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电影的才是善良的(追电影的往事)
我是60后,儿时父母在乡下工作,我住在达州撮箕山下的奶奶家,那里除了工矿企业,还有部队驻守,比其他乡村繁华,尤其是春节,会连续几天放露天电影,在当时这不啻是丰盛的“加餐”,让人感觉特别过瘾,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喜欢电影的才是善良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喜欢电影的才是善良的
我是60后,儿时父母在乡下工作,我住在达州撮箕山下的奶奶家,那里除了工矿企业,还有部队驻守,比其他乡村繁华,尤其是春节,会连续几天放露天电影,在当时这不啻是丰盛的“加餐”,让人感觉特别过瘾。
那时母亲总说:以后到城里工作随时都可以看电影。但长大还太遥远,我更关心眼前是否有电影看。所以我会经常留意矿区的高音喇叭,只要下午女播音员播出放电影的通知,晚上就一定会去看。
小男孩崇拜英雄,对“打仗”的电影更着迷。在奶奶家时我最期待听到广播员说:今天晚上8点放映彩色战斗故事片……
我平时懒散,也最怕背诵课文,但每次看了打仗的电影就如打了鸡血,第二天定会在小伙伴中带着绘声绘色的表情把电影情节重温一遍,跟背诵课文时判若两人。
记得最早看的战争片是《侦察兵》,片中王心刚扮演的郭参谋一身正气,很长时间都是我心中的偶像,不时会拿他在电影里的台词装酷,不过说得最多的是影片里店小二(地下联络员)那句拉得悠长的台词:“来—了—,楼—上—请。”有同学正在进入教室时,我会故意放开嗓门,把声音拖得长长的,看过电影的同学都心领神会,没看过的则是瞬间懵圈。
我好动,爱玩小聪明,总是不分场合逗乐子,课堂上常惹得老师咬牙切齿。一次老师实在忍无可忍,直接把我和我的死党“请”出教室。我们围着教室绕圈思过,有了悔改之意,于是我学着《渡江侦察记》李连长的语气敲教室门:“老妈妈,不要怕,我们是当年的新四军!” 好在可敬可爱的小老头老师宽仁,尽管听到我的叫门声他欲哭无泪,但还是一声叹息后让我们重回教室。
小学二年级,我回到母亲工作的场镇上学,看电影的机会更多了。位于三县交界的场镇也有工矿企业,且水陆通达,去奶奶那边的矿区,以及对岸的另一座矿山,路程都不会超过半小时。
想离开场镇看电影并非易事。一则去奶奶那边要穿越4个隧道——虽不长但黑灯瞎火,遇上火车又恰巧没赶上避险洞,人与火车距离很近,非常危险。二则去对岸的矿区要过河爬山,山路崎岖另说,晚上回家没有渡船,得走让人提心吊胆的铁路大桥。三是母亲担心安全,不放心我们晚上跑那么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可偏偏奶奶那边放电影更多。
家里4个兄妹中我排行第二,但跑路看电影,第一非我莫属。要去奶奶那边看电影,母亲基本不会同意。为达目的,先是极尽能事讨好母亲,争取她放行,实在行不通了,就先斩后奏,放学直接往奶奶那边跑。
当然,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
首先,要面对电影散场后艰难的回家路。正常情况下,电影一结束,就得随大队人马迅速撤退,完全是跑步前进,谁也顾不上谁。有时鞋子跑掉了,赤脚在铁道碎石上也要健步如飞,否则掉队后果不堪设想。回头想想,很佩服儿时玩命的自己。
第二,回家进门是个大问题。最初母亲仅是狠狠教训,希望“痛改前非”;后来见我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气之下,干脆拒之门外,让我面“门”思过。可即使这样,我仍屡教不改。
这样跑多了,自然有些心得。我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出一套“跑路秘籍”并分享给小伙伴:要想多看电影,必须发扬一不怕苦(跑路)、二不怕“死”(挨揍)的大无畏精神,否则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去看电影,心如猫抓,折磨自己。
折磨人的事真有。有几次由于消息不准确,我辛辛苦苦跑到对岸矿山去看电影,到了却被告知时间弄错了,只得悻悻打道回府,回去还不好意思跟人提。第二天,别人问起昨晚看的什么电影,只好自我解嘲,说:“英雄白跑路!”还有几次,一部片子同一晚上几个地方轮着放映——第一个地方放完送下一个地方接着放。我们在第二站苦苦候着,结果等来一场倾盆大雨,最终电影梦泡汤。
有段时间,我对电影《三笑》里的歌曲着了迷,从同学那儿获得电影插曲手稿后,像模像样地认真研读学唱。某天正在家里手抄歌曲,不巧被母亲撞见。母亲先是愕然,继而严厉制止,此时我才第一次听说,还有“靡靡之音”,可我的感觉是轻松愉悦,到现在还能哼上一句:“叫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华安本是块好材料……”
初中时,我订了份《银幕与舞台》杂志,里面有影评专栏,面向普通观众,刊物与读者互动。我在上面还发过几篇豆腐块影评,可惜没有把杂志保存下来。(杨波)
来源:工人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