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玉米面新吃法30多年第一次吃(为你解开玉米面的面纱)
在中国慢性病大爆发的今天,人们开始关注我们日常的饮食,发现我们吃的粮食过于精细,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于是粗粮又回到了我们的餐桌上。一说到吃粗粮,人们往往首先就会想到棒子面粥、窝窝头、贴饼子、菜团子等,用来做这些食物的主要原料是玉米,更准确的说是玉米面。
我们通常说的细粮是指精制谷物,即经过精细处理,去除了谷物外层的谷皮、糊粉层、谷胚等部分,只留下胚乳的部分,其主要成分是淀粉,如精白米和面;而保留了谷皮、糊粉层和谷胚的全谷类的粮食称为粗粮,如小米,燕麦、荞麦、杂豆类等,这其中包括玉米。相对而言,粗粮含有丰富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都是人体容易缺乏的营养素,一旦长期缺乏就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多发,所以多吃粗粮有利于身体健康。
玉米又被称为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 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工业原料和重要的饲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玉米巧称为人类膳食结构的平衡大使。在中医的观念里,玉米全身都是宝, 连玉米须都具有利尿、降压、降血糖等功效。至于玉米粒更是营养丰富,除了可当主食外,也是保健的好食物。玉米的营养价值
1. 玉米富含膳食纤维, 每100克中含有1.7克,只要摄取一杯约165克的熟玉米粒,便可为人体提供成年人每天摄入量的1/4,可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预防冠心病;预防肥胖;维持血糖稳定和平衡;预防便秘;可预防结肠癌。
2. 玉米中所含的β-胡萝卜素,在人体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 预防干眼病,保护视力;维持上皮细胞的健康;维持骨骼正常的生长发育;促进生长和生殖;同时就具有抗氧化的功能。
3. 玉米胚芽中维生素E的含量十分丰富, 是一种的强抗衰老的抗氧化剂;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皮肤病变的功能,还能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
4. 嫩玉米中富含维生素C、异麦芽低聚糖等,有长寿、美容作用。玉米胚芽所含的营养物质有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能起到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延缓皱纹产生作用。
5. 玉米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对保护神经传导和胃肠功能,预防脚气病、心肌炎,维护皮肤健美是有效的。
玉米中含有丰富的烟酸,烟酸是葡萄糖耐量因子(GTP)的组成物,是可增强胰岛素作用的营养素,所以,用玉米替代主食,有助于血糖的调节。
提示:玉米中所含的烟酸多为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在烹调玉米食品时,加入少量小苏打或食碱,能使结合型的烟酸分解为游离型,易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6. 玉米中还含有硒和镁,硒能加速体内过氧化物的分解,使恶性肿瘤得不到氧的供应而衰亡;而镁,一方面能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另一方面能使体内的废物尽快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预防癌的作用。
7. 玉米胚芽中油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60%,含量高于稻米和小麦,可清除血液中有害的胆固醇,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8. 另外,玉米还富含植物化学物质,如叶黄素和玉米黄素,也是非常好的抗氧化剂,能清除血管中的自由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血管疾病;同时对于还可以保护眼睛, 预防白内障及视网膜病变。但是,只有黄色的玉米中才有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素,而白玉米中没有。所以,经常用眼的人,应多吃一些黄色的玉米。
9. 中医讲, 其他玉米须有较强的利尿功能,对泌尿系感染、水肿有治疗作用,还可以清热利胆排石,适用于肝胆湿热型胆石症等。
玉米堪称粗粮中的精品,但是玉米制品如玉米面还是粗粮吗?不一定!如果直接啃玉米棒子,或者吃整个的玉米粒,这样吃玉米吃到的是粗粮。但是如果玉米被加工厂,加工成玉米面,一般都是把外皮磨掉,而且要磨两三遍,去外皮后再研磨成玉米面。得到的玉米面中,没有了谷皮和糊粉层,去除了不利于储存的谷胚, 所以玉米面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把存在于谷皮、糊粉层和谷胚中的营养素都被去除掉了。虽然它的营养价值要比精米面略高,但是玉米面已经变成口感细腻,和“细粮”差不多的粮食了。为了使玉米的价值最大化,玉米胚芽用于榨油,玉米谷胚被用来做为饲料或其他工业用途,以及易于保存,大多数超市的玉米面都是经过精加工的玉米面了,其营养价值跟玉米比也大大折扣。
所以为了能吃到更多的营养,我们尽量选择完整的玉米,多吃黄色的玉米。另外,由于玉米蛋白质中的赖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含量较低, 如果能与大豆一起食用,如在玉米面中掺入一定量的豆粉来食用,可以提高玉米蛋白质的利用率。玉米和玉米面虽然一字之差,但是营养价值上确相差了很多,姑且我们不把玉米面当成纯粹的细粮,但是也不要再把它当成粗粮了,玉米才是名副其实的粗粮!
@新浪微博 海兰营养师
QQ1473116006
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