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

文/凌硕

编辑/凌硕另说

请您跟随着音乐的节拍一起欣赏本文

前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被公认为德国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19世纪音乐界的主宰,乐坛尊称他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在钢琴艺术史上堪称登峰造极之作,被视为音乐界的"新约全书"。

其中,他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是他早期的杰作,于1795年为他的导师约瑟夫·海顿而创作。这部作品展现了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堪称技巧与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创作的灵感源自贝多芬在1785年所创作的C大调青年钢琴四重奏,这部四重奏也展示了他作曲才华的初芒。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2)

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标注为"Allegro con brio",采用C大调,以4/4拍为基础。该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展现出严谨而有序的音乐构架。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3)

乐章开头以强烈的力度和迅猛的速度展开,以符号"√"表示。快速的连续音符和急促的音乐动机贯穿始终,表现出活力四溢的特征。

主题A以坚定的旋律线和有力的和弦进行引入,以符号标记。副部呈现两个主题。这些主题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和交织,展示了贝多芬独特的创作手法。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4)

尾声部是乐章的高潮部分,以技巧性和华彩的演奏片段为特点。这些片段以飞速的音阶、跳跃的音符和精巧的手指技巧展现,要求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技术能力。这部分的加入不仅丰富了乐曲结构,也突出了贝多芬钢琴作品中的技巧要求。

音乐特征

在作品的主部展开中,贝多芬采用了一种非传统的结构,以展现他坚毅不屈的音乐性格。这部分以Allegro速度开始,运用了A-C-B的展开结构。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5)

主部的核心动机A1以激烈而坚定的旋律线开篇,通过逐渐展开和加强的方式,在前八小节中逐渐达到高潮。接下来,突然出现的动机C以柔和而凝重的旋律线引发共鸣,通过独特的音响效果在乐队中扩散,营造出庄严而压迫感的氛围。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6)

紧接着,动机B以缓慢的节奏和简洁的和弦进行,创造出深沉而内省的氛围。通过单一的柱式和弦和渐变的音响效果,动机B令人沉浸在思考和反思之中。

整个主部在第十二小节达到顶峰,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C大调的主三和弦作为结束和弦,产生壮丽而令人振奋的音响效果。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7)

连接部以C大调的主三和弦的"号角声"开端,带来激昂的听觉冲击,犹如战斗的呐喊。两组连续的"号角声"交替呈现,彷佛战鼓的擂响,让人陷入紧张的氛围。随后,钢琴左手转变为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如同勇士的脚步声,为乐曲注入稳定的节奏。

同时,属音以急速的十六分音符持续进行,仿佛是炽热的战火,燃烧不息。这种急促的音符演奏延续着紧张感,直到连接部的最后。在最后一个小节中,突然转到g小调,仿佛是战斗的暂时停顿,为副部主题的到来预示着新的挑战。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8)

副部分以A-B-A'的结构呈现,展示了贝多芬内心的情感挣扎和道德冲突。首先,以悲怆的旋律线为特征的第一个副部主题(A)以g小调开启,带给乐曲一种哀婉的氛围。这个主题揭示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和矛盾,将听众带入一个情感交织的境地。

第二个副部主题(B)以G大调转变,凸显贝多芬在道德心理上的斗争。通过对位创作手法,高音旋律和中音旋律相互映衬,乐队中不同声部的协奏效果得以展现。这种对位技巧突出了贝多芬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将道德选择的挣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9)

结束部由两个部分组成,展示了贝多芬音乐性格的坚毅无畏和内心柔和抒情的特点。首先是前7小节,通过两次简短的V7-I和弦的进行,营造出稳定的和声基础。随后,通过连续的四度上行模进,再次回到V7-I和弦的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贝多芬巧妙地运用颤音演奏技法,模仿乐队中弦乐器的打弦音色,增添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0)

接下来的6小节构成结束部的第二部分。通过同时分解奏出的八度音符技巧,再现了主部主题中激昂的"号角声"。这种技巧在音乐中营造出一种饱满而激情澎湃的氛围,将乐曲带入高潮部分。通过多次使用V7-I和弦的进行,结束部呈现出反复终止的形式,为乐曲创造了一种循环的结构。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1)

展开部的引入部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前8小节,贝多芬运用了C小调的音乐材料,创造了一种沉稳而压抑的氛围。通过连续的下行音阶和弦进行,音乐逐渐降至低音区域,给人一种沉重和压迫感。这种音乐手法揭示了贝多芬内心的挣扎和困惑,将听众带入一个思考和犹豫的境地。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2)

接下来的12小节构成引入部的第二阶段。贝多芬在这里注入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转换,营造出复杂而张力十足的音响效果。通过利用属七和弦、属减七和弦以及小三度的音程跳跃,音乐呈现出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3)

尤其是在第15小节,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颤音和断奏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悬而未决的音乐氛围。这种音乐手法反映了贝多芬内心情感的矛盾和不确定性。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4)

