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叫江南贡院(江南贡院的故事)

为何叫江南贡院(江南贡院的故事)(1)

“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这是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撰写的楹联,悬挂在江南贡院的龙门牌坊两侧。

位于南京夫子庙学宫东侧的江南贡院,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如今是中国最大的反映科举考试制度的专业性博物馆。无数莘莘学子曾在这里激扬文字、崭露头角,从这里开启了为官之路,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运行千年,凝结出了科举文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江南贡院,一起聆听它的故事。

被称为古代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度,比此前任何一种选官制度都更加公平与公正。科举制度,打通了寒门子弟通过努力进入仕途、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为国家吸纳精英人才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江南贡院曾占地30万平方米,考生号舍多达20644间。为了防止徇私舞弊,古人在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针对考生、考官、考场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规定。

为了保证考生报考材料真实,人品德行合格,古人设计了多种制度,如廪保制度、联保制度、派保制度等。即使考生以后出仕为官,如果在这一环节出了问题,保人仍会受到牵连,并被治罪。

廪保制度是由领到国家助学金的同乡秀才、地方官员、四邻作保,因为他们对于考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最了解,所以最有发言权。联保制度是由一起考试的五名考生相互作保,如果发现某考生有问题但其他人没有报告,其他人将承担连带责任。派保制度则是由官府派遣与考生无亲无故的外地人,悄悄在考生住处附近租房,监视考生的日常起居生活,看他有没有不好的习惯,甚至会故意找考生的“茬”,看他反应如何,以此考察考生的人品德行。

为了确保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杜绝科场舞弊,古人曾从考官人选、委派方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主持乡试的官员,称为主考。主考分正主考和副主考,由皇帝亲自选派。同考官的职责是分房阅卷,故称为房官。清代,除顺天府之外各省的同考官,起初在本省科甲出身的官员以及邻省进士出身的推官、知县等人中选任,从雍正时期开始,不准选用本县现任知县,只能由邻省在籍候选的进士、举人中,选拔品行和学识皆优的人来担任。又因为“两省接壤之地、居址相连,不无亲朋往来,素相交好”,为避免发生“暗通关节”,进一步明确规定附近三百里者不得咨送。

主考官赴任时,不许携带家眷,不许携带过多的随从,不得与外界交接,更不准游山玩水。主考官一旦进入主考省境,立即先送至城郊接官厅,途中以监临官的封条封贴轿门,抵达居所后再封住馆门,以防有人接近主考官。

对考生的严格考察,确保了其品德与才学兼得;对考官的重重监督,要求其廉洁奉公,不为一己之私。

纵观历史,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选拔出十万名以上进士,百万名以上举人。

在各考区中,江南贡院独占鳌头。从这里走出了许多流芳百世的清官廉吏,如王安石、范仲淹、于成龙、郑板桥、林则徐等。他们以“兼济天下”的胸襟,身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嘉庆年间(1796—1820年),林则徐在江南贡院考中举人,后来赴京考中进士二甲第四名,由此开始了官宦之旅。他曾三次担任江南贡院主考官,留下了“三度亲临棘闱中,雷厉风行革弊政”的佳话,使科场风气为之一变。

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初次监临江南贡院,制定了考场规约十二条,要求考生不许夹带, 甚至带来的干粮都必须切开,以防作弊。考生进入考场要经过三道门的严格检查。如果前两道没查出问题,最后一道发现问题,那么前两道门的工作人员将以玩忽职守治罪。作弊考生将示众,并革除已有的功名。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他深恶官场贪腐风气,立场鲜明倡导清廉。

林则徐曾发过两次传牌。一次是赴湖北任布政使之前,向沿途官员宣布途中一切费用自理,官员只在码头接见,不准迎来送往。另一次是赴广东查禁鸦片前,告示出行轻车简从,沿途接待只用家常便饭,严禁大吃大喝。

林则徐律己严格,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对自己的家人也是从严要求。

在任陕西巡抚期间,林则徐曾为三个儿子写家产分割书,称自己为官三十余年,只留有一点房产可供分取,现银则无可分。他告诫家人家产微薄,得钱不易,不节俭就难以应付家用。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和俭朴度日,才能够挣下家业。不要迷惑心智,忘记当初的艰苦。如果因为奢华放荡而败坏家业,那么就不是我的子孙!

从江南贡院走出的一位又一位清官廉吏,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领略到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与抱负。

以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作弊的手段更加巧妙多样。特别是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吏治腐败,科场中夹带、抄袭、顶替以及飞鸽传书、龙门调卷等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但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寅缘请托,贿买关节,发生在江南的明代洪武丁丑科、清代顺治丁酉科、康熙辛卯科等科场案皆因此而起。

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丁酉科场案,因考官纳贿而起,牵连人数之众,对全国震动之巨,实属罕见。

首先案发的是北闱(即顺天府)科场案。本场考试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或欲结交权贵,或因贪财纳贿,竟公然在考场内互相翻阅试卷,照事先拟好的名单决定取舍。发榜后,众考生不服,议论纷纷,集体到文庙去哭庙。顺治大怒,查出考官们受贿属实,下旨将李振邺、张我朴等七人治罪。刚过半年,江南乡试又出现了作弊情况。顺治处置北闱科场案的怒气未消,传旨将主考官连同十八名同考官全部治罪,其家人亦受到牵连。

无论是万民景仰的清官,还是千夫所指的贪恶之辈,百年之后都会面临历史的评价,成为后世敬仰或者唾弃的对象。那些奉公清正的官员,为后世官员在坚守正道和一己之私之间该如何抉择做出了示范。

我们今天在思考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时,也应“一分为二”地予以看待。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在倡导人人读书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它也滋长了社会上争名逐利的风气。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僵硬地用“八股”取士,既不利于社会创造力的迸发,也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

◎链接

贡院又被称作“棘闱”

贡院,从隋朝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就是科举考试的专用场所。据史料记载,江南贡院正门建门厅五间,大门东西立有一对石狮,另有牌坊两座,分别刻有“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的字样。进入大门,有碑亭,左曰“整齐”,右曰“严肃”。之后分别为第二道大门“仪门”和第三道大门“龙门”。至“龙门”,除考生外,其他人等均不得入内。

从“仪门”中门向前,直通“明远楼”。考试期间,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监视,“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以防止考生骚乱、作弊。穿过“明远楼”,上达“至公堂”。此堂为监临、提调、掌卷、受卷等外帘官员开会、办公之地,其东西两侧,分别建有监临、提调、监试、巡察等各堂。“至公堂”后是“戒慎堂”,这里是放榜前内外帘官员集中抄录榜文的地方。帘门外横有一条宽约十余米的清水池,池水将江南贡院拦腰分作两段。池上架有一座石桥,即为“飞虹桥”,它是江南贡院内、外帘的分界点。为防止外帘官员(监考官员)与内帘官员(阅卷官员)相互勾结舞弊,贡院立有严格规定,考试期间任何人不得逾越“飞虹桥”半步。不仅如此,即使是熟人隔桥打个招呼也不允许。

为防止考场内外的串联作弊,江南贡院外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和搭建房屋,这就是著名的“贡院街”。非但如此,在乡试期间,贡院围墙内外还布满了兵丁,可谓戒备森严。又因在贡院内外两层围墙的顶端布满了带刺的荆棘,所以贡院又被称作“棘闱”。(冯家红 李晓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