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

据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消息,该校终身教授、豫剧五大名旦之一马金凤因心力衰竭于2022年5月29日上午7点15分在青岛市病逝,享年100周岁。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2)

马金凤,女,192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终身教授,豫剧“五大名旦”之一,中国戏曲“帅旦”行当的开先河者,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组部联系洛阳的唯一优秀专家。荣获“文化部终身艺术成就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项殊荣,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

惊闻噩耗,洛职师生深切缅怀

“要把戏曲艺术传承好,发扬光大。”马金凤先生曾勉励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时说。

近年来,马金凤先生多次在家人陪伴下,带着“马派”弟子走进洛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经典豫剧曲目表演,和师生交流座谈,并对戏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指导。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3)

学生们戏曲表演训练

听到马金凤先生逝世的噩耗,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深切缅怀,纷纷表示要秉承马金凤先生遗志,传承好豫剧文化,弘扬戏曲精神。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王雪涛:马金凤先生九十多年的艺术实践,既是中国豫剧艺术界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广大文艺及艺术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典型。我们决心要依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及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等平台,把马金凤先生创立的豫剧马派艺术以及马金凤先生“人民为根,守正创新”的艺术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饶骞:马金凤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尤其是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她对我国文艺事业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实干精神。先生对待艺术是一丝不苟的,先生的为人是平易近人的。愿马金凤大师一路走好!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戏曲艺术学院“马派”艺术传承班全体学员:敬爱的马奶奶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我们一定好好用功,努力继承好您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财富!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豫剧“马派”艺术发扬光大!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孙兆迪:从小我就在奶奶的收音机里听马金凤老师的《穆桂英挂帅》,也是从那时候了解到了马金凤老师。作为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的讲解员,我倍感荣幸。我虽未与您见过面,但您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和敬爱的人,您对艺术态度是我的前进路上的标杆。

传承戏曲文化,成立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4)

马金凤穿戴过的凤冠、戏服

2021年4月17日,由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河南豫剧院主办,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市文联承办的“戏曲教育传承创新研讨会”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活动现场,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

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位于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二楼,2019年开始筹建,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该博物馆共分为“艺海求索,人民为根” 、“梨园瑰宝,马派艺术”、“传薪播艺,芬芳满园”、“豫剧泰斗,翰墨流芳”四个部分,全面展示马金凤先生的艺术人生。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5)

为支持博物馆建设,马金凤的子女无偿向博物馆提供所有与母亲生活和90年从艺经历有关、可供公众参观和对中国戏曲发展研究的物品和资料,包括出版物、图片、音像制品、奖品奖章、演出服装、纪念品、字画400余件。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6)

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部分陈列

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的成立,在满足游客参观需求的同时,还是研究、学习、宣传豫剧“马派”艺术,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场所。马金凤的女儿马汎浦代表母亲和家人希望马金凤博物馆为中华戏曲的繁荣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019年9月,洛阳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马金凤舞台艺术研究中心”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揭牌,“马派艺术传承人班”开班,为弘扬豫剧“马派”艺术,繁荣中国戏曲事业贡献坚实力量。

传薪播艺 桃李满园

马金凤先生生前心系戏曲舞台、心系党的文化艺术事业、心系传承人的成长和进步。她的弟子学生已经有近百人之多,遍布祖国的城市和乡村。只要时间允许,只要弟子有要求,她都会尽量走到。

中国戏曲学院、河南大学艺术系、洛阳师范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及中小学和幼儿园都留下她辛勤耕耘的足迹,她说:“培养下一代是我的重要任务,我有信心把我们的下一代年轻的戏曲工作者帮助好、教好,叫他们接我们的班。我有信心把咱们豫剧发展兴旺!”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7)

重温“梨园穆桂英”的艺术人生

从5岁学艺、7岁登台,马金凤创立了豫剧“马派”艺术,使其成为跨世纪的民族艺术瑰宝。她带剧团进山村、下工厂、到边防前线,一生深入乡村基层,始终扎根人民。在戏曲道路上走过91年的马金凤获得过“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享有“终身艺术成就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各种荣誉。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8)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9)

