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是什么中心(周秦汉)
“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欲往西天拜佛求经……”
这是唐三臧的经典开场白。《西游记》“爆火”后,唐三藏、孙悟空等主角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以致于民间百姓也大多认可了“东土大唐”的说法。
不过,从地理位置上看,唐三藏出发的地点——唐代都城长安,却位于陇西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一带。李善注《西都赋》曰:“长安在西,故曰西土。”放眼整个中国,长安的确是西北重镇。
非但如此,从周文王“筑设丰京”伊始,及至秦皇汉祖,又到隋唐两代,这些朝代都曾在这座西北重镇建都。既然如此,唐三藏口中的“东土”之称,是否有不妥之处呢?
《西游记》电视剧唐僧的经典台词
东土是中国的一个代称从“佛教西来”的背景看,唐三藏将中国称为“东土大唐”,并无不妥之处。
唐三藏的历史原型,乃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众所周知,贞观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威压西域诸国。在“天可汗”李世民的统治下,中国与西域诸国进行大规模贸易往来;丝绸之路的盛景,也更甚从前。
玄奘西行,几经周折,沿丝绸之路一路向西,最终才抵达天竺(印度地区)。可见,天竺在大唐的西边。也就是说,于中国而言,长安的确位于西方;可是在整个亚洲大陆,位于西方的便是印度了。
所以,唐三藏口中的“东土大唐”,可以解释为:它是相对西方大乘佛教而言的。不过,这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东土”的确是中国的一个代称。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画像
纵观古今,能代称中国的名词有很多。除“东土”以外,中国还有“华夏”“中土”“中原”“天下”等称呼。而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借唐三藏之口说出“东土”一词,也有“一语双关”的意思。
那么,唐代是否已出现“东土”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战国时期,“东土”便有代指中国之意,见于《穆天子传》:“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言至于此,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须知,以长安为都,源于西周。昔年文王、武王始建“酆镐二京”,由此确立了西土长安在中国长达上千年的核心地位。那么,人们为何不以“西土”代称中国,反而用与之相对的“东土”呢?
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情形
从“西土”到“天下”周人在创业早期,是有“西土”意识的。
据《尚书·酒诰》记载:“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又据《尚书·泰誓》记载:“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孔传注曰:“武王在西,故称西土。”
周人为什么要自称“西土”?
其实,周人的兴起之地,便是“西土”,所以文王姬发也曾被称为“西伯”。及至商朝中后期,周人部落逐渐强盛,并得到西方各部族的拥戴,于是“诸侯归西伯者四十余国,咸尊西伯为王”。后武王伐纣,与各诸侯会于孟津。《尚书·牧誓》中所见诸侯国,如蜀、羌、彭、卢、髳、濮等国,皆位于商都之西。
可见,周人口中的“西土”,并非只有周部落,而是包含其他西方诸侯国的一个统称。显然,周人此举的用意,是为了增强(参加会盟的)诸侯国对于“西土”身份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另外,“西土”也是与“东土”商人相对立的,所以树立“西土”意识也有利于让各诸侯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周武王盟津观兵
不过,当周朝将殷商取而代之后,“西土”观念便不合适了。须知,夏朝兴于“西土”,而后被“东土”商人取代;如今,商朝又被同样出身“西土”的周人取代。这便意味着:中国当时的“东西之争”,始终未曾停止。
在此情形之下,周王室消弭“东西之争”已是迫在眉睫。彼时,天下一统,东西合流,倘若周王室再一味强调“西土”,不仅会让“西土”之人滋生出胜利、骄傲的情绪,也会让“东土”之人离心离德。
为了满足周人向东发展的政治需求,“天下”观念应运而生。据《尚书·召诰》记载:“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王室对于“天下”的宣扬,有效解决了“东西之争”带来的割裂感,从而达到了地域与思想上的双重统一。
在这之后,有狭隘地域观上的“西土”与“东土”,其实已很少出现。魏晋南北朝以降,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逐渐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一带。于是,“东西之争”很少再见于史册;取而代之的,则是(长江)南北之间的上千年争端。
《尚书》
不过,因为汉字“西”与“东”在文化意蕴上的不同表现,反而又让“东土”成了中国的代称。
方位词“东”与“西”的区别“东”、“西”作为方位词使用时,其文化意蕴有着明显不同,在多数场合下,人们往往尊“东”而贬“西”。
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须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日出东方,泽被大地。正是因为东方与“春季”“日出”之间的紧密联系,远古先民才会在长期劳作中逐渐产生了对东方的尊崇心理。
《春秋繁露》
于是,在上古时期,黎民百姓与王公贵族皆有面向东方祭日、祭春之习俗。如《吕氏春秋》中所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
反观“日落之地”西方,却经常代表死亡、谪落;“自古逢秋悲寂寥”,就连象征西方的秋季,也多有肃杀、萧瑟之感。
可见,“尊东贬西”的思想倾向已逐渐对人们的认知及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座次之中,便以“东乡最尊,南面次之,西面又次之,北面最卑”。
在此情形之下,人们在称呼某一名词时,往往习惯用方位词中的“东”来虚指或泛指。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所云“东家之子”和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见“采菊东篱下”,皆是如此。
采菊东篱下,也间接强调了“东”的特性
综上,“东土”最初能指代中国,并非是受到了狭隘地域观的影响,而是因为方位词“东”在人们心中的美好意蕴。及至隋唐,人们在对外交流的活动中,又逐渐认识到了中国位于东亚的事实。这种发现,反倒更加坐实了“东土中国”的正确性。
参考资料:《西游记》《尚书》《穆天子传》《汉语方位词东南西北的文化意义解读》《从“西土”到“中国”——周初天下观的形成和实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