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

终于赶在昨天晚上大结局之前,近期比较热门的国产剧《猎罪图鉴》豆瓣开分了,开分当天得了6.9(当晚已经涨到7.0)。

“微博电视剧”借网友之口,认为这个分数偏低。开播第三天,这部剧就在微博开分8.3,再一路走高到8.6。

为啥微博评分开播三天就能开,豆瓣要到大结局才出分?真是良心好剧为啥不早点借豆瓣吹一波口碑效应呢?当初《隐秘的角落》可就是这样出圈的啊。

当然豆瓣评分不是绝对权威,问题是目前影视评分,在真正的普通观众眼中,国内还没有比豆瓣更权威的平台。

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1)

《猎罪图鉴》究竟是不是一部被低估的“难得的好剧”?在学过画画又熟悉公安工作的我看来,6.9分差不多了。

这部剧从节奏到叙事方式,很容易让人想起类似题材的昔日美剧和港剧,而主旨立意又有着近年罪案题材的台剧和韩剧的影子。剧情看似紧扣时事,又擦肩而过;试图挖掘人性灰色,又过于直白——就像一篇优秀的小学生作文,前面是工整的记叙,结尾则一定要提炼升华“点题”。

但,我还是要公允地说一句,比起大量直接摆烂的国产剧,《猎罪图鉴》至少努力在向优秀靠近。

这样的国产剧,我希望更多一些。

做好一半的“专业”

刚点开《猎罪图鉴》,眼前一亮,有种“文艺复兴”的感觉。

总体量20集,一个故事基本在两集以内解决,男二师父遇害的主线剧情贯穿其中,伴随男一男二从“仇人”到战友的情感变化——这是过去典型的罪案题材美剧港剧结构,也隐约让人回忆起当年同题材“白月光”国产剧《重案六组》。

明快的节奏当然是看剧“爽”的重要因素,但要推动剧情发展必须有专属的主题技能点,这个专业性技能挖掘得好,往往能让观众叹为观止,譬如《千谎百计》(Lie to Me)里的“微表情”,《犯罪现场调查》(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的“现场物证”,或者《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的“心理学”。

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2)

多少人从《千谎百计》(Lie to Me)里学了真伪难辨的“微表情”

当然,如果剧本内容本就薄弱,追求“爽感”就只能给主角开“金手指”,比如《延禧攻略》里魏璎珞的巴掌(并不是)。

《猎罪图鉴》的专业就是“画像”。

“画像”在现实的案件侦破中真的存在,也有不少厉害的画像师,比如2018年去世的上海铁路公安罪犯画像专家张欣,又比如曾在章莹颖案中靠模糊监控还原嫌疑人相貌的山东公安专家林宇辉。

一张画真能在没见过本人、各方面信息不全的情况下还原人的外貌吗?

能。

我有一次画过朋友的正面肖像,转发给年少时学画的老师。老师隔了两天发了另一幅画像来,是这位朋友的侧面像,比我照着本人描的还要像本人。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神迹。因为每个人的骨骼轮廓有其特点,肌肉走向又有运动规律,根据正面推测出侧面并不奇怪。不然达芬奇跑去搞人体解剖干嘛。

当然,老师这张极高度的还原,除了朋友本人面部轮廓清晰外(所以画画的人找模特喜欢轮廓清晰的,不一定要一般意义上的漂亮),还是有一些运气成分,但做到“相似”并非不可能。

所以,剧中展示的“三岁画老”“蒙面还原”“口述绘画”等技巧,现实中都有实践。

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3)

已故上海铁路公安罪犯画像专家张欣笔下的人物和当事人照片对比

罪案剧悬疑的爽感,来自抛出一个几乎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但关键环节一点又柳暗花明,同时还要给出恰如其分的解释,让观众有种恍然大悟的快感,整个过程犹如坐了一趟过山车。