心系前线,“穆桂英挂帅”一炮打响

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马金凤带着剧团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演出。“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回荡在“长江号”的上空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那时的马金凤已经成为一个名角儿。这个经受旧社会的艰辛和磨砺的豫剧名伶,在人民艺术的天地里,如金凤出笼。她感觉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鲜事,是马金凤在过去20多年里,从来没有见过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她的心里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想法:能不能组建一个完全新式的剧团,彻底改变原来的老戏班子。1950年,在马金凤的倡议下,两个传统老戏班合并成中原豫剧团。当时乡亲们管它叫新式样:一个没有老板、没有戏班主、没有演员买卖交易的新式剧团。

“解放了,咱们还能到处流浪搭班唱戏混穷吗?咱们要定下心来,扎个营立个家,认认真真地唱戏。”马金凤说。

马金凤带着这个崭新的剧团四处演出,越唱越红火,后来中原豫剧团升格成商丘专区人民剧团。

就在这一时期,抗美援朝开始了。河南豫剧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豫剧演员常香玉为了支援前线,在全国范围内巡回义演,并且用演出的收入捐赠了一架战斗机,这件事在全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马金凤觉得身上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和使命感。她满怀编排新戏的创作热情,《穆桂英挂帅》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该剧由豫剧传统剧目《老征东》改编而来,唱的是北宋年间,辽东安王兴兵中原,穆桂英在辞朝隐居的佘太君爱国热情感召下,捐弃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重披战袍挂帅出征的故事。

马金凤带着参与创作的《穆桂英挂帅》开始了华东地区巡演。自1953年11月初至1954年6月2日,历时7个月,途经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等多个地方。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豫剧团第一次较长时间的出省演出,受到沿途广大观众和文艺界的热烈欢迎。

适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1954年2月,马金凤带着剧团登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号”炮舰演出。“辕门外三声炮”的旋律回荡在“长江号”的上空,舰艇官兵欢声雷动;穆桂英“我不杀安王贼永不回家门”的誓言与海军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交织成为那个时代的强音。

剧团在上海的最后几场演出要结束了,剧场里来了一个人,他从头到尾看完整出戏,这个人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剧中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梅兰芳。1959年3月,梅兰芳先生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他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也是梅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戏。

《穆桂英挂帅》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盛演不衰。正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个性鲜明的剧中人物、酣畅淋漓的大段唱腔以及演员独特的表演成就了这出豫剧名剧。

那个时候的艺术家,总是奔赴在祖国需要的最前线。无论是戎马倥偬的军旅前线,还是工业勃兴的建设浪潮中,马金凤用这出戏曲激励了无数奉献者、建设者、奋斗者。从此,马金凤的名字与《穆桂英挂帅》紧紧连在了一起。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0)

1957年秋,马金凤(右)与恩师梅兰芳(左)在洛阳。(彩色修复图)马金凤弟子刘冰提供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1)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2)

马金凤程七奶奶剧照

从威风凛凛的大元帅穆桂英到嘻哈泼辣的程七奶奶,面对如此大的角色反差,马金凤一时还无法适应。她曾回忆说,全团同志都看着我笑,他们越笑,我越不好意思,就越演不了。

后来,在杨兰春的启发下,马金凤终于明白,之所以进入不了角色,是自己放不下名演员的架子。“把脸抹下来,放在口袋里。”思想问题解决了,表演上的技巧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马金凤把程七奶奶演活了,这个爱说爱笑、嘻嘻哈哈、粗中有细、见义勇为的程七奶奶很受群众欢迎,特别是在农村演出,一些老人连看三场都不过瘾。通过排演《花打朝》,马金凤在表演艺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1963年,由“穆桂英”变成“程七奶奶”的马金凤又进北京了,再次引起戏剧界轰动:中国剧协为这出戏专门举行了座谈会;老舍先生看了这出戏,写下《观豫剧〈花打朝〉》一诗。

“马老师一生中的表演和演唱都是在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借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声面。”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

