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宣传语(不应以智能之名)

新能源汽车宣传语(不应以智能之名)(1)

资料图。在某新能源车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生产流水线上作业。图/新华社

近日,据上游新闻报道,9月23日,重庆的刘女士驾驶新买不久的某品牌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车载导航行驶时,中控触摸屏突然出现弹窗广告,遮挡了导航信息。

对此,相关厂家客服回应称,“如果车主不愿意接收相关信息,我们将不再推送相关信息给车主。从现在情况看,活动后台显示已全部停止(推送)。目前还不太清楚今后是否再次推送弹窗”。至于纯电车车主如何关闭中控屏弹窗广告推送功能的问题,客服表示:“目前还不清楚。”

弹窗广告不罕见,但汽车驾驶中的弹窗却突破了公众想象。违背安全常识和用户意愿的广告任性弹窗,成功点燃了用户对“智能汽车”的焦虑。

打着“智能”噱头的产品,最终变成了用户自费买了一块随时在线的广告屏。在过去的几年间,这样“想弹就弹”的场景和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例如,有着智慧大屏的冰箱会突然播放广告,有智慧大脑的电视机不看广告就开不了机等等。

弹窗广告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戳破了部分新能源汽车在“智能”上包装出来的宣传。在过去的商业叙事里,包括汽车在内的智能硬件,声称要以联网、语音识别和大数据能力,来拓展用户的信息交互渠道。

但上述宣传落到产品层面,消费者经常感知到的变化,往往是“为了一分便利而丧失了九分隐私”。例如经常有用户吐槽,如今车里有摄像头,冰箱也有摄像头,甚至就连电视机,也有摄像头。

对于汽车这样的产品来说,比起“大数据能够更精准知道你需要”,最重要的是如何让驾驶更安全。进一步说,就是如何让正在开车的驾驶员,感知到自己拥有对汽车的掌控能力,而不是正在驾驶着一辆可能随时会被人广告弹窗、被人录像甚至是被人远程控制的智能硬件。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厂商不顾用户安全推送弹窗广告”的营销伦理问题,而从深层上看,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智能产品“所有权边界”的问题。即,对于自己花钱购买的产品,用户是否有真正的控制权。

新能源汽车宣传语(不应以智能之名)(2)

资料图。云南昆明一名卡车司机准备扫码充电。图/新华社

当前,在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里,某种程度上,智能化的部分,是通过大数据和联网,取走了用户隐私和控制权来实现的。这中间的边界,也因此而变得极度模糊。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想在业主家里安装一块随时滚动播放广告的屏幕,那么,基于业主对住宅的所有权是确定且清晰的,不经过业主的同意就入户打广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智能硬件还缺少关于“数据传输、信息展示”的边界划分。因此,也就出现了当用户以为是在驾驶汽车,但还有弹窗广告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强行“同乘”。

去年开始,不管是特斯拉摄像头收集数据而引发的全球争议,还是某冰箱品牌未经用户许可而在屏幕上播放广告,均是以“智能硬件”的名义,窃取了用户对于产品及其数据的所有权。

在一些生活场景里,强行弹窗损失的只是用户体验,但在驾驶这样的危险场景下,弹窗所牺牲掉的可能是用户安全。“想弹就弹”的车机广告,也对责任认定、数据权益等法律和伦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今年9月30日,《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将施行,这正是对于此前互联网软件违规弹窗现象在政策上进行清晰界定。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在智能汽车等领域,必然也会有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地。

正在被逐步模糊的智能产品“所有权边界”,不能始终如此不明不白。类似于驾驶过程,中控触摸屏突然出现弹窗广告的情况,也不该用“不清楚”搪塞。任何情况下,用户都该拥有“不被弹窗”的权利。

撰稿 / 马尔文(互联网从业者)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刘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