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发展史(道教的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发展史(道教的发展)(1)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道教发展史(道教的发展)(2)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传统的道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继续发展,如由上清派演化而来的茅山宗在唐宋时就十分显跃,灵宝派演化而来的阁皂宗也于北宋初在江西阁皂山兴起;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至北宋时又开始在江西龙虎山显露声势,被称为龙虎宗,南宋时,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诏命提举为三山符路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从此,龙虎宗成为“三山符路”的领袖。

道教发展史(道教的发展)(3)

(全真教主-王重阳)

宋金之际,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令内丹修炼功夫及灵魂成仙学说逐渐在道教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全真道力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主张“性命双修”,追求“真身飞升”,并有一套较为严密的组织制度。元朝时,该道派因丘处机曾西行劝诫成吉思汗,而一度受到蒙元统治者的大力扶持,短期内即传遍了全国。由于全真道有着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庞大的宗教势力,所以在南方传布的“南宗”等主修内丹的道派也以全真弟子自居,纷纷融合而聚集在了“全真”的旗帜之下。与此相应,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以及其他一些符路道派纷纷归聚于“正一道”的旗下,令符路道派逐渐凝聚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内丹道派以“全真”为主、符路道派以“正一”为宗的对峙格局基本形成。

明朝中叶以后,道教逐渐失去了统治者的扶持,但其在中国民间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许多新兴的民间宗教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边远地区的道教活动也依然兴盛。到封建社会后期,道教衰落,戒律废驰。二十世纪初封建社会解体后,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冲击,教产被不断剥夺和蚕食,道人流离失所,典籍残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