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马金凤开拓创新,突破了旧时代艺人门户之见的藩篱,博采众长,形成了豫剧“马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一挂两花”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广为流传,久演不衰。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3)

“马金凤所创造的豫剧‘马派’艺术,基本包含了豫剧所有的地域分支,创造的人物形象广泛吸纳、自成一体,这也构成了豫剧‘马派’艺术的丰富性和珍贵性。”戏剧评论家刘景亮说。

敬畏舞台,一颗折断的虎牙作证

“大娘,让你们受累了,金凤就在这里给你们唱!”说着,马金凤站在路边,迎着山风唱起了《穆桂英挂帅》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马金凤笑的时候右上角一颗虎牙是断的。每说起这件事,马金凤都很不好意思。

那是1940年,当时社会上流行镶金牙,笑的时候露出来是个装饰。18岁的马金凤已经成角儿,也正是爱美的年纪,便跑到集市上也镶了一颗。刚镶完,还没走回剧团,想起来接下来有一场戏要演秦香莲。“那是个苦角色,怎么可能有金牙,观众看了成什么样子。”马金凤硬是不顾劝阻折回去取下金牙,致使牙齿受损,留下缺憾。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4)

1958年,马金凤(左一)演出《窦娥冤》,并与郭沫若(右一)合影

这种对于群众和舞台的敬畏,贯穿马金凤整个演艺生涯。

1981年,年近60岁的马金凤去北京演出,正值夏天,为了保护戏装不被汗水浸透影响效果,她用两块塑料布贴在前后身上,结果捂出了一身痱子。

为了保障演出视觉效果,不管多冷的天,马金凤戏服里都只穿一层单衣。一年冬天,70多岁的马金凤在北京演出,女儿马汎浦给她买了一件羊绒毛衣。扮完装的马金凤发现毛衣忘记脱了,当即让人拿剪刀从背后剪开。这让马汎浦心疼了很久,“那么贵的毛衣,说剪就给剪了,以后啥都不给你买了。”

马汎浦说着气话,但她知道,在母亲眼里,除了观众的喝彩,啥都不值钱。

每次演出前,马金凤都会提前4小时扮装,这个习惯一直到她80多岁登台还没有改变。“老师每次都是自己画,穿上戏服后,她就不再坐下了,怕戏服坐皱了不好看。”马金凤弟子、国家一级演员关美利说,虽然有人劝说衣服后面不碍事,但老师却说有些动作是要背对观众的,一点都马虎不得。

虽是豫剧大师,马金凤生活却很简朴。她不但与烟酒无缘,甚至稍带刺激油腻的食品都不沾不尝,一碗白面汤加鸡蛋吃了一辈子,就连做儿女的也是最近几年才知道母亲其实也爱吃肉。马金凤常说:“我不怕嘴受屈,就怕嗓子出问题不能唱戏。”

退休之后,马汎浦开始跟着母亲,陪她演出,照顾起居,也慢慢理解了她对剧团的严格和对自己的苛刻。“我是人民的演员,必须到人民中间去,到群众中间去,到观众中间去!”这是马金凤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她经常组织小分队到那些偏僻山村、交通不便的地方演出。有一次,剧团在河南偃师农村演出完后返回县里,山路上遇到两位白发老大娘,拄着手杖打听剧团的消息:

“你们知道马金凤还在村里吗?”

“大娘,我就是马金凤。”

原来,两位大娘喜欢听马金凤唱戏,听说她来演出,就带着干粮从家追到城里,又从城里追到村里,却还是没赶上。马金凤听后说:“大娘,让你们受累了,金凤就在这里给你们唱!”说着,马金凤站在路边,迎着山风唱起了《穆桂英挂帅》。

洛阳的一位老戏迷说,那个时候听戏的群众能跑几十里路,扶老携幼,连出嫁的闺女都得接回来。“老百姓都是散戏了还不走,一直等到马金凤卸了装,从化装到唱再到卸装,直到实在没啥看了,妥,回家吧。”这个戏迷说。

作为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马金凤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她常说:“穆桂英能53岁又出征,我为什么不能花甲之年出征呢!”

