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的逻辑判断(公务员笔试行测中逻辑判断的推理技巧)

逻辑判断是公务员考试中的必考题型,分数一般占了10—30分,逻辑判断说难也不难,靠蒙也能蒙对不少,但说容易也不容易,一个转念就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逻辑判断需要知识积累只是一部分,但主要还是要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来解题。

逻辑判断题看上去没有太多难度,很多考生易忽略这块考题,在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中1分有可能甩掉1千人,掌握了这类题的作答逻辑,会让你在别人靠蒙的时候你还能稳稳拿分,让自己进面更有保障。

公务员考试行测的逻辑判断(公务员笔试行测中逻辑判断的推理技巧)(1)

考生在作答逻辑判断的时候最容易陷入以下四个误区,具体解决误区及解决办法请看下文:

误区一:必然性推理不靠逻辑规则,靠感觉

建立基本的逻辑思维主要关键在懂得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存在及两者的关系,掌握了它们之间的逻辑规则,逻辑判断题便可轻松拿下了。

【例】有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下面哪一个选项不是这句歌词的逻辑推论?

A.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B.若经历风雨,则能看见彩虹

C.除非经历风雨,否则不能看见彩虹

D.凡看见彩虹的都应该是经历过风雨的

解答这道题,需要用到一个逻辑知识点:

“如果A那么B”:A是B的充分条件,可以写为“A—>B”

“只有A才B”:A是B的必要条件,写为“B—>A”

写为“前—>后”的形式后,做题时一般需要结合“8字方针”来解题,也就是条件命题的推理规则:“肯前肯后,否后否前”。

这8字方针如何理解,还有接下来例题中会用的一些逻辑知识,我的课程里都有详细解读,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详细分析】

分析题干中的这句歌词,“经历风雨”是“见彩虹”的必要条件,根据条件命题的翻译规则,可翻译为:见彩虹→经历风雨。

A项.在“只有……彩”句式中,前者为必要条件,所以A项中的“经历风雨”是“见彩虹”的必要条件,可翻译为:见彩虹→经历风雨,与题干一致,排除;

B项.在“若……则”句式中,前者为“充分条件”,所以B项中的“经历风雨”是“见彩虹”的充分条件,翻译为:经历风雨→见彩虹,与题干推出关系不一致,当选;

C项.“除非……否则不”可等价替换为“只有……才”,所以C项同A项,与题干一致,排除;

D项.“凡是……都”翻译同“如果……则”,可翻译为:见彩虹→经历风雨,与题干一致,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答案为B。

误区二:遇到难题选择留恋不放手

不论是言语还是数字,考题都有难有易,逻辑判断也不能例外。遇到难题,要适当取舍,不要因为一棵树还损失了一篇森林。像类似下面这道题,看到之后,就可以考虑跳过了。

【例】甲、乙、丙、丁、戊、己、庚七人表演配乐诗朗诵,为确保表演效果,需要安排朗诵顺序。已知:

(1)甲要么第一个朗诵,要么最后一个朗诵;

(2)乙和丙之间有三人;

(3)丁和戊之间有三人,且丁先朗诵;

(4)丁在乙之前朗诵。

根据上述条件,以下哪项可能为真?

A.丙第二个朗诵

B.乙第四个朗诵

C.庚第二个朗诵

D.丁第四个朗诵

【详细分析】

这道题本质上不难,但是题干所给的已知条件都不是确定的信息,可能存在的情况需要一一假设列举,花点时间是可以解出来的。但是在考场上,分秒必争,如果花了太多时间去做这道题,势必会有些题目没时间去看,这就是不划算的。此时建议大家,如果不能确定在2分钟之内做完的题,都走为上计。

当然,如果整张试卷做完后还有时间,就需要回过头来,再试试这道题,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蒙题技巧,说不定还能蒙对,反正不多最后一刻不放弃。

分析题干:①甲要么第一,要么第七;②乙XXX丙或者丙XXX乙;③丁XXX戊;④丁在乙前。根据①可知,除了甲以外共有6个相连的位置可供其他人选择,丁和戊的前后顺序是确定的,再结合条件④,故此时6个相连的位置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丁乙XX戊丙

第二种情况是:丁丙XX戊乙

第三种情况是:丙丁XX乙戊

而甲要么第一,要么第七,此时三种情况中又各有两种情况,共六种情况:

①甲丁乙XX戊丙

②丁乙XX戊丙甲

③甲丁丙XX戊乙

④丁丙XX戊乙甲

⑤甲丙丁XX乙戊

⑥丙丁XX乙戊甲

根据上述六种情况,A项中丙第二个朗诵,情况④可以满足,所以该项可能是真的。而B项中的乙第四个,C项中的庚第二个,D项中的丁第四个,所有的情况都无法满足,所以一定为甲。故答案为A。

误区三:可能性推理当必然性推理做

因果论证是目前比较受出题人青睐的考点,出现概率相当高。拿下这个考点对于掌握可能性推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部分考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把因果关系与必然性推理中的推出关系混淆,导致解题出错。

