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面具长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传承人尼玛次仁)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传承人尼玛次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尼玛次仁,藏族,一个地道的农民,从小喜欢听人讲故事,他最喜欢听奶奶讲藏戏鼻祖唐东杰布邀请7位貌似仙女的七姐妹组成歌舞队,表演藏戏的故事。但凡一有机会,尼玛次仁就去村里的打麦场看藏戏表演。《诺桑法王》里穿着华丽、唱腔浑厚、气质不凡的主角——藏王曲杰诺桑,让他难以忘记。
从此,尼玛次仁常常在放牛,务农时模仿戏里的唱词,藏戏的“种子”在他心中开始发芽。1987年,尼玛次仁16岁到时候,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雅隆扎西雪巴藏戏队的戏师白玛顿珠看中了他,把他招了进去。从放牛娃一下子变成小演员,尼玛次仁觉得自己头顶的“天”不一样了。而家人的支持则成为日后他会获得成功最大的动力。
然而,尼玛次仁的藏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所在的藏戏演艺队曾一度面临解散,最终在大家的讨论之后,一定要把这个藏戏队延续下去,随后,尼玛次仁和其他戏师从山南前往日喀则方向,一路沿路乞讨集资。最终筹到了3800块钱,让这个藏戏队起死回生。
保住了藏戏队,尼玛次仁登台的愿望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实现。起初,尼玛次仁想唱藏王曲杰诺桑,但老师却让他练习配角,他心里很失落。但凭借对藏戏的热爱,尼玛次仁更加积极的学习,他主动跟着长辈们学习其他角色的演艺技巧。他用了整整14年系统掌握了整部藏戏中所有角色的演出技巧。
加入藏戏队9年之后,尼玛次仁终于等来了第一次正式演出的机会,队里主演曲杰诺桑的老师退休了,尼玛次仁凭借扎实的演出功底得到接演这个角色的机会。
“感觉心脏都快跳出来了。”尼玛次仁现在回忆当时的场景心情仍很是激动,“第一次演出那天,现场观众特别多,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但是配乐一响,我的恐惧全都消失了,以往练习的唱腔、动作一一浮现出来。”
第一次以主角身份登台,尼玛次仁便在持续不断的掌声中收场。
九年的等待尼玛次仁从不觉得后悔,他说当戴上黄面具之后,自己便觉得一切都“值了!”现在,尼玛次仁已经成为了雅砻扎西雪巴藏戏队的负责人,为了维持藏戏队的运营,他还曾到拉萨八廓街卖唱赚经费。
尼玛次仁从艺34年,为抢救、保护、传承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做出了重大贡献,在2018-2020年间先后抢救复排八大藏戏剧目中的《白玛文巴》、《卓娃桑姆》,并在传统藏戏的基础上创新编排出新的藏戏内容。
2006年,雅砻扎西雪巴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尼玛次仁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而那个曾经靠乞讨才活下来的藏戏队,如今也有了28名成员和470平方米的传习所。
当问起尼玛次仁什么时候退休时,尼玛次仁抚摸着手里的黄面具坚定地说:“我从没想过退休,传承藏戏,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让这个黄面具一代代的传下去!”
尼玛次仁(左一)在演出中。从16岁加入藏戏队开始,尼玛次仁已经从艺34年。受访者供图
久负盛名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是西藏黄面具藏戏的杰出代表。而黄面具则是扎西雪巴藏戏最重要的道具,这个看似简单的黄色面具,其实是用纯正的山羊皮做的,羊皮正面要缝制12层布。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作为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尼玛次仁在每次演出前都会仔细检查面具,不能让这个重要道具有任何瑕疵。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每次演出结束后,尼玛次仁都会与演员进行交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虽然,现在作为老师尼玛次仁并不是每次都会上场演出,但在演出前他都会亲自到后台检查每一件服装、道具。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作为藏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尼玛次仁(右三)不仅要教自己队里的演员演戏,他还要履职尽责的推动藏戏传承。目前,他正在努力推动藏戏进校园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受访者供图
尼玛次仁和他的队员们不仅为抢救、挖掘传统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做出了重大贡献。还在传统藏戏的基础上创新编排出新的藏戏剧目。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雅砻扎西雪巴藏戏队的传习所如今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在传习所墙上挂着的一面面奖牌,正是尼玛次仁在传承藏戏上所付出的努力的最好证明。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