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艾滋病最新临床进展(那个被黑人男友传染艾滋病的女学生朱力亚)
2004年4月3日下午,朱力亚(化名)忽然被学校系党支部书记叫到了办公室。
“你是不是交了一个外国的男朋友?你们两个有没有发生过关系?”
出于隐私和害羞的考虑,脸红的朱力亚摇了摇头。
实际上,她与来自巴哈马的男友马浪已经同居一年多了。
朱力亚的一举一动都被老师看在眼里,更疼在心里。
“你知道吗?他感染艾滋病已经发病了。”
短短两句话,却完全改变了朱力亚的人生走向,包括她生命的长短...
双向奔赴
提起朱力亚和马浪的相识,一切都是那么的戏剧化。
或者说,这一切都是出自女主角本人之手。
从小到大,朱力亚都非常喜欢和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交往。因为从这些人的经历和学识中,总能学到不少新东西。
恰逢上学的时候,朱力亚从一位老师那里听到了一句玩笑话。
“我有个朋友以前英语很差,找了一个外国男朋友,进步很快。”
本想着是句无心之言,不曾想竟被朱力亚牢牢记在了心里。也是在这个时候,马浪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之中。
2002年9月,刚刚进入大学的朱力亚对一切新事物都保持着好奇心。为了学好自己选择的英语专业,她经常去一家CD店购买英文唱片。
就在这天傍晚,朱力亚正排队结账的时候,前面忽然传来了一阵骚乱。走近一看,原来是收银台的服务员正在和一位黑人老外费力交谈。
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在商品的价格上闹出了一些误会,久久僵持不下。
眼看身后排队结账的顾客越来越多,收银员和外国友人都变得手足无措起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朱力亚主动走上前去为双方解围。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结账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为了表示感谢,这位外国友人执意邀请朱力亚共进晚餐。但考虑到晚上回校不能太晚,她犹豫再三还是婉言谢绝了。
谁知对方仍然不依不饶,非要留一个联系方式。就当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吧,这一次,朱力亚没有拒绝。
于是从这天开始,两个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年轻人便通过一根电话线建立起了友谊。
在相处的过程中,朱力亚得知对方名叫马浪,来自巴哈马,目前正在武汉一所医学院攻读研究生。
有了学历光环的加持,她很快就对这个黑人小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尤其当马浪在电话里用一口流利的英语给朱力亚分享国外趣事时,她更是佩服不已。
或许这就是老师口中所说的“优质”男朋友吧,倘若能与他交往,想必英语成绩定会指日可待。
仔细想想,一个中国女孩每天拿一本英语书本来是件多么枯燥的事。
但如果和外国人在一起,你的每一分钟都在进步,而且还很放松,何尝不是件好事呢。
当然,朱力亚对这个黑人小伙也不是完全存在“利用”成分,没有丝毫感情可言。
毕竟从外貌和气质上来看,马浪各方面条件都还是非常优质的。
最重要的是,他对漂亮又优秀的朱力亚同样抱有好感。
两情相悦大概是这世上最美好的事了吧,两个年轻人很快就不再满足只煲电话粥。
2003年3月,“网恋”几近半年的朱力亚和马浪再次相约见面。
这一次,他们不仅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也确立了同居关系。
作为一个中国的传统女孩,最初的朱力亚其实并不能接受这种开放的思想。然而爱情上头的那一刻,所有伦理道德都被抛之脑后。
就这样,大一上学期刚结束,朱力亚就从学校宿舍搬了出去,住进了男友的出租屋里。
同大多数热恋中的小情侣一样,两人都非常享受这段朝夕相处的甜蜜时光。他教她英语,她教他汉语,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殊不知,正有一场大难悄悄向这个单纯的女孩靠近。
恍如隔世
2003年11月,朱力亚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到出租屋内。
奇怪的是,今天的马浪竟然没有去上课,而是病恹恹地躺在床上。
见此状后,心急如焚的朱力亚立刻提出要带马浪前往医院看病。
谁知话音刚落,就被对方断然拒绝了:“没事的,老毛病了,休息几天就好了。”
拗不过马浪的坚持,朱力亚也只能悉心陪伴左右,承担起一个女友应尽的责任。
然而一个月后,马浪的病情非但没有丝毫好转,咳嗽的症状反而还更加严重了。
而且每当朱力亚提出看病就医时,都会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
不知不觉,时间就来到了2004年春节前夕,也就是学校的放寒假时间。
纵使心中有再多的不放心,朱力亚也只能将病重的男友一个人留在出租屋内。
或许过了新年,一切都会好的吧。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开学后的马浪仍然和年前一样。
正当朱力亚不知如何是好时,男友主动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要不我去北京检查一下吧,大城市的医疗条件终究是好的。”
话音刚落,朱力亚便不假思索道。
“我陪你去。”
奇怪的是,马浪再次以耽误学业为由拒绝了女友的好意。没有办法,朱力亚也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男友这个贴心的安排。
但不知为何,她总是隐隐约约感觉即将要失去男友了。
2004年4月3日一大早,马浪便收拾好所有私人物品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
就在男友离开没多久,学校那边便传来了系党支部书记找朱力亚谈话的通知。
直到这一刻,她才明白了事情所有的来龙去脉,但她并不愿意相信。
回到出租屋内,朱力亚不停地给马浪打电话。然而,听筒对面传来的只有冷冰冰的挂断声。
也是从这天开始,马浪宛如人间蒸发一般彻底消失在朱力亚的生命之中。
这一晚,窗外雷雨交加,狂风大作,她很困,却闭不上眼。
绝望之际,站在窗前的朱力亚恨不得一跃而下。
她不明白,为什么马浪在临走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告诉自己真相。
即便这是一个早已存在的事实,可爱人之间最重要的不就是要坦诚相待吗?
