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卡友一路畅通平安出行(这对卡车司机夫妇笑中带泪的生活背后)
新疆若羌无人区的戈壁滩上,沙尘暴常在夜幕降临。卡车司机老三遇到过很多次。
最先到来的是风声,接着砂石卷上公路,远方的地平线被沙尘盖住。风拍上车身,几十吨的卡车像片摇摇晃晃的叶子。老三会找个地方停下避风,但风仍会裹着小石子砸过来,啪啪啪地响。
车外没有一丝光,整个世界似乎只有车里的三嫂和他相依为命。一两个小时后,可能会有一辆车经过,同样是拉货的卡车。
老三姓王,在家里排行第三,平日里开着卡车、带着媳妇儿三嫂,往来于各个城市的物流园、工业区和工地。他们把不同的商品货物、机器设备运往目的地,走过丘陵、平原和雪山,轨迹遍布大江南北。
行车途中的老三夫妇。驾驶室后排就是卧铺。
在中国,卡车司机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以车为家、与路为伴,长年奔波在运输一线。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汪洋讲到,2020年,全行业1728万货车司机完成了全社会货运量的74%和周转量的31%。
巨大运力和周转量背后,是外人难以体会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个人上路的孤独,长期缺乏规律的饮食与睡眠。老三把这些感触和跑车故事拍进视频,呈现在了他的今日头条账号@老三v卡车人 上。
看了他的头条号,一位曾经的卡友留下评论:“这种心酸只有卡车司机能理解。”
老三的今日头条账号主页。
01
生活在路上
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卡车才是老三和三嫂的家。
那是一辆13.75米长的半挂卡车,车头是中国重汽的汕德卡,橘红色。侧面寥寥几笔画着一个咆哮的虎头,也是老三的微信头像。去年3月,老三把一辆高栏卡车换成了这辆半挂卡车,他在视频里骄傲地宣布:“我的草原我的马,我的座驾汕德卡。”
老三的橘红色汕德卡。
无论路上还是家里,两口子吃穿用度都很节俭,唯独对汕德卡出手大方:轮胎漏气、电瓶旧了,直接换新的;机油、空气滤芯,尿素滤芯,每隔几个月总要更新一次。从保养车子的店里出来,三嫂拿着两三千块的账单有些心疼。老三却蹦出了顺口溜:车上赚钱车上花,一分别想拿回家。
路上的时间有短有长,有时,两人在车里一住就是三个月。
春天,他们从浙江义乌出发,开到新疆喀什,卸货后向西南460公里到阿克苏装货;之后一头扎到东南沿海的福建,又到安徽、浙江,并再次开往新疆。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从茂密的山林到开阔的玉米地,又变成一望无际的荒山和戈壁滩。
旅途上的风景。
于是,在义乌集散的生活用品被送往西北,新疆的棉壳成为东部地区菌菇的培养基,工地和工厂的防火砖、钢板和机器设备也流动起来。
跟着老三跑车前,三嫂很少出远门,坐在副驾驶位上总觉得新鲜。卡车开出义乌,一路向西,三嫂感慨:“山咋这么高!桥咋这么大!”以前谈恋爱时,老三会为她送上各地特产,云南的鲜花饼、广西的木瓜、青海的牦牛肉和若羌的红枣,现在她可以亲眼看看这些地方的风景了。
到了暑假,夫妻俩偶尔带着孩子跑一程。三嫂给7岁的女儿换上新裙子,帮5岁的儿子带上奥特曼,驾驶座后面的一人铺位能躺下两个娃,拥挤又热闹。孩子们对父亲的职业兴趣满满,爱在车上打滚玩闹,喜欢在途中停靠的热闹小城里吃烧烤、抓娃娃。但带着孩子出车的时间不能太久。一是路程太长太辛苦;二是孩子们太兴奋,甚至都不能好好吃饭。
老三夫妇带着孩子一起出车,孩子们就睡在后排的卧铺上。