“支撑马老师一生创作的力量除了对戏剧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对人民和国家的赤诚、对戏曲的担当和使命。她从旧社会走来,对国家、对人民始终有一份感恩。”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编剧李学庭说。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马金凤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马金凤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的唱腔和表演,更重要的是她有着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以及一贯身体力行的戏德。”李树建说,“艺术创作一百跳一千跳,最后一跳是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也是马金凤留给当代文艺工作者的精神财富。”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5)

甘为人梯,致力民族艺术传承

曾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马金凤收了关门弟子”的传闻。马金凤听说了哈哈大笑:“马金凤不关门,谁来学都欢迎,需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

1957年秋,梅兰芳先生到洛阳演出,与马金凤再次见面。梅兰芳把他常用的凤冠赠给她,作为师徒关系的见证,此后马金凤的名字正式列入《梅兰芳弟子录》中。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6)

2010年,时逢中国戏曲学院建校六十周年,年近90的马金凤再次“挂帅”,所戴凤冠是恩师梅兰芳先生于1957年赠予她的点翠凤冠。

“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马金凤重视人才培养,一生惦念振兴戏曲、传承民族艺术,直至耄耋之年还执教于中国戏曲学院。“洛阳被称为牡丹之乡,是因为牡丹得到了历代培植,才能万紫千红、群芳争艳。”在马金凤看来,豫剧的花园里,也要呈现这样的局面。

马金凤带团到基层演出,地方剧场负责同志提出,让她场场主演。马金凤却说:“场场演我倒不怕累,但你们也要看看俺学员的戏,他们不比我唱得差。”

在农村演出时,往往一天演两场,马金凤就给自己安排日场,让学生唱晚场。马金凤说,晚场戏观众来得多,是青年演员显身手的机会,白天的观众大都是走不了夜路的老人,唱戏也可以照顾他们。每次有新戏,马金凤都在学生主演时,自己选个配角,目的是同台演出更能了解情况,便于指导和提高学生的技艺。“老师始终想着尽可能地多给我们机会,提携一些好苗子。”马金凤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柏青说。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7)

有些学生一度热衷于参加各类比赛,马金凤劝诫说,上电视成名快,却始终和群众隔着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多走到人民群众当中,好的口碑是一个村一个村唱出来的。

“老师一生视戏如命,如今年纪大了,有时候见人可能认不清,但聊几句总能聊到戏上。”关美利说,每次有弟子来看望她的时候,她都会让大家现场唱一段,品一品,抠一抠,挑挑毛病,叮嘱改进。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马金凤如春催桃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梨园后生,收徒和学生160多名。一大批中青年戏曲演员在马金凤的言传身授下,艺术上迅速成长,活跃在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广阔天地中。

“当老师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己一生的本领时,我们这一代也就肩负起继续传承的重任。”2005年,马金凤从洛阳豫剧团离开后,关美利接过了老师这一棒,同时接过来的还有老师的叮嘱:不能骄傲,继续努力,好好唱戏,唱好戏。

曾经,每隔一段时间社会上总会出现“马金凤收了关门弟子”的传闻。马金凤听说了哈哈大笑:“马金凤不关门,谁来学都欢迎,需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8)

马金凤与京剧大师梅葆玖

马金凤从前辈汲取了技艺,她薪火相传并提携后起新秀;她从人民群众那里收获了一生荣誉,希望毫不保留地回馈给国家和人民。

最近一年来,马金凤的家人在整理她的物品,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与戏曲有关。“她就是一个普通的艺人,在剧团的时候,演出补贴和所有职工一样,从不搞特殊。”马建新说。由于常年在外演出,马金凤没有固定的住所,洛阳家里仅有的家具也是马建新结婚的时候找人打的。

“现在,物品清单已经列出来了,我们决定全部上交国家。”马建新说,她是人民的演员,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回归人民,而我们子女要做的就是帮助她完成这个愿望。

著名豫剧大师马金凤最新状况 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今晨离世(19)

统筹 | 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程世超

来源 | 综合整理自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华每日电讯、河南日报等。(声明:“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