃博物馆
1970年,这批文物被送到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经过清理,雷台墓中共出土珍贵文物230余件,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其中,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件马踏飞燕就位列其中。
铜奔马
02.马踏飞燕被修复
马踏飞燕又被称为“铜奔马”,它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铜奔马,奔马昂首嘶鸣,疾足奔驰,三足腾空,一足踏于飞燕之上。
其实,马踏飞燕刚出土时残缺不全,马头和马尾上的几缕鬃毛已经脱落,马脖子上还有好几处大小不等的小洞。
另外,除了踏在飞燕上的马蹄没有损坏外,其余的三个马蹄的蹄心都是空的,这种损坏程度,的确让看到它的人们感到心痛。
于是,甘肃博物馆决定将这件马踏飞燕送到故宫博物院,交由著名的青铜修复专家赵振茂先生进行修复。
赵振茂先生是老北京“古铜张”的第三代传人。他从15岁开始学习铜器的各种修复,23岁的他便学成出师。
凭借着天资聪颖与刻苦学习,赵先生不仅学会了青铜器的修复,而且还掌握了陶器、玉器、铁器、漆器、壁画等器物的修复。
当这件破损的文物被送到赵先生手中时,他也被古人巧妙地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所折服。
他下定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把这件伤痕累累的珍贵文物恢复原有风貌。
首先,赵先生将文物清理干净,将马头、马尾脱落的鬃毛洗到茬口见新,然后用锡焊的方法进行连接焊实。
他再把马脖子上的小洞清理干净,将铜锡进行精准配比,然后用合成的铜锡剂把洞口填平,再仔细打磨平整。
对于马蹄心的空洞,赵先生将土与一些章丹红用胶调好后,放入马蹄心进行填充。修复后的马蹄心,看上去和马踏飞燕原来的铸模泥土相差不大。
凭借赵先生多年的文物修复经验和精湛的文物修复手艺,将一件损坏情况十分严重的文物神奇修复。
03.马踏飞燕被质疑
从马踏飞燕被修复、参展之后,关于它的质疑声就一直不断,主要集中在“马”“鸟”“人”“墓”这四个关键点上。
首先,人们对奔马的种类提出疑问。很多人认为飞燕之上的奔马,不是普通的马。
有可能是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也有可能是神马“天驷”,还有可能是西汉文帝刘恒在代国为王时,从这里带回的“紫燕骝”。
更有可能的是青藏高原出产一种叫做“特勒骠”的良马。据说这种马奔跑的姿势也是“对侧步”(俗称顺拐),就是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踔(chuō 跳起,凌空)。
其次,人们对马蹄下的“飞燕”也提出质疑。马踏飞燕听着虽美,但是,却少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由于飞鸟的造型有些抽象,所以专家们的意见也不统一。因而,这只飞鸟又有龙雀、乌鸦、飞隼等别称。
还有,人们对墓主人是谁也提出质疑。根据墓中出土的“五铢”钱、物件上“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有专家认为墓主应该是曾任武威郡左骑千人官职的东汉人张君。
另外,还有张江、张绣、张轨、张骏等说法。
最后,就是对这座古墓的所属时代提出质疑。
不同的专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座古墓葬属于汉魏、西晋、晋末、前凉时期,其中,西晋墓一说影响最大。
关于铜奔马,众专家众说纷纭,各有各的依据,究竟怎样,我们静等水落石出之日。
1985年,国家旅游部门要确定中国旅游的标志,铜奔马因其独特的造型并象征古代中国的开放和包容,获得与会人员一致同意而通过。
马蹄声里去如烟,踏雪留痕双眸转。
飞度千层崇山岭,燕来穿柳又一年。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