引入部的最后阶段,贝多芬通过运用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对位效果,营造出一种紧张和激昂的对话。高音部奏出激昂而急促的旋律,而低音部则回应着低沉而坚定的音符。这种对位效果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斗争和矛盾,为展开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5)

展开部的中心部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前6小节,贝多芬以D大调为基础,再次呈现了呈示部主部主题的第一动机。这一动机具有熟悉的旋律和情感,为后续的发展创造了连贯性。贝多芬巧妙地通过琶音的运用和节奏的变化,使这一动机焕发出新的活力。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6)

第二部分是接下来的14小节,贝多芬在这里对呈示部主部主题的第二动机和连接部的材料进行了变化和发展。他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音乐变化,通过和弦的转换和旋律的变奏,使音乐逐渐展开,向着高潮推进。

特别是在第10小节,贝多芬运用了快速的连续音符和跳跃的音程,营造出紧张和充满活力的音乐氛围。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7)

贝多芬在中心部分的发展中巧妙地变换了调性,从D大调转向G大调,最终回归到C大调,营造出一种回归的感觉。这种调性的变化为音乐增添了变化和惊喜。他还通过切分八度和弦的演奏形式,营造出强烈的音乐张力,将音乐推向高潮。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8)

在属准备部分,贝多芬巧妙地借用了呈示部主部主题的素材,并进行了独特的变化和发展。这段部分延续了10小节,贝多芬以属和弦为基础,打造了紧张而期待的氛围。前6小节通过属和弦和转位的重属和弦的运用,加强了音乐的调性感,为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贝多芬熟练地运用和弦的张力与解决,创造出一种引人注目的音乐张力。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19)

在接下来的4小节中,贝多芬通过属七和弦的渐进模进,为再现部的到来奠定了调性的基础。他运用了和弦的下行变化,创造出一种音乐上的递进感,为后续的音乐发展铺设了道路。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20)

再现部并不简单地机械重复,而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改变和发展,带来新的音乐想法和表达。主部再现时省略了最后4小节的扩展部分,只重现了两个动机的材料,使得音乐更加简洁明了。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21)

连接部的前8小节贝多芬没有完全再现,而是借鉴了呈示部中副部的第二主题最后的切分材料进行变化再现。

这种创作手法为音乐增添了变化和发展的元素。副部在第二主题再现时,调性回归到C大调,符合奏鸣曲式再现部调性回归的特点。结束部省略了呈示部中的终止重复,缩短了篇幅,为华丽尾声的到来做好铺垫。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22)

(四)尾声

尾声是贝多芬创作的庞大而壮观的部分,展示了他作曲的巧妙构思和华丽的音乐技巧。它紧接结束部的第一部分,以C小调的IV级三和弦开场,营造出一种阻滞旋律结束的感觉,引入了乐队式的华彩段落。

在C大调主和弦的衬托下,一连串华丽的琶音出现,宛如鸟鸣般的音调,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色彩和声音效果的独特运用。最终,和声走向终止的四六和弦,为整个作品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23)

尾声最后停留在C大调的属七和弦上,贝多芬运用下行半音阶的技巧将音乐连接到主题再现部。接下来,音乐回归到严格的节奏,再次引用主题动机进行发展。经过2小节轻柔的演奏后,音乐暂停,贝多芬通过一个新的华丽主题终结了第一乐章。这一华丽主题的出现为作品增添了新的乐章,带来了更多的音乐表达和发展。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24)

作者观点

19世纪音乐评论家谢洛夫曾言:“贝多芬的每一首奏鸣曲都是按照他预先设想的题材写成的。”这一观点准确地揭示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独特之处。这些作品融合了丰富多样的音调特点,将自然界的声响和现实事件的背景巧妙地融入其中。

在贝多芬的早期钢琴奏鸣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存在,如尾声华彩乐段中的仿鸟鸣声,以及作品开头的号角声。这种与自然相结合的诗意世界与威武的英雄气概形成鲜明对比,将音乐形象注入顽强的生命力。贝多芬通过丰富的音调表达愤怒、温柔、冲动等情绪。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25)

贝多芬在这些作品中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手法。他运用休止和切分音型多次出现,创造了音乐的不平衡性;频繁的节奏转换带来了动荡的氛围;调性和和声的不稳定性则增加了音乐的不谐和性。

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贝多芬音乐的辉煌音效。此外,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引入了丰富的乐队想象。他将乐队中不同音区和音色多变的创作手法融入到钢琴奏鸣曲中,丰富了钢琴演奏的实践,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交响性”创作思维。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分析(贝多芬的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及音乐特征)(26)

参考文献

[1]李柯:《“协奏”奏鸣曲——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一乐章全面分析》,《大舞台》2009年第3期,第17页。

[2][苏]克里姆辽夫:《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丁逢辰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219页。

[3]丁阳:《18世纪中后期钢琴制造业发展对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华彩创作的影响》,《音乐生活》2020年第4期,第87-91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