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

#历史开讲#

在公元366年,一位著名的十六国时期的和尚,手持一根手杖,到达了敦煌。他见鸣沙山上一片金色,仿佛有千万尊佛像在发光,心中一动,于是开凿了这一座洞府。自此,莫高窟名扬天下。

她的出现和生死,和国运息息相关。敦煌是“丝路”上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文明交流的枢纽,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人文和艺术。在朝代的沉浮和陆上丝路的沉浮中,莫高窟也一度被人们所忽略,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照料,任凭风沙侵蚀,任凭人为盗窃。

一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夏至。一名叫做王圆箓的道士,

和同伴正在清理窟中的流沙。在没有沙子的时候,洞口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凹陷和龟裂。他们一次不经意的敲打,却在墙后引起了一阵空响。当天晚上,王圆箓砸开了外面的围墙,找到了一道被泥土堵住的小门。门一开,莫高窟的藏经洞就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1)

由此,20世纪的一门重要学科——“敦煌学”应运而生。但是,这一次,他看到了一个乱七八糟的世界。

英国人斯坦因于1907进入莫高窟。他以“追随唐僧”的口吻,来说服王圆箓这位谨小慎微的人。最后,王圆箓将斯坦因挑选出来的佛经和绢画卷,以四十元的银子,全部售出,这些都是莫高窟价值连城的珍品。

法国人伯希和于1908年也曾到过这个藏经洞。他带走敦煌收藏的古籍有7000多部,还有200多部唐代绘画、织物和雕塑等,许多遗物流落国外,下落不明。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2)

在过去的一百二十一年里,莫高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受到了天然的沙尘暴和冰雪的侵染,还受到了人类的战乱和掠夺。让人难以理解,这到底是怎样的悲欢离合。更让人难以想像,她是怎样跨越时光的伟力,将自己定在这场巨变之中,轻声述说着昔日的辉煌。

幸运的是,最近几年,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摄影作品,都被公之于众。从过去和现在的记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莫高窟在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早期石窟----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莫高窟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法国的中国学者伯希和,把这些资料都看得津津有味,他把这些资料都看了一遍,挑出了七百多份,交了五百两银子,欢天喜地的退了出去。

伯希和虽然是一位汉语学者,但遇到一些极其深奥的古代语言,他还是需要向人求教。于是,他拿着那本书,去见了最后一位国主老师罗振玉。罗是一位金石大家,对中国的语言、文化、艺术了如指掌,他一见之下,大为惊奇,立即向朝堂禀告。于是将剩下的九万多册,都送到了北京,存放在什刹海的广化寺中。

当所有的论文都被送回京时,王老道得到了六千两白银的赏赐,最终,他只得到了三百两白银的赏赐。

因此,数以万计的《敦煌学》文献,经过了许多次的漂泊和漂泊,大多数都遗失在了国外,英国的一万三,法国的六千,还有一小部分遗失在各国的各大图书馆里,而被俄国抢走的则是一万九千多份。目前,我国只存有16000多册,多数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为“国图四大珍品”。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3)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4)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5)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6)

由挖掘而来,不知其珍贵;到了后期,因为其珍贵,被人争相抢走,最终成为敦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到这样一件至高无上的宝物被毁,这是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季羡林曾经说过,“在这个世上,历史悠久,地域宽广,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就是四大文明: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没有五大文明;而这四种文明在中国唯一的交汇之处,便是敦煌,以及新疆,除此之外,别无他处。”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7)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8)

提到敦煌,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莫高窟,数百个洞穴,每一个洞穴,都有自己的原貌,每一个壁画,每一个雕像,都有自己的年代。然而,就是这些对敦煌文献的关注,大多流散在国外的文献资料,究竟是怎样形成了世界闻名的“敦煌学”?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9)

在敦煌莫高窟寻找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之痛-敦煌)(10)

藏经洞中的敦煌资料,从永兴三年(359)至北宋圣平五年(1002),被尘封了超过6个多世纪的第一手史料,举世难得一见!

这些文献大多是手抄的,也有少数是雕刻的。主要是以卷装为主要样式,六成为汉文,其余有藏文,梵文,西夏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等。其中以佛教为主,另外还有道家和儒家的经典,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的经典,以及小说,诗歌,历史,地理,账本,历书,契约,信札,状牒等等。

由于历代政权更迭,总有一些书籍被销毁,因此,敦煌文献被尘封的那一部份,就变成了孤本或一部完整的、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的、珍贵的、珍贵的文献

(图片来于网络,侵权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