除去这些乐趣,卡车上的生活其实多有不便。比如早上起床,夫妇俩要站在车边,对着公路旁的草原刷牙;想在途中洗澡,多数时候要去加油站——如果遇到带公共浴室的加油站,三嫂会“高兴得像个孩子”。
大部分情况下,洗衣服要在路边、仓库边进行,车底的大水箱连着出水口,三嫂拿出塑料盆和洗衣液,蹲在地上便开始搓洗脏衣脏鞋。洗完,拧干,衣服就晾在路边的树上、竿子上,或车头与货物间拉起的晾衣绳上。
衣服迎风摇晃,出发了收好,没干的到了下一站继续晾。视频里,青海都兰县洗的上衣,到了格尔木市才被吹干。两地相隔300多公里。
02
异乡的疏离感
老三是河南周口人,1994年出生。身为卡车司机的父亲,打他记事起就跑在路上,一年到头只能回家一两趟。老三十几岁时坐上副驾驶,跟着父亲一起出车,不到20岁就加入了卡车司机队伍。眼前的景色自此开阔,人与车四海为家。
但自由的另一面,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毫无规律的生活。
每次发车前,工人会用叉车或履带把货物放置到车上,接着就是老三上阵。他要拿着十几米长的绳子站在卡车一侧,抡起膀子,将绳子的一头甩到另一侧,把货物捆牢。之后他会手脚并用地爬上三米多高的货堆,将硕大的篷布拉到车顶,再一点点展开,把货物的每一个角落仔细盖好。
篷布是防水材料,每块长宽各有十几米,百十来斤重。老三一般会盖三块篷布,每块篷布还要打个对折,相当于盖了五六层。
如果付些钱,这样的累活有工人愿意代劳。但一半为了省钱,一半为了稳妥,他总会亲自操作。
老三爬上车顶盖篷布。
在那些捆货物、盖篷布的视频里,老三经常在货堆里爬高下低,干一会儿,歇一会儿,时不时地抬手擦汗。尤其这个夏天,将近40度的高温下,汗扎得眼睛都睁不开。他脱下短袖衫轻轻一拧,汗水顺着衣服往下滴。
一旦开车上路,更要时刻警醒。毕竟车长十多米,拐弯、调头、进出货场都不容易。而且长途行车时,每一个细小的风险都会被漫长的旅途放大。所以老三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每次停车就仔细检查:货齐不齐、绳结是否结实、车胎有没有裂痕。车胎纹路里的石子要抠出来,气路、油量、机油量、水量都要查验;如果是长下坡,还要看看轮毂是不是过热,以防频繁刹车使它变形、起火。
十几米长的大车,调头、倒车都要十分小心。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司机每行驶4小时就要休息至少20分钟。但货主有时催得急,司机们只好整晚奔波。一次,老三从许昌拉铝锭去温州,路上1100多公里。货主头天晚上8点开始装货,第二天早上9点就打来电话催促。老三说自己只睡了三四个小时,但遇上堵车快不起来,对方不依不饶。老三也有些起急,“司机不用睡觉吗?”
久坐不动、不规律的生活,让很多卡车司机患上了职业病。《2021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卡车司机里患有胃病、高血压、颈椎病等职业病的比例高达86.5%。
老三也没能逃过这一劫。24岁那年,头痛、胃痛全都找上了门。去药店对他来说就像逛超市,胃药、感冒药、消炎药、中暑药,总要提上满满一袋。
但最让老三困扰的,是这份工作的异乡感。
因为不熟悉当地路况而违章、开进死胡同、甚至被误导的情况不时发生。在仓库、工地、物流园内,货主和装卸工彼此熟悉,唯有拉着货物的卡车司机像个“外人”,无人照应。不少卡车司机在老三的评论区调侃,“为啥货主都喜欢用外地车?不熟。”
老三的头条号发过这样一段视频:一片局促的场地内,一位司机尝试着把卡车开进狭小的仓库,仓库门大概只比卡车宽上十几公分,车头开进去,车身根本没有回旋余地。那辆卡车在进退两难中腾挪了几小时,后面堵了不少等待装卸货物的大车。
