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怀旧情怀(怀旧除了)
实不相瞒,本编的朋友圈和微博最近几天被《老炮儿》刷屏。关于这部影片的好坏,本编不想做更多的评价,原因很简单:本编才疏学浅,写不出更有见解的东西,还是多看看、多学学吧。
毫无疑问,“北京老炮儿”是特殊时代和环境下的产物。无独有偶,在上海也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群体,他们被称为:老克勒。
什么是老克勒
“老克勒”中的“克勒”是外来语,是“Color”彩色的意思音译过来解释的,也有Class作等级、阶级解释的。所以就有了老克勒一词的由来。旧上海的老克勒,他们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的一群人,也最先吸收结合的西方文化的,那时的他们土洋结合,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海派文化。
上海滩的老克勒
还记得旧上海时,生活着一群人,人们称他们为老克勒,很多年轻人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终于了解到老克勒的含义,也被老克勒们的生活所吸引。
老克勒的生活是悠闲的,雅致的。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贵族的气息。在上海滩。他们有着宽敞的洋房和漂亮的花园,可以随意的驾驶着小汽车在上海穿梭,他们疯狂的热爱西方的爵士乐,狂热的收集爵士乐的老唱片。他们走路笔直、穿花格子的衬衫、衣服一定要送到洗染店去洗、裤子上的两条熨线是一定要有的、皮鞋一丝不苟擦得非常亮。他们再穷,也会保持一种绅士的风度和生活状态,在想象的空间里,消费西方文化。
老克勒们有着自己的朋友圈子,彼此有着共同的品位,信仰,爱好。平常老克勒们聚在一起,就在洋房里举办舞会。人们喝着浓郁香醇的咖啡,海阔天空的闲聊。或听着悠扬的爵士乐,翩翩起舞。在屋内轻柔舞动的人们,那一刻,旧上海的浮华逼真呈现。
老克勒的没落
现在的上海,已经是焕然一新,蓬勃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依然还有不少老克勒的存在.然而作为旧上海殖民文化的最后一代。老克勒们犹如最后的贵族,逐渐淡出在现代化上海的舞台,而这些没落贵族的后裔们,也绝大多数都已经趋向平民化了,旧上海的老克勒们将被如今兴起的白领,小资们所取代。
这些白领,小资有着丰富的物质享受,有着不菲的收入。白天在办公室里工作,晚上他们沉醉在酒吧迷离的灯光下,听着怀旧的歌曲,喝着小杯的洋酒,叹息怀念以往的时光。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靠近当时的老克勒,但也仅仅是围绕在老克勒的周围。而远没有掌握住老克勒的那份神韵和信念。他们,仅仅是一种小资情调。
回想旧上海,人们往往会想到,千奇百怪的大世界,灯红酒绿的百乐门,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以及热闹欢腾的跑马场,可曾记得否,上海滩的老克勒们?
最后,本编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老克勒的文章,以此向他们致敬~
走近老克勒
上海滩上的老克勒们大多来自富裕洋派的家庭。他们年轻时就已被称为“小开”,他们必是来自上海旧时的几所著名男子中学如天主教圣芳济中学、格致公学、徐汇中学、圣约翰中学和YMCA中学。他们的大学几乎是清一色*的圣约翰大学或沪江大学等教会大学。这奠定了老克勒浓厚的根深蒂固的西方意识和良好的英语口语能力。
上海的末代老克勒都要七十多岁了。他们大都是退休的专业人士:医生、教师、工程师......他们如上海女人一样重视体形,怕发胖。每周有固定时间在网球场相见——高尔夫球太贵族,打不起;棒球运动量太大,年纪大了应付不了;还是打网球,又贵族化又合身份。他们那套打网球的“行头”未必是“NIKE”或“ADIDAS”,但却是搭配优雅打理得整整齐齐。然球拍,一定非名牌外国货不可。
他们有时会带一个年轻女孩子来。这女孩子必是漂亮和时尚的。
“我的学生!”