在老师的劝说和陪同下,朱力亚第二天便前往当地的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艾滋病检查。
虽然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携带HIV病毒的检查结果忽然出现在面前时,她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朱力亚很清楚,自此以后,她的世界将会充满混沌和黑暗。
事实也确实如此,她不仅被禁止出入学生宿舍,就连学业都戛然而止。
不知不觉间,全校师生都心照不宣地认识了这个“不检点“的女孩。
唯一庆幸的是,朱家夫妇在遥远的另一个城市,既不会看报也不会上网的小两口始终没有发现女儿的异常。
每当父母打来电话时,朱力亚都会戴上面罩,把撒谎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
人生那么长,谎言又能坚持多久呢?
不留遗憾
看着朱力亚深埋痛苦的模样,老师不由得有些心疼道。
“你恨他吗?”
谁知话音刚落,朱力亚就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
如果人的头脑里都是仇恨,那该多痛苦呀。
与其相比,倒不如多想想爱情的甜蜜。
话说回来,就算再恨马浪对于此刻的朱力亚来说似乎也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她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恨了。
其实朱力亚愿意对男友如此包容,与她的原生家庭同样有着脱不开的干系。准确来说,是父母的感情对她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朱力亚的父亲年轻时家境贫困,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
基于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自然没有读过几天书,就连字都不认识几个。
然而在彼时那个年代,学历并不能衡量一切。
朱父就是那个例外,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却意外掌握了一门技术:开车。
恰逢当年县化工厂正在招聘司机,他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得到了这个职位。
也是在这里,朱父邂逅到了未来的妻子,一见钟情的两个年轻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值得一提的是,虽说两个人在同一单位,但工作性质却截然不同。
高学历的母亲自然不会像父亲一样天天四处奔波,而是坐在办公室里算算账看看报罢了。
不过考虑到朱家的经济条件和朱父的文化程度,朱力亚的外公迟迟不肯同意这门婚事。
万万没想到,朱母也是一个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女子。
纵使与父母断绝关系,她也要自己和心爱的人走在一起。所以,朱力亚从小就是听着父母的爱情故事长大。
她非常渴望能像母亲一样拥有一段纯粹的爱情,无奈到头来却事与愿违。
消沉半年后,朱力亚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郁郁寡欢下去了。
事情已然发生了,不留遗憾才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2004年10月,朱力亚只身一人来到了中国艾滋病病人比较集中的某省。
她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很多病人都比自己的遭遇可怜百倍。
一番行程下来,朱力亚心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自己的患病经历公之于众。
不为别的,只为给更多年轻人一个忠告。
几经周折后,朱力亚把目光放在了一家名为《南方人物周刊》的媒体上。
为了给女孩足够的安全感,媒体一再强调,采访过程中只要她感觉心里不适就可以立刻停止。
或许也正是这份温暖,再次给足了朱力亚面对人生的勇气。
她愿意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帮助更多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人。
2005年开始,朱力亚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
次年1月,《艾滋女生日记》便顺利在北京出版社出版。
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朱力亚是中国首位公开艾滋病的女孩。
之后,她更是多次以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在各大高校做演讲。
演讲之余,朱力亚做的最多的就是积极接受治疗,与HIV病毒作斗争。
痛心的是,这个乐观又勇敢的女孩还是在2009年7月14日因病情严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生命终将有尽头,文字却不会,正如《艾滋女生日记》这本书中所言。
“我只希望自己是一面镜子,让迷途者知返,不要再重演我的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