但老三没有一点责怪和抱怨,“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没办法。你说开进去就出不来,货主根本不信,所以只能开进去、卡住,除此以外没有别的选择。”
他想起了早年与父亲一起出车的经历。父亲经常连夜开车,一脸疲惫,可一到达目的地就会换上笑脸,给货主和工人们递烟,陪他们说笑。
03
“跟车卡嫂”
与老三相仿,三嫂也有很多亲友是卡车司机,旅途上的故事、装卸货的难处她听过不少。2016年结婚后,三嫂原本在家照顾孩子。但老三换成半挂卡车后,倒车难度和路上的风险增加了,三嫂不放心,决定跟着男人一起出车。
三嫂这样的女人,通常被称为“卡嫂”。据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2018年《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中国的卡车司机中,95.8%为男性,其中89.5%已婚。而36.5%的卡嫂和丈夫一起跑车,成为“跟车卡嫂”。
2021年3月,三嫂开始出现在@老三v卡车人 的视频里。她有一张鹅蛋脸,皮肤白皙,又大又长的眼睛经常弯弯成一条线。粉丝们都很喜欢她,说她“天生一幅笑模样”。
三嫂先带上车的是一只蓝色塑料箱,放在车头侧面的储藏室内。箱子里是碗筷和厨具,盖上盖子,塑料箱就成了操作台,可以连接移动式燃气灶,还能架炒锅。无论家乡风味的菜馍、煎饼、土豆丝,还是福建的海蛎、西北的羊排,三嫂收拾起来都很利索。老三吃过媳妇儿现买现炖的羊肉后赞不绝口:嫩,没有膻味,香!
三嫂在路边支起箱子,炒起了土豆丝。
没多久,驾驶座和副驾驶中间又多了一个小冰箱,右边的冷冻室里放着路上打包的大盘鸡,左边的冷藏室里有咖啡、红牛、新疆买的脆甜西瓜。炎热的夏夜,加油站旁有时会有停车休息的卡友,三嫂会主动递上两块瓜。
有了饭菜的香气,汕德卡越来越像一个家。老三经常整夜开车,天蒙蒙亮时躺下,清晨被热气腾腾的饭菜唤醒。三嫂会在笼屉上蒸几个馒头,炒一盘豆芽或白菜,或者煮个面条。有时,她想让老三多睡一会儿,但没过多久又来推他,“老公,醒醒,面该坨了。”
老三起床,拉开挂在车窗上的褶光帘,从后排的卧铺挪到驾驶位。两人侧身对坐着吃饭,车窗外的卡车呼啸而过。
自从三嫂上车,车上的一切变得井井有条:驾驶室干净了,被子被全国各地的阳光晒得暖烘烘的,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老三说,自己想找个指甲钳,三嫂都能变出来。
从跟车第二天起,三嫂还跟着老三装货、检查车况,了解各种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项。装货时老三扔捆绳,她就在另一头接着;老三盖篷布,她就在地上帮忙系绳;卸货时老三从车顶扔篷布下来,她就跟在后面叠。
没过几天,她就拿起撬棍,学着老三的样子下车检查轮胎,紧绳结,紧篷布,看货物是否牢固。三九天,大西北冷得不行,一下车手就冻僵了。即便坐在车上,她也总是望着后视镜,帮忙盯着路况。“她以前胆小,连爬到副驾驶位都害怕。”老三说。但现在的三嫂,已对车子的各种细节了若指掌。
三嫂和老三一起检查车辆。
在老三看来,和媳妇儿结婚的头五年,两人聚少离多,直到一起跑车,他们才有了共同的事业和生活。但每次出车前,奶奶总要把两个孩子哄去吃肯德基,夫妻俩才得以抽身;几个月后再回家,孩子们的个子会往上蹿一截。在路上,三嫂总会翻看孩子们的视频,“一边看一边掉眼泪”。
老三把妻子的辛劳看在眼里,会主动承担卡车内几平米小家的家务。有时赶路时间长,三嫂清晨时还睡着,老三会主动做一次早餐,让媳妇吃顿现成的。
今年的情人节,老三从公路边的田垄上摘了几朵油菜花,再摘片叶子一包,就是一捧爱的花束。他把花递给三嫂,“人家有玫瑰,咱这也有叶有花的。”她一脸笑意地接过来,“今天晚上给你炒油菜花啊!”