他们骄傲地向众人介绍。众人表示欢迎。于是,这个女孩子就成众人热心教授的女学生。那时,大家打网球的劲头会更高。
不过版权所有,他们决不会贸然地问女孩子要电话或抢着要送她回家,下次再见仍是热情义务地教授她,也不会在老友太太前提起她。
版权所有者负责地接送女学生往返,交往仅此而已。顶多下次开家庭舞会时,再请她做自己舞伴。
老克勒们大多是情场老将。他们才不愿在做爷爷的年龄再惹上几笔风流债!风流而不下流,是他们的底线。
老克勒们大多有位青春不再、但风度修养仍极好的太太,他和太太永远是最佳的社交会拍档。
不过,或者是老克勒天马行空的个性,也或者太太们都具备西方太太的意识——给丈夫自己的空间,老克勒一向习惯独立行动,除非圣诞国庆五一等大节的聚会,否则,他们一般不带太太聚会。
老克勒们有自己的玩具:汽车照相机音响唱片唱碟。不少老克勒对摩托车比汽车更钟情:佳娃、哈莱是他们年轻时做小开时的“坐骑”,他们觉得开摩托车比汽车更“威”更“酷”,特别后座载一个漂亮女孩,风驰电掣中尖叫着双手抱住他的腰,这是老克勒花样年华中最难忘的记忆......因此,他们最看不得上海那种用摩托载客的生意,摩托车弄得灰头灰脑后面再载一个同样土头土脑的客人,有如看到初恋情人沦落风尘一样令他们心如刀割!
今日汽车已进入上海市民家中,老克勒事过境迁,自言买不起也养不起,他们已走过那段时光!
经济原因之外,也因已年老眼花不敢再玩这年轻人的玩意儿。他们今日连摩托车都不敢开,宁可骑稳笃笃的脚踏车!
“老了,反应慢了,这份风头让小伙子去出了。刚刚日子好过了,还想多活几年呢!”他们说。
老克勒们与女人一样热衷减肥健美。跳舞是他们最热衷的一种社交活动——既可减肥也可一起交换最新的唱片资料......
百乐门这种地方他们是不去的,“又贵,音乐又不合胃口,去的人太杂”,他们喜欢聚集在友人的老洋房大客厅里开party:门口放一只纸盒,每人自动投入一笔小数目的钱,轮流打理每次party所需的饮料冷餐点心之类,或干脆结队去附近小饭店吃一餐。这种AA制聚会是他们自中学时代就形成的,一种很西方的社交方式,既方便又合理,“蜻蜓吃尾巴”——自己吃自己。
老克勒们是退休的工薪阶层,不富裕但很贵气。他们看重生活品质本身!
他们的耳朵特别娇贵,一点不合耳的音乐都听不得。特别对舞曲,挑剔得不得了。他们自编自制跳舞乐曲:每每出国探亲回来或海外亲友带来什么孤版的外国经典老曲,他们会如获至宝,呼朋引友一起欣赏。然后勾肩搭背放歌,唱着他们自己一代的歌,唱着他们年轻时的歌。漂亮流利的英文加上全情投入的感情,可谓声情并茂!
有音响发烧老克勒,专门将这些经典之曲录下,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音乐!他们有专门的舞鞋——薄底漆皮面的,找专门认识的皮鞋店老师傅订做的。老师傅与老克勒差不多老。然后在皮鞋里贴上名字,放在常开舞会的那个老洋房朋友家里,免得每次带舞鞋来来去去的。
老克勒们衣着不追求名牌,但绝对讲究合体搭配相宜。难得见他们西装领带,大多时日,他们喜欢一身嫩黄、鲜红、翠绿或纯白的熨烫过的T恤加牛仔裤配跑路皮鞋。绅士味足一点的,是长袖府绸烫得笔挺的衬衫配牛仔裤。春秋季,外加一件茄克衫。再冷点,一件粗毛线套头鹅绒衫。什么乔治阿玛尼、范思哲、华伦天奴......他们一概不屑,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意。他们坚信,是人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人。但他们脚上一双皮鞋,肯定一年四季都打理得整整洁洁。
“男人最犯忌一双皮鞋灰头灰脑,”老克勒对我说,“我老爸从前做老板时,面试时一定先看人家的鞋子,蹩脚蹩脚就是蹩一双脚,如果一个男人连自己脚上一对鞋子都没心打理,他这个人的勤力也是有限的......”
老克勒是上海海派之风催生出的一代上海男人,是上海男人脱下长衫马褂后逐渐西化渐渐与西方男士接轨的一个漫长历程的缩影,是西方教育和中国传统教育共同培育出的一颗made in Shanghai的果子。
他们优雅又顽强地从旧上海步入新上海,积极投入新上海的建设,白天投入社会主义改造,八小时之外,恪守着他们既有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们的坚持,上海才具备一道很特别的个性,海派文化多了一个元素。
特写此文,为老克勒正名,向老克勒致敬。
大家都在看↓
来源:youRadio都市之声
本期编辑:马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