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是过去的六朝古都(来南京鼓楼看美丽古都)
俯瞰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11月29日,南京天空放晴,位于紫峰大厦背后的云载巷里一片忙碌场景。巷中,几名工人站在脚手架上,正给一家饭馆和打印店更换店招,巷尾,另外几名工人忙着给路口的花坛修砌石板砖。作为鼓楼区重点打造的精品街巷之一,200米长的云载巷今年将迎来改头换面。未来,小巷的墙上将印刻着文化浮雕,大小店招整洁一新,小型绿地、盆景点缀在路边,走几步就能找到木质长椅……
一条路、一面墙、一处绿地、一个街区,近年来,像云载巷这样的“变形记”,正在鼓楼区的大街小巷发生。所有的变化,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关键词:全域美丽。这是“省会客厅”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更高追求,也是“首善之区”不断审视自身的积极求索。
当新时代的城市气质正被重新定义,当“美丽古都”成为南京更高的发展愿景,当千百万南京人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向往,身为中心城区的鼓楼,要给历史、给未来留下怎样的一方土地?
活化历史,古都故事有新说
11月27日下午,天空中飘着细雨,邻近江苏路转盘广场的颐和路上,中国药科大学学生小沈从江宁专程过来,背着相机游走。来南京读书后,她对这片街区上的近现代建筑情有独钟,几乎拍过每个季节、每个时辰下的颐和路风景。唯一遗憾的是,好多建筑经常大门紧闭,不能进去一探究竟。
就在今年,南京市发布《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计划》,提出要在原计划开放79处院落的基础上,新增开放院落38处。不久的将来,紧闭的大门将一扇扇打开,小沈能如愿走进去,近距离感受历史带给城市的魅力。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敞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这是余秋雨笔下的南京城的魅力。走在中心城区鼓楼,这种感觉更加强烈:鼓楼公园与紫峰大厦隔街而望,某个文保单位可能就隐藏在市井巷陌,近百年的近现代建筑群中能自然衍生出商业、教育等现代生活的“枝蔓”。置身“美丽古都”的城市新画卷,担负起“示范区”重任的鼓楼,正探索新的历史讲述方式。
近38公顷的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里,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级文保单位和11处区级文保单位,核心地带公馆区更是集聚了200多座独栋花园式的小公馆,被誉为“近现代建筑博物馆”。如何活化利用好这些历史建筑,讲好“颐和故事”?
鼓楼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颐和路近现代公馆过去就是作为“第一住宅区”建设使用,未来仍将以居住功能为主,突出南京气质和特色,但同时会遴选、开放一批院落,设计慢行线路,导入公共配套,甚至打造艺术创意空间。
颐和路、宁海路、西康路等6条历史街巷,将增补功能性、文化主题性街道家具、铺装,实行步行优先。赤壁路、珞珈路、琅琊路等8条街巷,则将在维持历史原真性的同时,改善通行能力,设置分时停车位。整个街区将重点发展艺术创意、国际交流、文化博览、商业配套等产业形态。
以颐和路街区复兴为龙头,今年鼓楼还统筹推进了中冶和记洋行等建筑修缮工程,以及下关航运集聚区、石头城遗址公园、南京党史馆、静海寺纪念馆等场景的历史展陈工作,认真讲好美丽古都的“鼓楼故事”。
城市更新,出门遇见“小确幸”
11月25日下午3点44分,河海大学幼儿园门口站着不少等孩子的家长。63岁的张奶奶刚接到自己的孙女,正沿着仙霞路往家走去。提到家门口的这条路,她感慨变化很大:“以前灰头土脸,改造完之后干净漂亮多了,每天走到这里心情也舒畅了!”站在仙霞路上一眼望去,新铺的柏油马路平坦整洁,灰黄双色地砖错落有致,沿街立面修葺一新,浮雕意趣盎然。
