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

电子课本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静夜思》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韩昌黎集》。

二、故事背景

《行路难》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为“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

三、理解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精美的菜肴。

直:价值。

四顾:往四处看,这里泛指看。

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塞:塞满、堵塞。

川:河道。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姜子牙)在磻溪垂钓,遇到西伯姬昌(即周文王),后被重用。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到成汤的重用之前,曾经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歧路:岔路。

安在:在哪里。

济:渡过。

译文:金樽中的清酒,一斗价值十千钱,玉盘里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漫然无所适从。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闲时我学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自己像伊尹一样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四、问题归纳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不能食?

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 “酒”不能咽,“羞”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此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刻画出诗人极度苦闷迷惘而又竭力想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3.“欲渡……雪满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此题运用分析感情法。这两句运用比 喻,以路途的艰险比喻仕途艰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历经仕途险恶后想有所作为而事与愿 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4.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题运用赏析古诗文名句法。这两句意思是无论路途多么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诗句引用宗悫的典故,以此自勉,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豪迈的气概。

五、课文主题

《行路难》全诗抒写了诗人深感仕途艰难,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强烈的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充满积极的浪漫主义情调。

图文解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7)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8)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9)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0)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1)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2)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3)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4)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5)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6)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7)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8)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19)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0)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1)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2)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3)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4)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5)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6)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7)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8)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29)

电子课本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0)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关心人民疾苦,主张政治革新。与白居易并称“刘

白”。其诗刚健豪宕,雄浑老苍,有“诗豪”之称。散文长于说理,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失败被贬为连州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此诗答谢白居易。

三、理解词义

原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凄凉,二十三年遭受贬谪,被抛弃在这荒蛮之地。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柯久谪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一样,恍如隔世。沉舟之畔,正有千帆驶过,病树前头,却是万树争春。今日听你赠的这首诗,暂且凭借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四、问题归纳

1.首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境况?

借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表达自己的怀旧之情和对世事变迁的感喟。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诗人被贬谪的地方。“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3.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

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比喻在诗人被贬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两句本是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在客观上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课文主题

本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图文解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1)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2)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3)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4)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5)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6)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7)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8)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39)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0)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1)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2)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3)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4)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5)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6)

电子课本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7)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8)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二、故事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三、课文翻译

1.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2.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举起酒杯。

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译文: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

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原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译文: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四、问题归纳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 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对月表示原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水调歌头》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后思考探究

一、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第三、四句急转直下,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诗人转而劝慰自己,借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对从政的期待。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这样的痛苦与彷徨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慨问。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诗人的情感变化是跌宕起伏的,即“苦闷——悲愤——开朗(希望)——彷徨——乐观”。

二、“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闻笛赋”“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故去朋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千帆过”“万木春”“长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对月之时,苏轼产生了疑问,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是对月有埋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宽慰之语。

四、略

五、示例:《行路难》(其一)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作者仍坚信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达到理想的彼岸。得到的人生启示: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途中总会有坎坷、困境,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乐观面对人生的各种波折,那么总有一天理想会实现的。

图文解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49)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0)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1)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2)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3)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4)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5)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6)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7)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8)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59)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0)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1)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2)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3)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4)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5)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6)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7)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8)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6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