【例】自从前年甲航运公司实行了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之后,公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逐年上升。可见,只有实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才能使甲公司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近两年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航运行业的整体形势大好

B.没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乙航运公司,近两年的经济效益也稳步增长

C.前年甲公司开始实行职工薪酬管理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公司员工的积极性

D.如果甲航运公司没有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近两年的经济效益会增长得更快

【详细分析】

本题的结论是“只有实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才能使甲公司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很多考生看到“只有……才”就特别兴奋,忍不住就翻译成推出关系了,到了分析选项就不知如何是好,感觉哪哪儿都不对。其实不然,可能性推理的题,一定要结合题干去思考,像这个题,其实结论想强调的是“实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是“甲公司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唯一必要原因。

题干问“最能削弱”,只要能说明“实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不是唯一原因即可。

A项,说明公司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可能是因为航运行业的整体形势好,为另有他因,可以削弱,暂时保留;

B项,结论说的是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对甲公司的影响,选项说的是乙公司,对象不一致,偷换了概念,不能削弱,排除;

C项,说明公司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可能是因为职工薪酬管理制度改革,为另有他因,可以削弱,暂时保留;

D项,指出航运公司没有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经济效益会增长得更快,说明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不是甲公司经济效益增长的原因,所以D项是对结论的直接否定,可以削弱,暂时保留。

比较A、C、D项,A、C项都是另有他因的削弱,而D项是直接对结论的削弱,故D项削弱力度大于A、C项。故答案为D。

误区四:必然性推理比可能性推理更简单?

在大多数考生的心里,可能觉得可能性推理更好做,毕竟就算不学习相关知识,也能做对一二,而必然性推理,如果不学好像就无从下手。也就是因为如此,必然性推理才给大家留下了很难,甚至比可能性推理还难的错觉。

其实不然,回想一下自己做过的必然性推理题,其实都是可以用一条一条的逻辑规则去解答,只要掌握了逻辑规则,必然性推理正确率可以做到100%。但是可能性推理就不行了,哪怕你把那些削弱加强的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做题时依然模棱两可,对与不对,心里依旧没底。所以,要是我们从“能不能拿到分”来看,到底谁更难,相信大家已经清楚了。

【例】某扶贫产业基地计划种植紫薯、红薯、南瓜以及玉米四种农作物。四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小不一,且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要么紫薯种植面积最大,要么南瓜种植面积最大;

②如果紫薯的种植面积最大,红薯的种植面积便最小;

如果红薯的种植面积大于玉米,可以推出的是:

A.南瓜种植面积大于玉米种植面积

B.紫薯种植面积大于玉米种植面积

C.紫薯种植面积小于红薯种植面积

D.玉米种植面积大于南瓜种植面积

【详细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要么……要么”,“如果……”,可知本题考查命题的翻译推理。首先翻译题干的已知条件:①紫薯最大要么南瓜最大;②紫薯最大→红薯最小;③红薯大于玉米。

根据③可知红薯不是最小,从而否定了②的后件,根据否后必否前的推理规则,可知:紫薯不是最大;再结合①可知:南瓜最大。所以可得“南瓜种植面积大于玉米种植面积”,A项正确。

做到这里,完全可以选择A项就走人,后面的三个选项均可不看,因为从已知条件确定可以得出A项,那么A项就是确定正确的,而答案具有唯一性,所以B、C、D一定是错误选项。

如果题目换成可能性推理,题干问削弱,分析A项之后发现可以削弱,此时能选择走人么?不可以的,可能后面还有也能削弱的选项,就还需要做削弱力度对比分析,力度对比是可能性推理中的难点。

所以,必然性推理其实并没有可能性推理难,如果可能性推理能学好,必然性推理也就不在话下。需要做的是在学习必然性推理时,多记多背,多思考,多总结,能举一反三了,解必然性推理就会如探囊取物一般简单。

反复听课,反复做题,但依然逻辑判断正确率迟迟不能提高的同学,我在课后答疑时也遇到过不少,从他们的提问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听不懂,而是错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课上老师说了哪些可以‘套用’的东西,我怎么在其他题中去套用”。但实质上,这本身就违背了考试和学习的初衷。

逻辑判断最重要的是构建“逻辑思维”,读题时,重点看里面的逻辑框架,必然性推理还好一点,可能性推理由于是大段文字,有人受了言语理解的影响,当做文字来看,就已经走偏了,你要透过文字看“内在逻辑”,提炼逻辑关系,找到解题突破口,再结合课上所学的“口诀、常用思路”去判断选项。望你能跳出以上我提到的“误区”,有方向有决心地做好逻辑判断。

上文分享了很多有关逻辑推理的做题技巧,一味死记硬背去掌握知识,除非一些特殊时刻,也不会有所谓的技巧。考生们还是需要在大量做题的前提下,根据文章提供的技巧摸索一些自己的方法,会让你在考试的时候更得心应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