2019年起,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重点支持各板块办好“一件大事”。鼓楼区的“一件大事”,就是做好中心片区创新发展和环境品质提升工程。中心片区北起新模范马路、南延广州路、西起外秦淮河、东至中央路和中山北路,共计7.3平方公里。鼓楼区委、区政府多次专题调度并强调,这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城建工程、创新资源利用的创新工程;是中心城区资源综合利用和提升品质的惠民工程;更是保护老城和传承文脉的文化工程。
南京主城“大动脉”北京西路上,延伸出无数条“毛细血管”式的背街小巷,仙霞路是其中一条。虽然只有不到500米,却沿街分布了幼儿园、居民小区、省级机关单位,既是中心城区的“窗口”,又是省会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今年7月底,鼓楼区启动施工改造,历时三个月,原先遍布青苔、路砖松动、路面坑洼的人行道被重新修整,铺了地砖,下雨时不再到处积水,雨水顺着缓坡一路流到下水道口。带有“金丝边”的特色阻车石排列开来,美观实用。沿街居民楼立面粉刷一新,特色围墙的风格也与之协调,绣花式样的树池别具一格,连健身场地都换成了黄蓝相间的塑胶材料。
由于地处中心城区,鼓楼的背街小巷往往承载着商业、居住、交通、公共服务等多重功能,事关众多人口,路小事不小。2017年起,鼓楼区共计投入超亿元资金,重点整治全区范围内的312条背街小巷和市政道路,仙霞路、宁夏路、马鞍山路等一批新晋“网红路”不断涌现。
以“条”带“面”,以“条”串“点”,鼓楼区统筹推进沿街立面、老旧小区、游园绿地的改造建设。上海路等4条主干道沿街立面整治正火热施工,不少市民期待围挡撤下瞬间。南秀区7号等老旧小区华丽蝶变,焕然一新。“袁枚公园”小型城市客厅的轮廓已跃然纸上,一批“口袋公园”式的游园绿地如雨后春笋,涌现在街角巷陌。
打造“海绵”,中心老城会“呼吸”
最近半个月南京多雨,漫步在小桃园护城河畔,空气中漫溢着芳草香气,长长的步道连续被雨水冲刷,却不见积水,市民可以在此畅快漫步。
雨天不积水,小桃园里另有门道:红色步道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便于雨水迅速渗入地表,不在地面沉积;下沉式绿地则利用高差,收集周边雨水,绿地自身下渗一部分的同时,设置在其边缘的排水设施还能汇集一部分,并集中排入护城河。在新一代城市规划建设和雨洪管理概念中,这种思路被称为“海绵城市”,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自如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形成良好的水生态。
记者在小桃园采访时发现,一些市民虽然不知道何为“海绵城市”,但多少能感觉到其带来的改变。“下雨时地面湿漉漉的,但没有积水,踩在步道上也不会溅水,走起来还感觉软软的。”家住金城花园的65岁孙师傅在家里憋了好几天,趁着雨停,他赶紧出来透透气。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要求。目前鼓楼区的这一数据为20.29%。作为南京老牌建成区,鼓楼不能像江北新区、生态科技岛白纸作画,要完成这一数据并非易事。
为此,鼓楼区专门设立了海绵办,先后拟定了《鼓楼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及《鼓楼区设计审查质监验收移交工作管理规定》,强化源头设计、过程管控、效果监控。
在下关街道新民路,道路两边的裸土变成游园绿地,成为散落在城市角落里的小小“海绵”;在幕府西路,碎石、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的三层设计,让道路得以在雨天畅快“呼吸”;在金川河沿岸,成片的绿地、旱溪等随处可见……除了对既有建成区加以改造,为数不多的新建设施也都提前谋划:今年将落成的鼓楼创新广场,共计3330平方米的斜坡屋顶绿地用来收集雨水后,统一过滤消杀处理后用来浇灌花草、冲洗地面。从被人诟病的“锅底塘”,迈向“有弹性”的“海绵城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架构正从根本上刷新。
聚焦省会功能核心区的特殊使命,鼓楼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以省委对建设美丽江苏、市委对建设美丽古都的新要求为遵循,进一步建设好省会客厅,打造美丽古都标志区,让人们在吟诵历代赞美鼓楼诗句时,既有对历史的怀想,更有对现实的赞叹。 本报记者 董 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