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可以说lunar new year吗(春节不是韩国的)
上文,说到韩国没有自己的传统天文学,自古以来除去现代实行的公历,所有历法包括译成“lunar new year”的春节,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本文,就来说说把中国传过去的春节,译成“lunar new year”是错误的。
“lunar new year”是什么意思?直白地说,就是“阴历新年”。
英文的“lunar”,含义是“月球的”“月亮的”。如“lunar month”,即“太阴月”或“朔望月”。
而“lunar calendar”,是英语中的“阴历”历法。
国际上公认,巴比伦人曾使用“阴历”历法。古希腊也曾使用“阴历”历法。罗马人在实行“儒略历”之前,使用的是从古希腊人那里学来的“阴历”历法。
现在,犹太教历仍然使用“阴历”历法,以公元前3760年零3个月作为历元。伊斯兰历(回历)也是“阴历”历法,历元为公元622年7月15日。
即便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也不把中国农历归入“阴历”历法之列。
因为中国古代自有历法以来,就是“阴阳合历”。
所谓“阴阳合历”,其实是融“太阳历”和“太阴历”为一体的复杂历制。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的一段话,很精辟地诠释了中国自古形成“阴阳合历”的原因和过程。其云——
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他说,“生民”也就是人类产生之后,即开始观测天象。根据天上的日月,确定了地上的阴阳。根据天上五星,形成了地上五行。根据天上的列宿,分野了地上的州域。
原始人类就已经观测天象,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中国作为世界“农业革命”的三大发源地之一,自一万年前先民开始观测天象,是必然的事情。
农耕离不开太阳。古人最初关心的,一定是阳光照射所带来的季节变化。
有考古证据证明,距今七八千年前,先民已经对“二分二至”有了清晰的认知和观测。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器物上的“ ”符号,显然是当时的人们通过观测太阳,对“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间点的准确表达。“ ”后被称为“二绳”。
不仅如此,“ ”之“二绳”,又准确指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如此,先民便将时空、季节有机地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即“四时”“四气”和“四方”。同时也表示,他们对太阳回归年的长度,已有了相对精确的掌握。
由对太阳的观测,古人有了“日”的概念,以致后来造出了“日”“旦”“昏”等反应太阳运行和时间之具体时刻的汉字。
因为太阳回归周期与农耕有着太紧密的关系,于是,又有了以表示“谷熟”“禾熟”的“年”字,作为一个太阳回归周期的汉字。
所以,中国原始历法的基础和主体框架是“太阳历”。
自然,先民日观太阳,夜间也不会闲着。这样,就又发现了在夜空中最醒目的月亮的运行变化——由圆至缺、由明至暗。月亮的运行规律,先民大约先称之为“霸”,后称之为“朔望”或简称为“朔”。
“朔”是晚上看不到月亮的那天,“望”是月亮最圆的那天。一个周期,便是“月”,或称为“太阴月”。
先民发现,太阳运行会带来气候、季节变化,便称之为“气”,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
“气”,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和重要概念。先民继而发现,月亮的“霸”或“朔”,也与“气”紧密相连。通过“气”,表示太阳运行周期的“年”和表示月亮运行周期的“月”,便结合在了一起。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原始 “阴阳合历”历法的形成过程。
中国的“阴阳合历”,至少可以前推至距今五千年前。
河南郑州大河村出土的五千年前的仰韶时期彩陶上,所画的太阳都是十二个。此图像,不仅具有太阳回归年的含义,同时也暗示着十二个月的存在,表明了“阴阳合历”的古老传统。
上海博物馆所藏一件二里头文化青铜钺上,以绿松石镶嵌历数图案,有内外两个同心圆组成,以象圜天,其间布有以“二绳”构成的记时“甲”字,外周十二“甲”内周六“甲”。这应该即为古籍记载的历月各配阴阳律吕,六阳六阴的体现。
另外,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件铜质圆仪,内外两层记时“甲”字,均为十三个。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人们,不仅创造了“阴阳合历”的历制,而且懂得了通过置闰来协调“太阳年”和“太阴月”之间的“岁差”。这面铜质圆仪的外周,镶嵌有六十一颗绿松石片,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尚书·尧典》所说的:“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六十一乘以六律吕,得出的恰好是三百六十六这个数字。此时距今约四千年。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饰上的太阳有十二芒,象征十二月;太阳四周有四鸟,象征“四时”或“四气”。此时距今三千多年。
这样的图像,一直延续到两周时期。湖北枣阳两周曾国墓葬出土的“槷(圭)表”上,青铜柱饰以阳鸟,阳鸟双目装饰十二芒太阳图像。显然这是金沙遗址出土器物的内涵传承。
战国时期的楚历法,属于“阴阳合历”已确定无疑。湖北发现的公元前五世纪初的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盖面星图,依然明确体现了这一特征,此画面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纪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中的图案。
春秋至战国,“四分历”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采用。
所谓“四分历”,就是当时古人根据对太阳“冬至点”的观测,总结出了羿年冬至时间会推迟四分之一日,经过四年,“冬至”时刻又回到原点的规律。据此,古人将一个太阳回归年的长度定为365又1/4日。按照这个“太阳年”长度,古人安排十二个“太阴月”与之协调包括置闰,于是得出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
就是说,“四分历”,仍然是“阴阳合历”,而且以“太阳年”的时长为基础和历法框架。
(记载太初历的敦煌简牍)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朝廷下诏改行《太初历》。一方面,汉代之前沿用秦历法,实际“朔望”与历法日期偏差已大;另一方面,当时的天文学家们预测到,当年的冬至时刻恰在夜半子时且日月合朔,是颁行新历法最优时刻。
“日月合朔”,是指日月运行到天空同一“宫度”。冬至日的子时,是古代天文学家们确定“阴阳合历”的最佳起始点。
至少自汉代“太初历”开始,以后历代的改历,都是经观测确定冬至日的子时恰逢“日月合朔”而颁行新历法的。
“冬至”,是太阳运行于太阳黄道距离地面最远之处,古人将次作为理论上的新的回归年的开端。子时,又是“冬至”日的开端。“日月合朔”,则是“阴阳合历”历法的最佳开端。
《隋书》和《唐书》,都记载了当时的“新罗”按照中国历法迎接“新年”的祭祀仪式。这天一早,他们的统领都要举行盛大的“日月同祭”活动。
“日月同祭”,正好反映的是“阴阳合历”的特征。
总之,将中国农历译成“lunar new year”是错误的,不能体现“阴阳合历”的本质。“阴阳合历”不是纯“阴历”。
何以会形成把中国农历说成是“阴历”呢?
或曰,这与民国实行公历有关。公历是“阳历”,与之相对,农历便被不懂中国天文学传统的人,包括“lunar new year”一词的译者,说成了“阴历”。直到现在,如王姓网络大V还在犯这样的错误。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汉代以后得农历,所因循的古历基础,都是“殷历”。
古时,有“古六历”之说,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实际上,“古六历”为东汉人托伪。真正最久远的,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中,保留下来的“殷历”历法。《汉书·次度》,则保留下来“殷历”历法的天象依据。
正因为“殷历”真正继承了中国古天文学的精髓,又吸收了“四分历”之后的新观测成果,所以对以后历代历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谓“阴历”,不过是“殷历”的字讹而已。
关于中国农历,其实世界上是有标准译法的,就是“spring festival”。此译名,收录于《英汉天文学名词》一书,且通过了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