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写的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荀子·解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写的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1)

以前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大多是为了升学就业、增长技能。成长之后很多人还是会自发去学习新知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增加自己的修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呢?

第一个方法:解蔽。“解蔽”指的是解除认识上的蔽塞,以求获得对“道”的认识。“解蔽”一说出自《荀子》。荀子认为,人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乃是基于人心对“道”的认识,但人心时常受到自身的好恶、欲求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片面的、狭隘的认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总是建立在自己的先验知识之上,导致我们的认识总是不可避免的饱含着主观色彩。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说我们不能完全地摒弃主观偏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练习、通过思考去打破更多思维里的墙,让自己的认知越来越宽广。要解除人心所受到的遮蔽,就需要锻炼心知“道”的能力,使心处于“虚壹而静”的状态。

“虚壹而静”现在也经常当作一个成语来用,指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其中,虚是指不使已收藏在心中的知识妨碍将要接受的东西;壹是指同时兼有的知识类目分明,彼此无碍;静是不以虚妄而混乱的知识妨碍正常的心灵活动。如何做到“虚壹而静”呢?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要让自己的思想处于开放的状态,愿意去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也就是“虚”,要是我们把自己的心门关得死死的,那什么都进不去了。第二步就是要有专注力,也就是“壹”。由于现在的社会我们接受到的信息太多、太杂,我们的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分散,能够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对于专注力的训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思想开放、拥有专注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静”。“虚壹而静”,我们先要打开心门,保持虚心学习的状态,然后专注集中,再然后要达到内心的平和、安宁,远离俗世的纷扰。这样才能实现“解蔽”,才能获得对“道”的认识。

简单的说,“解蔽”就是要消除偏见、全面地去认识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我们早就学过要全面认识事物、不要片面认识事物;从本质上去认识事物,而非只从现象上去认识事物。“解蔽”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方法。

虽然荀子提倡“解蔽”是为了让人追寻大道,但其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需要“解蔽”。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外貌、财富、学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洞察力。如果一个人能够对生活中遇到的大事小情有比较全面的本质上的认识,他基本上可以做出相对明智的选择;而有的人总是在纠结、总是在衡量,又总是在后悔,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对事物没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很容易就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修炼洞察力要从一点一滴的“解蔽”做起。

荀子提出的“虚壹而静”也是很让人向往的一种状态。比如说在读书或者听课的时候,不是抱着已有的观念去学习,而是能以心无一物这样的心态去接受新的事物,那么你会完全地被知识所吸引,同时觉得心里非常的踏实和满足。

相对于“解蔽”,“亲知”就更加的具体、可操作了。

“亲知”在古汉语中有两种常用的含义,一种是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另一种则是指亲戚和知己。比如白居易就曾在《山中文月》一诗中写道:“如归旧乡国,似对好亲知。”,就是说月光总是伴随在左右,就好像回到了旧日的故乡,又好像面对着关系很好的亲戚和知己一样。我们要来聊一聊的是第一种。指亲身获得的知识。“亲知”是墨家提出的一种知识类别,同时也标志着一种认知方式。墨家认为,知识的获取有三种方式,即“亲知”“闻知”“说知”。《墨子·经说上》如此写道:“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意思是,比人传授给你的知识,是闻知;不受空间限制而获取的知识,就是说知;亲身体验得来的知识,就是亲知。“闻之”是听别人说的,所以难辨真伪;“说知”是通过推论、通过对已有知识二次加工获得对新知识,所以不受空间的限制;“亲知”指通过亲身的观察和经历而认知事物,是一种直接的认知方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写的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

“亲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强调“亲知”的重要性。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是在说“亲知”的重要。但是“亲知”也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去亲身体验,比如我们对于古代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认识,都是没有办法利用“亲知”的方式的,只能通过书本上的描述,或者通过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推论。由于“亲知”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往往都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墨子这三种区分知识的方法,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做了明确 分析。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于认识论也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写的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3)

按照罗素的看法,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分成亲知和描述两种。哲学家陈嘉映在解释罗素这两种知识分类时举例说道,“我到过北京,在那里见过天安门,那么我知道北京,知道天安门,知道天安门在北京,这些都是我的亲知。你没到过北京,但通过交谈、读书、照片,也知道北京,知道天安门,知道天安门在北京,但你的这些知识不是‘亲知’,是通过描述知道的。这就是‘亲知’和‘描述’的区别。”罗素的分类法和墨子也有着共通之处。但是墨子作为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古代,能对知识有着如此详尽和系统的划分,也着实很让人惊叹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写的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4)

哲学家陈嘉映

要全面地认识事物、学习知识,还是要把三种方法尽量结合起来。比如说学习历史,我们更多的是从书本的描述中去获得知识,但是“闻知”之后还可以去历史遗迹亲身感受一下当年的风采,或者去博物馆里参观一下当时遗留下的物品。通过“亲知”来进一步体会和巩固“闻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闻知”和“亲知”都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把“闻知”和“亲知”结合起来,再通过思考和领悟得出“说知”,才是最经验的知识。这就启发我们以后还是要读很多的书,也要去走很多的路,读完走完还要去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