所以,《猎罪图鉴》在国产职业剧解决问题基本靠“谈恋爱”的摆烂状况下,抓住了“专业”这一核心;但可惜的是在专业领域,又只做好了一半。

比如剧中男主老师被诈骗“杀猪盘”一案,男主迅速发现视频是伪造,分析有理有据:视频中多处光源位置混乱,脸部成像不符合光影规律,存在多处矛盾。随后通过反复观看视频中被换脸的人脸,通过面部表情特征与肌肉运动轨迹,寻找眉骨、眼皮、嘴角细节,拼凑出一张嫌疑人的画像。在最后找到凶手时,还不忘从理论角度解释了“夫妻脸”的成因,既为案情推进自圆其说,也与通过伪造视频画出真人的原理相互呼应。

就算有些情节显得天马行空,但只要剧中能自圆其说,我是接受这种“艺术加工”的。比如抢劫金店案中,男主先通过涉案儿童现在的样貌,描绘出她成年后的样子,再从中剔除其母亲的遗传因素,通过剩下的因素拼凑出其父的样貌。

但有些情节中,对专业的处理却大而化之。比如校园暴力一案中,竟然凭借被害人在日记中记叙的“感受”,就画出文中人的相貌,这就有点走玄学路线了。恐怕主创自己也想不出怎么来填这个坑吧。

不妨看看当年我的前辈们采访张欣时,这位专家是怎么作画的——

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4)

——《警坛神画手》,原载《解放日报》1994年11月11日

完成一起案件嫌疑人的画像,连目击者的回忆都未必完全可靠,何况仅仅是文字记录,还是那种“微风拂面”“脸庞洒满阳光”式的“氛围感”?

类似在专业问题上糊弄的情况,剧中不止一次。比如爆炸复仇案中有一个新鲜的设定,犯罪嫌疑人有“脸盲症”,所以他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记录下复仇对象的脸部特征。男主破译了其中的密码,还原了潜在被害人的肖像,提前阻止了一起案件。

可男主口口声声“掌握了规律”,剧中没有任何解释和呈现。只要男主眉头一锁,一幅堪比野兽派的画就还原成和当事人近乎一模一样的肖像。同样还有剧中一起性侵案,另一个年轻的画像师根据精神高度紧张的被害人口述,描绘出藏着一只蝴蝶的神奇多人肖像,当初看时我一拍大腿这简直是毕加索再现,问题是谁能将毕加索的画口述出来?

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5)

仅凭当事人口述,是怎么画出这样的形象?

这样大量被一笔带过的关键情节,消解了悬疑剧原本最需要的专业性。

诚然,这比靠谈恋爱解决所有问题的国产职场剧进步,但跟一部高分好剧,确实还有不小的距离。

命题作文式“点题”

看剧之时,我总有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感。

校园暴力案“操场埋尸”的手法,让人联想起湖南新晃的涉黑案件;绑架案的缘起“冒名顶替上大学”,与几年前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如出一辙;而贯穿整部剧的线索——女性拐卖案,更暗合了不久前广受关注的一则新闻。

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之外,每一起案件的主题全部与当下网络的热点问题相关。

整容案中的职场性别歧视,“操场埋尸”背后的校园暴力,杀夫案里的家庭暴力,绑架案缘起的教育公平,每一个案件的主题都精准地踩中网友们的“痛点”。

《猎罪图鉴》是鸡贼的。它把许多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堆积在一起,又悄然拼贴,改头换面,似乎在对每一起案件背后的社会原因进行追索,却每一次都佯装深沉地“点到即止”。

例如绑架案中,对“冒名顶替上大学”中当年的作弊者和权力者的描述一笔带过;又比如校园暴力案中,受害者遭遇暴力的源头仅仅是因为性格孤僻?我一位警察朋友看了家暴案,百思不得其解,两位被害人是没有家人、朋友,不能向社会机构求助,只能自己联手杀人?这部剧如果真的想深度讨论这一问题,最应该做的恰恰是将两名被害人还原到生活中去,还原她们在现实环境中的遭遇,而不是将她们抽离成一组极简的三人关系。

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6)

家暴故事中大量出现互为镜像的镜头,反而与现实脱节

呈现这些现实环境的因素,并不需要额外大费周章,有时一两个镜头、一两段情节即可。同样是罪案题材,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韩剧《少年法庭》,都有示范。