04
抱团取暖的卡友
老三拍视频是从2020年开始的,最初是为了记录跑车的生活。
彼时,三嫂还没跟车,几天几夜的车程对老三来说孤独而又漫长,拍视频成了打发时光、与卡友交流的方式之一。
在排长队的高速路出口,老三会用开水泡面,一边吃一边对着镜头想象,“这一口是炒肉片,这一口是炖牛肉”。在某个小城停留时,他偶尔逛逛市场,拍下夜晚的独自小酌,酒杯靠近镜头,算是和线上的卡友干了一杯。可周围的热闹,更显出他一个人的冷清。
等到三嫂跟车后,拍视频与粉丝分享已经成了习惯。夫妇俩会拍下公路两边的风景、小县城中的晚餐、装货卸货的过程、一次成功又顺滑的倒车,以及自己眼中的对方。每次攒到七八十个镜头,老三就剪出一条视频:找货成功了,到达目的地了,三嫂在某条公路边做了一餐可口饭菜,或者纯聊天讲讲卡车司机的生活。
路上的风景。
老三说,每条视频都要剪上两个多小时。好在司机每驾车4小时就要休息20分钟,他可以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做剪辑。
除了记录生活,拍视频的另一个初衷是纠正卡车司机的刻板印象。
过去几年,与卡车司机相关的新闻与评论负面居多——超载、超速,威胁道路安全。老三想呈现卡车司机生活的另一面,有辛苦和心酸,也有精彩和自由,而且遵纪守法,会尽力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看过老三的视频,许多网友摘掉了有色眼镜,开始重新认识卡友群体。
视频拍了两年,@老三v卡车人 的头条号有了8万粉丝。网友们一边关注他们的行程,一边提出更多问题:晚上住在哪里、路上怎么做饭洗衣、车怎么维修、生活成本怎么控制。老三会用镜头回答这些疑问,视频内容越来越丰满。
如果头条号几天没发新视频,粉丝们就发评论、发私信催更。有粉丝留言:“每天下班第一时间就是看你们的更新。”
与视频相比,网友们其实更在意夫妻俩路途上的安全。老三拉棉花,有人提醒做饭时离远点,“以防引燃”;三嫂的腿磕破了,隔了好久还有人挂念。更多的人打下“一路平安”“夫妻俩不容易”。“这种时候我就知道,他们是很体谅我们的,这特别让我感动。”老三说。
粉丝中有不少卡友,会关注他的旅途、在他的视频下评论聊天。拍风景、拍装卸货的视频下,大家经常一起调侃;但老三要是找不到货,调侃就都不见了,只剩下最朴实的安慰:“老三两口子实在,肯定能赚钱。”“老三一定要坚持下去,好日子一定会来的。”
但坚持下去并不容易。过去几年,生活成本和油价提高,运价却在市场竞争中不升反降,这是老三们共同的感受。有时,跑一趟车的收入连成本都难以覆盖;有时,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趴窝”一周,“不是没货可送,而是价格太低。”
各种因素作用下,卡车司机数量有所下降。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18年,道路货运行业从业人员超2100万人;到了2020年,还剩1728万。
老三的粉丝里,也有人离开了这个行业。比如一位粉丝转行做了外卖骑手,他曾给老三发私信,“脱坑了,车卖了,不跑了,10年卡车一身职业病,每次离开家孩子都拉着手,不让走。”
还有一次,老三在义乌“趴窝”,有粉丝认出了他的汕德卡,拎着几箱饮料过来探望,没想到老三夫妇不在。饮料里,有红牛、咖啡等长途必备的提神饮料,粉丝给老三发了条私信,把饮料放进了挂车连接处的储藏室里就走了。这位大哥的网名叫“用户车夫”,也是一位曾经的卡友。
粉丝给老三夫妇留下的饮料。
在路上的日子,三嫂经常翻看网友的留言,有时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老三还没想好未来的规划,不知道是否会和其他卡友一样离开。但他知道,这辆汕德卡至少还能行驶8年。
于是,三嫂的镜头还是会从侧面对准老三,他指向前方,镜头一转,望向远处的地平线。
老三视频里标志性的动作——一路向前。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