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西林县支柱产业(自治县30周年GDP增长49.6倍)

百色西林县支柱产业(自治县30周年GDP增长49.6倍)(1)

新闻发布会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王香菊 摄

广西新闻网南宁9月19日讯(记者 王香菊)9月19日,西林县享受自治区待遇3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南宁举行,西林县有关领导对外发布了30年来西林县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民生保障、民族团结及党风廉政建设等多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西林县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总人口约16.4万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等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90%,199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享受自治县待遇。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林县各族人民经过几十年接续奋斗,昔日“老、少、边、山、穷”的边远小城面貌焕然一新,西林经济发展实现巨大跨越、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谱写了句町大地繁荣发展的壮美篇章。

脱贫攻坚取得全胜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30年来,西林县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92年的8553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42.44亿元,总量增长49.6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3倍;财政收入增长75.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2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42元。

西林县坚持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建成20.83万亩以沙糖桔为主的柑橘类水果、10.03万亩茶叶、15.3万亩油茶、11.39万亩以铁皮石斛为主的林下经济等“四个十万亩”特色种植业,生猪、麻鸭、生态渔业规模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加快工业发展,立足丰富的林业资源,打造西合工业“桥头堡”金山产业园区,形成以林产业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工业经济正在加快发展。坚持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建成广西首个县级大数据中心,国家4A级景区宫保府等历史名迹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深挖“驮娘孝道文化”、发展驮娘江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旅游名片越做越靓,服务业提质增效不断加快。

2018年,全县4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1505户50235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3.23%到全面清零,成为桂西北五县第一个脱贫摘帽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胜。

城镇建设提质扩容 区位优势不断激发

30年来,西林县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实施了一批提质扩容工程,城市功能和品质不断提升,更多农村人口到县城落户兴业,县城区面积从1992年的不足3平方公里拓展至如今的8.29平方公里。全县农村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普遍改善,实现乡乡通二三级路、村村通四级路、20户以上村屯通水泥硬化路。

为了打破交通桎梏,西林县陆续建成3条与云南、贵州接边二三级公路,横穿全境、连接东西的田西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广西“西大门”的区位优势正在不断激发。同时,该县还积极探索联建,与滇黔相关县(市)共同推进万峰湖合作、“跨省通办”、支部联建、联席会议制度等多个领域多个战略合作事项,“一肩挑三省”作用日益凸显。

生态优势日益突显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西林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69%,空气优良率达98%,地表水监控断面水质、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控检测达标率均为100%,全县土壤环境保持稳定。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自治区级生态县、广西森林县城等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该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打好“生态牌”,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成3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示范社、示范基地,6个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区。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多年来,西林县坚持办大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创新十二年一贯制办学,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2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目标已经实现。

在医疗保障方面,该县积极推行公立医院集团化改革,与罗湖区集团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成立医共体,“病有所医、病有良医”的民生承诺逐步变为现实。并建成一体化救助服务中心、康养服务中心,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

该县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与接边九县(市、区)建立跨县域接边治理工作机制,实现接边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覆盖全县8个乡镇99个村(社区),建成“市域治理·西合党建”5G 大数据平台,推动社会治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西林连续15年获评“广西平安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得到了巩固发展。

民族工作稳步推进 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西林县为多民族聚集地区,为充分保障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近年来该县苗族、瑶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占比提升至15%左右,苗族、瑶族干部占比达18.19%。该县全领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功创建3个自治区级、16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引导各族同胞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立足三省(区)交界区位,推进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让“驮娘孝道文化”等优秀民族文化百花齐放,《唱娅王》《移风易俗兴壮乡》等一批民族节目进京展演,欧贵婚俗、壮族山歌调等7项民族文化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民族文化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民族共襄节日盛会、广泛开展各类民间活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该县始终把抓党建贯穿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全过程,全县99个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实现规范化建设,农村、机关、两新等8大领域组织建设实现形、实、效全覆盖,创新打造桂滇黔跨区域联合党建,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基层党建迈进5G时代,基层党建战斗堡垒建强筑牢。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创新实施“回声工程”等机制,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大力推进清廉西林建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向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