《少年法庭》中同样有一起家暴案件,剧中“女儿”这一角色惨遭家暴受伤求助,却最终拒绝了报警。镜头一转,奶奶面对病榻上的孙女,一面说自己“心都要碎了”,一面却又强调“再怎么说你爸还是我的儿子”“你可以再忍让一下你的爸爸吗”,寥寥数句就勾勒出女性面对家暴所处的艰难社会环境。

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7)

一场戏就讲明了司法介入家暴之难

更绝的是后来在法庭上,父亲得知是奶奶提供了证据,隔空望向奶奶一个眼神,就让这位母亲迅速夹着身体朝旁边避去——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一个小动作,就揭示了奶奶也是长期选择忍气吞声的家暴受害者。

一场好戏,应是寥寥数笔,却力量千钧。

《猎罪图鉴》对观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乎讨好地呈现,却又不敢真正挖掘背后的原因,失却了一部作品应持有的态度和思考。但创作者生怕观众感受不到这一份对社会的“关注”,于是采取了在我看来最硬拗的做法——每一起案件都要升华主题,甚至主角们还得跳出来直接念出金句“点题”。

例如家暴案中,案件尾声处,镜头将前妻和现女友分别坐在审讯室里的画面呈现在同一镜头中以形成“镜像”,凸显着看似应该“对立”的两位女性,联合起来反抗暴力、企图自救的悲剧色彩。更直白的是男主借点评《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这一题材的三幅绘画作品,指出只有女性画家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的作品中,被男性当作“旁观者”的女仆也参与到谋杀之中,念出了那一句“女人,能够理解女人;女人,能够帮助女人。”

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8)

点题靠念

太刻意了。就像一篇规范的小学生作文,要么在开篇之时“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要么在结尾时“提炼总结,升华主题”,而如果做到了“前后呼应,首尾相连”,那就更要给高分。

一部真正优秀的影像化作品,应该是通过故事和细节启发观众思考,而不是把这些金句台词怼到观众面前按头求赞。

同样是表现女性互助的犯罪题材剧集,《摩天大楼》里就通过许多细节设计来呈现。比如患有惧旷症的女作家吴明月连发烧都不肯出门看病,却在朋友美宝需要帮助时,鼓足勇气跨出门。站在门口反复犹豫的样子,远远胜过一句“女性帮助女性”。

不仅在戏中,这部剧在戏外也搞了很多小动作。还是以家暴案为例,剧中的两位受害女性是通过豆瓣联系到了彼此,而在现实中,“她们”确实在豆瓣上互相关注——这也从侧面说明,在影视从业者眼中,被粉丝唾弃的豆瓣依然有一定分量。

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电影《搜索》中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有个微博“蓝秋绽放”,电影上映前后这个微博配合剧情发布着相关信息;《心花路放》中徐峥饰演的郝义因为一条微博暴露行踪,这一微博也真实存在;而伪纪录片电影《科洛弗档案》,更是为片中虚构的公司架构网站,为片中虚构的情节发布了新闻。

这样虚与实的勾连,《科洛弗档案》做得最为有趣,因为片中直接交代清楚的一些细节、背景,可以在网站上找到蛛丝马迹,观影之后又增加了“解密”的乐趣,与电影遥相呼应。

吃鸡游戏的作文300字(猎罪图鉴开分6.9)(9)

《科洛弗档案》片中虚构的Tagurato公司在现实中有网站,还能网购剧中该公司产品

相比之下,《猎罪图鉴》这样的设计对观剧本身没有直接关系,甚至连宣传功能都谈不上。一些人解读是创作者想要表达剧中的“她们”是真实存在的人,我只能理解是“再一次为‘点题’而点题。”

尽管有如此多的不满,我仍然认为《猎罪图鉴》是近期少数值得一看的国产剧,虽然有些急功近利却不失为积极探索。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国剧关注现实而不是悬浮空中,更多独立思考而不是追逐热点,更多发人深省而不是人云亦云。

PS:近期大家多宅家观影看剧,少出门走动,一起努力把疫情熬过去。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简工博

来源:作者:简工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